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圆形阅读教学法初探

本文字数:332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找点 拉线 成圆

——小学语文圆形阅读教学法初探

 一、找准一个“点”

“点”,是圆形阅读教学法的首个基本要素。找准一个“点”,是圆形阅读教学的起始,也是关键。好的“点”要有高度、有宽度、有新意,还要小切口、大容量。找“点”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可择其优而用。

1.从题目中找

题目,犹如文章眼睛。有些题目有显性的“点”,可拿来即用。如,《将相和》,既然有“和”,必有“不和”。抓住“和”字,教学可自然展开。有些题目并没有显性“点”,可挖掘使用。如:《池子与河流》,文中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一个贪图享受,一个乐于奉献,最终,两者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教学中,可根据课题,挖掘出隐性的教学“点”,即“比一比”:池子与河流有什么不同?于是,教学就有了“三比”:“比生活方式的不同——比价值理念的不同——比人生结果的不同”。

2.从关键词中找

关键词具有着极强的包含力、辐射力、表现力。抓住关键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有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准了什么?一算天,二算地,三算人。抓住“神机妙算”辐射全文教学,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3.从重点句中找

重点句,或高度凝炼课文内容,或直接揭示写作主旨,或巧妙设置矛盾冲突,或暗中铺就行文线索。抓住重点句教学,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1)开头看一看

有些文章开头有总起句,既开篇点题,又总领全文,还能设置悬念,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信手拎来作为教学的支撑“点”。

(2)结尾找一找

有些文章结尾有总结句,既总结全文内容,又点明文章主旨,还照应开头或题目。找到总结句,并以此为支点,引领学生去探究全文。

(3)中间寻一寻

有些文章由多个事件或多个特点组成,事件(特点)与事件(特点)之间,往往会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学生找出过渡句并展开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角落觅一觅

有些文章形散神不散。粗看,没有明显的总起句,也没有突出的总结句,更没有巧妙的过渡句。但细究,文中总有一、两句看似不经意的闲来之笔,却统率着全文的基调、逻辑、情感、主旨。抓住这些看似平淡的句子展开教学,往往能收获别样的精彩。

4.从课后题中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题的设计别出心裁,有读读写写的基本内容,有引领性的关键问题,有密切联系生活的实践体验等。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研读课后题,从中找出教学“点”。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三道题: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2)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第一题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第二题,体现了单元人文主题;第三题,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综观这三题,可从第2题入手,找出教学切入“点”,那就是“这所学校特别在哪里?”至少有四处“特别”:所处的位置特别,就读的学生特别,校园的环境特别,承载的使命特别。

5.从单元篇章页中找

统编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单元篇章页。篇章页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组成,简明、直观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统领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用好篇章页,从中提炼出教学切入“点”,支撑起整篇课文乃至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拉开一条“线”

“线”,是圆形阅读教学法的第二个要素。圆形阅读教学法,由“点”出发,向课文各部分内容进行辐射,并形成几个教学板块。每个教学板块,可视为一个新的教学点,串联起来,就是一条贯穿全文教学的“线”。那么,拉“线”有哪些途径与方法呢?

1.从反复处拉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有意让某个句子或词语反复出现。

(1)课题的反复

作者在写文章时,常常以课题为圆心,反复出现,层层叠加,最终掀起高潮,让文章主旨破题而出。

如《那一定会很好》,课题短句“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让故事内容一波三折,凸显了心怀美好的积极态度。教学中,教师可紧扣“那一定会很好”,按并列关系,拉开教学一条“线”,并沿着这条线,引领学生拓展延伸,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语言体系。

(2)句子的反复

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突出、强调并给予某种暗示,把某个句子在文中间隔反复出现。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文中有一句老屋说的话反复出现了三次:“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反复出现,是作者故意留给读者的一个暗示,那就是:每当老屋说这句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种小动物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而老屋也总是无一例外地答应并给予了小动物帮助,所以老屋总也倒不了。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反复出现的话,让学生展开预测,形成教学一条线。

(3)词语的反复

有些课文,会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被作者反复地运用。作者从儿童的视觉出发,用上儿童喜欢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表示强调的独特语言形式,讲述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有趣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朗读品悟,形成教学一条线。

2.从矛盾处拉

矛盾,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矛盾,拉开教学一条线。

(1)文字本身存在的矛盾

老舍在《猫》的写作中,那是绝对用足了“矛盾”这一文学创作手法。猫的古怪体现在哪里呢?其一,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职。其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其三,什么都怕,可又那么勇猛。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它们来到院子里,干得都是“坏事”,但是,“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通读《猫》的全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是矛盾。但正是这么多的矛盾,才将猫的古怪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才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古怪”,抓住“矛盾”,拉开教学一条线。

(2)文字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的矛盾

有些课文文字本身没有矛盾,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矛盾。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开篇便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着矛盾:老屋,怎么可能总也倒不了呢?《狼牙山五壮士》,在第3自然段把矛盾铺呈开来:五壮士明明已经完成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选择绝路来走呢?《跳水》在结尾处,小男孩正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作为亲生父亲不去安慰,反而恐吓孩子不跳水就开枪,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啊!

这些矛盾,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矛盾,拉开教学一条线。

3.从变化处拉

文章,总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或时间变化,或地点转换,或事情发展,或特点切换等。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并用好这些变化,从变化处巧妙地拉出教学一条线。

(1)并列式变化

并列式,是围绕一个主题,按同一维度,把不同方面内容进行阐述、说明、议论。如,《四季之美》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傍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等美景,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承接。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四季变化,按并列关系拉开一条线,引领学生品析四季之美。

(2)递进式变化

递进式,是指文章各层次、段落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关系。文章往往会用上“不但……而且”“不仅……还……”“更”等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来表达递进式的变化。如,《赵州桥》先写坚固,再写美观,作者用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课文呈现出递进的关系。像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抓住过渡句,按递进关系拉开教学一条线。

(3)转折式变化

转折式,是指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是转折关系的,通常用“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词来呈现。如,《母鸡》,作者先写了“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了“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从“讨厌”到“不敢再讨厌”,作者用上了一个转折的过渡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转折词、转折句,按转折关系拉开教学一条线。

(4)因果式变化

因果式,是指文章结构上,前后两部分内容呈现因果关系,或先写原因再写结果,或先写结果再写原因。教学中,可以按先果后因或先因后果的顺序,拉开教学一条线。

三、形成一个“圆”

“圆”,是圆形阅读教学法的第三个要素。这个“圆”,并非是传统意义上数学学科阐述中的圆,而是教学整体的回环、照应、滚动。圆形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人文主题的熏陶、语文要素的学习,还是核心素养的提升,都要有一个总结和提升,让课堂教学更加圆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语文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阅读教学如何实践“情智语文”?
[转载]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执教应确保的底线
强化文本细读,提升语文素养
2023年第87篇:读文有思∣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挑战性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