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精读


“仁”在《论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它出现的次数很多,可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归纳出仁的本质涵义是爱人。在《颜渊篇》中明确有提到“仁”的“爱人”这一含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还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孝”是子女孝顺父母,“弟”同“悌”,是弟弟尊重和敬爱兄长。这里的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根本。 

由于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宗法制社会。因此他主张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进行仁爱,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孝敬父母出发,进而尊敬师长,忠于国家,慈爱子女,友爱兄弟……如此层层扩展,泛爱众人,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仁爱。 

在孔子的观念中,“仁”与“礼”是分不开的。其思想常被总结为“内仁外礼”。“仁”是君子修身成德的内在核心,而“礼”则是君子修身成德的外在途径。因此《论语》中“仁”的具体做法便是“礼”。

《颜渊篇》中有两则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回答。一则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另一则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一生追求的便是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回到那样一个尊卑有序,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的思想虽然有着等级社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对于秩序的提倡,笔者认为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值得推崇的。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体现了一种爱人如己的平等意识,传达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包容开放的健康和谐的精神。这种完善自我、关爱他人的情怀是现代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基本准则。


除去“仁爱思想”,《论语》中最突出的思想便是家国情怀了。《论语》中的家国情怀具体表现为一种忠孝的思想。于家而言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于国而言是臣子对于君王的孝。由于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所以这里我们重点来谈“于家而言的孝”。“孝”是一个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字。“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孝”都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美德。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孝悌不仅是家庭伦理,而且也是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的基础。我们讲“孝”的时候通常会讲“孝顺”两个字。“顺”就是“孝”的外部表达。孝顺是对父母的服从与尊敬。《论语》中对于“孝”的要求有两大方面。 

首先,“孝”的行为应当合乎礼。《为政篇》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在回答孟懿子什么是“孝”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孝的行为要合乎礼仪。孔子这样说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提出的。古代社会的礼仪有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的都是不一样的。在今天,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孝”的行为要合乎礼节。 

其次,孝顺父母要有恭敬之心。《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讲的是对待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物质上进行赡养,更要从内心尊敬他们。同样是在《为政篇》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的时候也提到子女尽孝,不仅要为父母做事,贡父母酒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要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发自内心地敬重父母。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实践的事情。学会学习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自我发展方面提出要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论语》中的为学之道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态度上。 

在《子罕篇》中讲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孔子一点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述而篇》中讲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从这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的认真、严谨。他获取知识时实事求是,敢于怀疑,能够多听、多看、多记、多想。《学而篇》中讲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为政篇》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则是讲学习要多听、多看,要学思结合,不能偏废。《为政篇》还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够从旧知识中学习得到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其次是对于学习的态度。《为政篇》中讲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孔子提倡的是一种认真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语》中还提倡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精神。《里仁篇》中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述而篇》中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冶长篇》中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在求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勤学善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作为古典思想家,孔子对于政治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论语》中孔子有多次提到“智”。《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在这个论述中,樊迟问到了“知”,孔子先是简单的以“知人”来回答他,接着补充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孔子这里说的“智”政治智慧的意味,“智”就是知人善任的能力,就是可以辨别“直枉”的能力。

中国古典思想家在谈论政治的时候,往往会提到政治思想家的德性,因为在古典政治家看来统治者本身的德性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运作。所以孔子对“君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君子”具有“知人枉直”之“智”。《论语》中除了提出“君子”需要具备“知人直枉”之“智”,还树立典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园地 文化经典 2012最新《论语》选读测试题
品读《论语》之君子论
韩星:儒家仁爱的五个层次和四大关系|儒家|仁爱
论语中的孝悌思想——仁义
《论语*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谦恭礼让后君子——《论语》悟读【4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