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论文】城市交通设计思考


目前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是在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完成后,即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很多规划理念尤其是新的交通理念无法在实施阶段落实,使得规划方案层层失真,进而导致规划在实施层面大幅度的走样,既定的规划意图也无法得到贯彻落实。


2013年,中规院交通院开展了《城市交通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2015年2月通过专家评审在2014年中规院交通院交通工程设计研究所在院内学术沙龙中就多重视角下对交通与设计的关系进行解读。


围绕如何从规划走向实施,确保绿色交通、人性化交通总体目标的全面落实,结合在编《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规划设计人员在传统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机制完善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城市交通设计思考

原文作者:陈仲(中规院交通院工程师)、周乐(中规院交通院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


截止2011年,全国城市道路面积率均值已接近15%,基本达到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8-15%,200万人以上15%-20%),而各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形成了城市交通的“新常态”。另一方面,同期内全国各城市平均的道路密度基本保持不变,意味着道路越来越宽,如图1。显然,单纯通过增加道路的供给永远无法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诸多经验所证明。此外,在全国规划由增量转向存量的大背景下,规划意图由 “做蛋糕”向“分蛋糕”的转变成为必然。城市交通资源如何分配、向谁分配成为“分蛋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而交通设计恰恰在“分蛋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笼统来说,交通设计可以视为城市各项交通规划与工程实施之间的中间环节。随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交通设计的主要任务也有所差异。城市增量扩张阶段,交通设计主要满足机动化出行需求的增长以维系城市空间联系;而在存量优化阶段,交通设计势必更加关注对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在“蛋糕”中的比重,通过优化交通设施的服务对象来分配有限的交通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交通优先”的理念是本时期交通设计的主导思想。一方面对以往交通设计中成熟的技术体系进行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需要对缺失的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和完善。这里结合在编《城市交通设计导则》,从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首先,交通设计应避免单纯以量化的需求指标为设计依据,更需要结合对设施功能的分析,实现从追随需求到引导需求的转变。例如,以往“交叉口渠化等同于交叉口展宽”的设计思路关注于对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保障,应对机动车需求的增长。事实上,承担居民生活性功能为主的道路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展宽,通过降低对机动车的吸引还可以强化道路服务居民生活的功能。对道路功能的分析在交通改善设计中尤其重要。


此外,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不断演化的过程,某个时间节点的需求预测不适宜作为指导设施落地的唯一标准。交通设施的供给是引导需求还是抑制需求更加需要结合对设施功能的分析。通过停车泊位的供应来抑制小汽车出行需求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共识,而对于引导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出行需求的措施还需要不断加强。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设计,通过尽可能多的出入口延伸至周边公共建筑,相比于传统的在交叉口“四大金刚”式的设计方式,更有利于公交出行,如图2。再如人行天桥、地道的设置不应取消相应的地面人行横道,保障行人具有便捷的过街设施,如图3。




其次,交通设计应扭转单一的“车本位”的设计思路,向“人本位”的设计方向完善,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关注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从资源分配上,跳出依附于机动车体系的传统框架,建立独立于机动车道路主次支体系的步行自行车分级体系,并按照行人、自行车、公交车和小汽车的优先顺序递减的方式分配断面资源。在人性化空间的塑造上,扭转目前“人让车”的消极局面,通过各种设计手段提高行人自行车的优先权,例如交通稳静化措施,连续的步行交通系统等等,如图4。从设计指标上,改变传统的单独以小汽车为设计对象的指标体系,增强对行人和自行车的关注。例如,在北川新县城交叉口缘石半径设计中,参考了既有规范中以机动车右转车速为依据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经过研究论证,在一些交通功能弱的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大幅降低了缘石半径的取值,减小交叉口规模,如图5。




再次,交通设计不能只局限于道路红线之内,需要结合道路沿线各种设施一体化考虑,包括绿化植被、市政管线、沿街休闲设施。扭转传统的“道路的”交通设计只关注道路红线之内的思维,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整个空间考虑在内,如图6所示。如在某旅游城市的道路拓宽(增加步行自行车交通空间)改造过程中,应针对道路沿线丰富的绿化植被及微地形特征,设计提出灵活的步行及非机动车道设计形式及市政管线布置方式,增强步行自行车的出行体验、契合旅游城市的环境品质,如图7(a)(b)(但最终由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单位以机械化施工不便、人力成本高、工期有限等理由拒绝,道路沿线的绿化依然按照“标准的”横断面从头至尾铲平)。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交通设计工作更应该“以人为本、绿色交通优先”,通过设施的设计实现对交通资源的分配,从而引导居民的出行向更加安全、便捷、绿色的方向转型发展。交通设计涵盖内容广、范围大,随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有显著差异。有鉴于此,在编《城市交通设计导则》不求完全覆盖交通设计的方方面面,而是针对现阶段城市交通设计中矛盾最突出的若干关键要点进行重点纠偏,初步建立一个平台,以期后续交通设计工作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道路设计”回归“街道设计”——完整街道设计思考
雄安新区规划孩子上学不用家长送:留有学道,完全规避机动车
伟大街道研究系列1:交通稳静化
交通设计相关规范简介
规划中心博文
城市道路交叉口如何迎接密路网、窄马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