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标题

  ▌于斯

  雨水来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干啥呀?观雨呀。观雨还用准备吗?看看古代诗人们是如何描写雨的,把雨分分类,我们在观雨的时候就不至于混沌一片,可以保持良好的分类意识,以便获得更好的体验还有描述能力。

  下面这些区别,不仅是天气现象的区别,还有更微妙的审美上的区别。

  先看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般春天开始的时候都是细雨,农耕时代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杜甫在这首诗里用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多么体贴人意呀。

  关键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够细的吧,你晚上睡觉呢,它根本不会把你吵醒,无声,像小偷一样潜入,一点也听不见。早上起来一看,呀,花开了,开得那么繁密,花瓣上还是湿的呢。

  再看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跟杜甫一样,韩愈强调的还是个润字,细雨无声。草刚萌芽,连起一片来看有点感觉,凑近了看,似乎又没有了,这个细节有趣。

  再看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种细雨也够细的,细成粉末,如烟似雾,称为烟雨。

  再看朱敦儒的《好事近》: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

  这还是强调细,细如尘埃。同时观察到柳丝变黄了,变湿了。这个细节是不是给人印象也很深刻?

  再看志南和尚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细节:沾衣欲湿。志南没有直接说雨是多么细小,但细如毫发的感觉传递给你了。

  这不仅有视觉上的观察,还带上了触觉上的感受。

  试想某一天,你走在春天的风景里,脸上凉了一下,接着,又凉了一下,哦,下着细雨,你一句一句回想起这些描写细雨的古诗,转动眼睛找到对应的景物,你会不会更有感觉呢?

  前面说的是无声细雨,接下来来个有声音的。先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在小楼里听了一夜春雨淅淅沥沥的声音,诗人马上想到明天早上小巷深处会有人叫卖杏花。美吧?在比音乐好听的细雨声中,在初萌的杏花香气中,诗人就是被美得睡不着觉。

  再看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次雨声似乎更大一些了,雨大到可以打落花朵了。同样是与花联系,前面的细雨是用来催发花朵的,现在雨稍大,作用就不同了。要注意这些细小的区别。

  再看黄庚的《听雨》:老来已觉此身闲,近日唐诗亦懒看。半榻白云眠听雨,一窗帘影隔春寒。

  山居听雨,这又听出境界了,把自己的人生与自然融合为一片了。满满的禅味。

  再看胡仲参的《听雨》:听尽灯前细雨声,声声总是别离情。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

  雨打在芭蕉上,这声调,这意味,又不同了。再配合离情别绪,那就是点滴到天明了。

  再看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莫下帘尤好,恐好云往来。

  这次是雨打在竹叶上了,沙沙作响,如听天籁,我们的诗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梦见自己长了青苔。又一个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万物中的大师。

  李商隐有一个著名的听雨的句子“留得枯荷听雨声”。注意,这是秋雨。你可以想象一下,雨点打在枯荷上,声音是不是很特别清晰可闻?

  此外古代诗人还发现了很多听雨的场合,船中听雨,亭中听雨,檐前听雨,伞下听雨,等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借助不同的物体,听上去的感受大不一样。

  一个人越成长,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越来越多。平平常常的春雨中,其实蕴含着许多微妙的细节。有些细节,是靠我们自己集中精力观察和体验去发现,有些细节,却是借助一代又一代大师的观察和体验来丰富自己,这便是有文化的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雨文化
诗人对雨的描写永远都是那么美!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古诗词春之意象六:春雨
雨水节气:不妨读读这10首春雨古诗词,补点水,为春上色
在春天,看雨、听雨、读雨
春雨杏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