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辛丑“三伏”,解析3个疑惑

、IN、MIDSUMMER、

三伏,又称暑伏、数伏,是一年中最为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中医或称“长夏”,夏令火热之气与脾土湿浊之气杂合当令。此时,需谨防暑热伤心神的“中暑”病症,谨防暑湿伤脾胃的“苦夏”病症。随着民众顺时康养的意识增强,冬病夏治的技术推广,每至盛夏,三伏调治、调养的各类宣传介绍热烈程度更甚于三伏的暑热天气,为把握健康、主动康养带来便利,但也难免在巨量信息充斥的同时,带来一些不知所从的小小困惑。

     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从守正传承的角度来解答三个倍受关注的“三伏”疑惑。

2021年辛丑的三伏从哪天入头伏?

     三伏的标准计算公式:“夏至三庚数头伏”。

     2021年6月21日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阳极阴生”的日子,天道阳气盛极始衰,一阴始生。庚日是按六十甲子周期推算的日期,庚为天干,10日循环一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目前关于“2021年三伏”有2个时间表,各有拥趸。

     说法1:2021年7月21日-30日初伏,7月31日-8月9日中伏,8月10-19日末伏。

     说法2:2021年7月11日-20日初伏,7月21日-8月9日中伏,8月10-19日末伏。

      咋回事儿?

      都是夏至惹的祸

     原来:2021年夏至日,农历五月十二日,是辛丑年甲午月庚子日。

      学术著作检索可见,绝大多数的各类书籍解释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仅在一本术数类古籍中提到:“夏至后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如庚日夏至即为初庚,庚日立秋即为末伏。”

      明白了!2个说法是因为对三伏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夏至是庚日,很罕见的!夏至日在6月21日或22日是常见的!

       从三伏字义探幽:据《康熙字典》所释,“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周时无伏。”《说文解字注》注解:伏同“伺”,“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为俯伏,又引伸之为隐伏。”

     《历忌释》曰:“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史记正义》释“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提示三伏习俗源于黄河流域,从夏季六月开始,此时暑气正盛,金气畏火热而伏藏,民众隐伏少动以避盛暑、纳吉福。

从暑热天气思考:三伏,一般自7月中旬至8月中旬,覆盖小暑、大暑、立秋节气,农历六七月份。

     气象学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加强影响,阳光照射增强,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变大,地表热量不断累积。这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年度的气温高点,湿度大,气压低。

     因庚日的变迁与夏至按地日关联的天文背景不同,所以,每年的入伏日期存在漂移,闰中伏也较频繁出现。加之节气的平气法、定气法变迁,“夏至”既有日期又有时刻,今年夏至的具体时刻为11点32分。

     在民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计算暑热天气还有夏九九的说法。如南宋陆泳记载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描述了夏至后,三九四九暑热最盛。不同地域还有“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庚入梅”“夏至落雨做重霉,小暑落雨做三霉”等民谚。

      三伏、小暑大暑节气、夏九九等,对全年最炎热潮湿季节的经验积累,可相互借鉴参考的,还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的气候差异,采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思维。

     如2021年,辛丑年的五运六气基本格局是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同岁会,长气宣,化气昌,全年心脾肾虚,体弱者不耐寒暑。又遇寒湿气盛,盛夏湿火相兼,寒雨时降,大风时起,易见湿气重,火气郁,寒热错杂。再加上三伏的地面积热强烈,大雨降温迅速,空气对流旺盛,炎炎暑湿之气来的快,留恋久,强对流、雷阵雨天气突显,需做好安全防护。同时,暑热长,湿气重,又寒湿、湿热交织,考验着人体的调节力、耐受力,若调护失宜,更易戗害阳气,出现头重身沉、口苦目涩、胸腹胀满、皮肤疹疱、腰腿肿痛等病患。养生调理既要重视夏暑带来的湿热之气,健脾消食、祛除湿热,又要重视夹杂阵作的寒湿之气,理气疏肝,养阳避寒。

三伏的民俗众多,如何抉择?

1.亲近水岸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三伏日,上驷苑官校于(积水)潭中浴马。岸边柳槐垂荫,芳草为茵,都人结侣携觞,酌酒赏花,遍集其下。”《宛署杂记》记载:“每年初伏起,锦衣卫官校日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外濠内洗濯,至三伏而止,观者如堵。”

三伏炎暑,河湖水多清凉,古人三伏亲近水岸,洗象浴马,今人游泳、戏水、泛舟、冲浪、潜水、垂钓等,也是消暑之举。然而,“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需注意不可过分贪凉,久居湿地。另外,今夏雨水较勤,需注意雨季防护。

2.取冰消暑

     《帝京景物略》提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傩有赐冰。届时南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燕京岁时记》描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

     古人早已知晓冬季取冰、储存至夏的方法。三伏酷暑时,官民皆可取冰消暑,可在居室的夹壁放置大量冰块,可以冰盆置于室内降温,还可用冰镇饮料、瓜果,与当今的空调、风扇、冰箱异曲同工。今夏寒暑交织,还需合理安排各类调温消暑举措。因青蒿芬香入脾,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明代李时珍提及:“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也可看作是用青蒿等芳香草药改善居室空气的三伏消暑办法,可资借鉴。

3.饮食贴膘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京都风俗志》记载:“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或以此日起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香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民间还流行“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谓之贴伏膘。”“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三伏苦夏,肠胃功能较差,暑热耗气伤津,又需酌情补养,故古人有“伏日食馔异于平日”的提法。但需注意,三伏宜多饮消暑生津的饮料,多食养心气、益肝气又易消化的各类面食,不宜大鱼大肉、肥甘辛辣重味。麦为五谷之贵,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皮寒肉温,功能补中益气,和五藏,除烦渴。

2021年三伏,冬病夏治有哪些注意事项?

       三伏时阳气旺盛、阴气渐长,是“借天地之气补养人体阳气”的好时节。此时暑气正盛,金气畏火热而伏藏,民众隐伏少动以避盛暑、纳吉福,又可藉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经络气血旺盛、病邪伏隐缓解的有利时机,通过敷贴、针灸、推拿、熏蒸、温浴配合内服、食疗、导引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伏寒,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在秋冬季节的疾病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尤其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等。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简称“三伏贴”,源自清代名医张璐《张氏医通》记载的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十日一次,如此三次,防治“冷哮”,是最常用的冬病夏治疗法,因简便、安全、疗效确切、费用低廉而深受大众青睐。其治疗效果与敷贴药物的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及皮肤反应等具一定关联。综合考虑疗效、安全、合理、经济等,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在医生指导下,按当地医政管理部门推广的标准方案规范实施。

       三伏贴常规选穴: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膻中等穴(参见北京针灸学会规范)

      考虑今年五运六气心脾肾虚、湿气重,火气郁以及寒湿、湿热交织等时令特点,建议酌配膀胱经的肾俞、脾俞,关注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一般敷贴时间为2-4小时,未成年人、皮肤娇弱者以2小时为宜。同时,查根据敷贴时的气候变化和人身体质状态,酌情调整三伏贴局部刺激强度,如遇阴雨寒湿天气可适当延长敷贴时间15-30分钟左右,遇炎热暑湿天气可缩短,体质尚可、无过敏者可延长,阳虚体弱、易过敏者需缩短等。

      三伏敷贴的局部皮肤应注意观察,遇明显发红、起疱、疼痛等不适应及时去除敷贴,并做护肤等相应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引起不必要的皮肤局部感染。

      中医讲究以平为期,缓缓图功,过尤不及。三伏敷贴不宜妄自增加局部刺激强度、增多敷贴次数,不宜多种冬病夏治方法密集采用,过分干预,应按需配置,合理施术。

      中医讲究因时制宜,但不只重“一时”。冬病夏治调理是利用夏季炎热天气呼应人体阳气鼓舞的机理,盛夏时令可择炎暑时施术,不必拘泥庚日,地域亦存差异;上午阳气鼓动为佳,但不必局限“吉时”。三伏敷贴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针灸取穴法的技术差异明显。

      此外,辛丑年三伏日常调理还应注意2点。

苦味清暑忌过度:中国式的标准化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适度适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通常根据暑热程度、人体素质来选择苦味的食材及烹饪方法。如莲子芯、苦瓜等适合酷暑时、火热体质者,苦菊、芦笋等适合暑热不重、阳虚体质者。

祛湿化浊畅去路:湿得暑邪,遏抑阳气而病。暑湿兼秽,宜芳香之品,如广藿梗、佩兰、砂仁、白豆蔻、草果类,酸梅汤可酌加薄荷叶、白豆蔻、草果等解暑祛湿。还可选择冬瓜排骨汤、莲藕脊骨汤、薏米绿豆扁豆粥、莲子枸杞荷叶粥、香菇冬瓜球、青笋鲫鱼汤等,清芬养心,健运脾肾,使湿浊郁火从汗、便排出。

      三伏家用可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清凉油、花露水、避蛀液等。不耐暑热、汗多气短的体弱者,可选生脉饮口服液等护心脑、益气阴。佩戴中药辟秽驱蚊香囊也是有助于芳香祛邪。

建议:寻求古人设立“三伏”的初衷!体会中医“冬病夏至”的初衷!

(本期文字: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 杨威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三伏”与“三九”的敷贴
今日入伏!三伏天秘籍大盘点,防病祛病最佳时机不可错过
廿四节气 | 小暑:薰风愠解引新凉
2016年三伏贴时间和疾病防治
三伏灸?天灸?某医院不要随便蒙人!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是怎么推算的?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