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金匮》脉学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记姚荷生研究室首席研究员伍炳彩讲座博客

彭泽齐建民中医肝肾病专科

(2011-11-02 15:03:43)
标签:

杂谈

标签:

中医

《金匮》

讲座

姚荷生研究室

伍炳彩

《金匮要略》398节条文,涉及脉象有143条。许多还涉及脉象的难解条文。脉诊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脉象在金匮诊察中的作用

1、辨别病因

风--浮脉,寒--紧脉、迟脉,痰--弦、滑、紧脉,瘀血--涩脉

病例:一患者舌咽神经痛,在北京宣武医院做了手术,术后5个月疼痛无解。查:舌苔厚、腻,脉涩。温胆汤加通窍活血汤,治愈。

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本虚(血亏)之人,外感风寒。

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返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又如:“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其中“脉浮而紧”说明血虚体质是受外感风寒之邪而成。

口眼歪斜--小续命汤

舌白偏淡、脉浮而不太弦,小续命汤加减

2、辨别类型

辨别阴阳、寒热(迟数)、表里(沉浮)、虚实(有力无力)八纲。

举例:

①辨表里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膝汤主之。

病例:低烧 38度  西医诊断扁桃体发炎,静脉注射青霉素几个月舞效。

查:出汗、怕冷,脉浮、数,舌白淡

外感风寒表证

桂枝汤三剂--去寒

银翘散三剂--清热

(怕冷是发烧的动力,所以先去怕冷,再去发烧,问怕冷为主还是发烧为主)

痊愈。

黄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②辨虚实

脉数虚者为肺痿,脉数实者为肺痈。

③辨寒热及表里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兼脉所见)

3、辨别表里机转

①病情进退:

下利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②病情的顺逆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

脉大:弦大鼓拨 。劳:虚劳病。脉紧为寒。

③病情传经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很有指导意义)

儿童退烧,若脉安不快,则不烧 不用加药。若脉快不安躁动,必然再发烧。在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可摸太阳穴。

伍老说到外地有个习惯,就是会经常的到当地的医院去走走看看,经常看到有的中医师连脉都不摸,伍老说不摸脉的中医是外行呀!这话说的很尖锐。

昏迷--暑湿--菖蒲郁金汤

二、“寸口脉”有不同所指

1、寸口仅指两手寸脉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寸口与关上、天中并提的,则此寸口仅指两手寸脉。

2、寸口包括寸关尺三部

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色青者,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单提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阳并提的,则此寸口包括两手的寸关尺三部

三、《金匮》论脉有相对与绝对之分

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1、  绝对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绝对,故宜利小便发汗)

2、  相对

①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相对,病在下焦;湿热伤阴,病在下焦。)

 

小陷胸汤是中焦有问题,关脉相对沉,寸脉相对浮,寸脉浮是相对于关脉沉而言的,不是说小陷胸汤能治表证。

 

②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此条的“寸口脉浮而大”当指寸关尺的寸脉,因本节食寸口与尺中并举的,按照上述寸口脉的运用规律,故应指寸脉。宿食停滞在下焦,其病应尺脉,尺脉当沉,寸脉相对浮大。)

涩脉,宿食停留时间长,影响气血运行,出现涩脉。

③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浓血。

(此少阳下利,由肾而及于大肠,属下焦血分,涩即见于尺部以应之,尺脉涩而见沉,故于脉浮、数、虚为有热也。)

伍老说,张仲景那个年代,写东西惜字如金,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张,只有绸缎和竹简,写东西成本很高。

四、某些脉象的概念与现在不同

因为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和演变,语言及语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某些脉象的概念与现在是不同的。

1、大脉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此中的脉指洪脉而不是大脉,讲到这,伍老说,现在人阳明病很多,阳明病多大多是阳明有热,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质量高,过剩的营养身体吸收不了,所以在阳明积热,现在很多孩子怕热出汗,但是不怕冷,这种症状不是虚证,不能从虚证论治来看,这是错误的,现在的孩子怕热出汗,大多都是阳明经有热,用竹叶石膏汤的效果是很好的,还有些症状是晚上盗汗,指纹粗而紫,脉偏大,这类患者用竹叶石膏汤基本上是百发百中。)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此中的脉浮大,也是指洪脉;伍老接着说,现在饮食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致病因素了,古时的《脾胃论》论的是吃的不好所致的病,而现在人饮食导致的疾病都是因为吃的太好了。《脾胃论》多是脾虚,而现在大多是阳明有热。用小青龙汤原方的降热效果也是不错的。)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此中脉当指寸脉浮或寸脉旺)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此中脉为革脉,预后不良)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此中脉指浮大无根一类的脉象)

例:

久咳数岁(慢性肺心病)

其脉弦者可治,实大数者死

2、  弦紧互用

“弦”指上下,“紧”指左右,“弹指”意即紧张度很高的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此中减当为紧之用)

伍老讲到“失精家”所谓失精家,就是房事太多的意思,多了会出现革脉,伍老还说单相思会死人的(囧),居然还提到了八一桥下…很有意思…

房事过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

“失精家”会出现以下一系列症状。

消化道

湿热

头痛

记忆力下降

智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

等等

3、  数脉

伍老说,仲景著作中的“数”脉有时不是指脉的快慢,而是指脉的动态。

胸痹之病,喘息咳睡,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池,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张仲景的原意并不是指脉的快慢,而是指脉的动态,即快又不快,为躁动之象,见于胸痹发作之时。)

4、  微脉

“微”字在《金匮》中有时指微脉,有时做形容词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不解释或微而紧)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微为形容词)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得动摇,加被为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微为脉象指阳虚)

五、不同的诊脉部位有以下四种

《金匮》的诊脉部位有以下四种:寸口三部法;趺阳诊法;少阴诊法;少阳诊法。

1、  独取寸口法(诊外感疾病)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又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脉缓也是指寸口脉;凡是外感都独取寸口的方法来说明,内伤也用,但内伤常夹用其他诊法,而外感全身概括用扣罢了)

2、  常用趺阳诊法(病涉脾胃)

趺阳脉微细,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为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由于趺阳脉位置比较表浅,故水肿病于寸口脉很沉的情况下,亦多兼诊趺阳,《水气病篇》中有类似条文;趺阳—足背动脉,脉管炎—趺阳;

3、  复杂的病用几种脉象说明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4、  分寸关尺三部以候之(上下阻隔的病)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脏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六、一脉可主多病,一病可主多脉

1、一脉可主多病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伍老说,一个人做到心情愉快很难,很多情志病。

2、一病可以见数脉

①、肺痈初期为脉微微,成脉滑数。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②、宿食因新停、久停之不同而脉象各异。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伍老谈到前面的一个医案,谈到,活血能促进利小便,利小便能促进活血。

柴胡桂枝汤能解少阳病;看小儿有无热摸太阳穴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百四十四、脉浮、大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平脉法第二
(1)收集主病主脉条文<2012
药王孙真人寸关尺三部脉侯
黄元御,阴阳营卫,脉法入门
读一读桂林古本伤寒论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