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扇子最早并不是扇风纳凉的
扇子最早并不是扇风纳凉的

    明仇英扇画

    《山水人物图》

    唐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侍者撑雉尾扇

    唐《挥扇侍女图》中手持团扇的女性

    唐《高逸图》中手执麈尾的阮籍

    清佚名绘《红楼梦·怡红夜宴图》(局部)

    图中女子有的持折扇,有的持团扇。

    扇子,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为可有可无之物,但在中国古代,扇子在炎炎夏日却是必不可少的祛暑纳凉用具。不过,若溯其源,扇子发明的初衷并非是扇风祛热的,比如帝王出行仪仗用“五明扇”,即是旨在表明君王“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而且,扇子还有除了纳凉之外的很多功能:女性寄情“团扇”,男士喜欢“羽扇”,文人青睐“折扇”……

    上古舜帝发明“五明扇”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舜特制“五明扇”以“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

    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何谓“五明扇”?与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据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谓“四明”,用俗话来说,就是舜帝有4只眼,所以舜帝起名“重华”。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广开言路,广纳贤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

    据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舜帝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虽然五明扇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执政者良好的政治愿望,但从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的使用规范来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简单,乃出行时遮挡太阳、遮蔽风尘,与伞的功能无异,宫扇因此又名“障日”、“障扇”。

    障扇是一种长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在禹受禅后,因五明扇属奢华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讲究,选用雉尾来制作,故称“雉尾扇”,“五明扇”的叫法从此不再流行。

    商亡周兴,周武王时也使用雉尾扇,但称之为“翣”。翣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作为一种威仪道具,到封建时代,皇帝使用雉尾扇已成为一种定制,乃皇帝出行少不了的仪仗之物:两柄大扇子一举,就表示大驾起行。此时的扇子只有威严,早无上古时“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含义了。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雉尾扇的用法又现新规,宰相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露出圣容。这一建议后来定为一种朝仪,故杜甫《秋兴》诗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盛唐时制作宫扇的材料也更为讲究,一度改用孔雀羽毛,称“凤尾扇”。

    扇子摇风纳凉始于汉代

    东汉班固《竹扇赋》:“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

    从汉代起,生活用扇已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分化出来,转变为摇风避暑的纳凉用品。东汉文学家班固《竹扇赋》即称,“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

    早期的扇子与后来流行的式样有较大不同,是一种“偏扇”。《说文解字》称,“扇,扉也。门两旁如羽翼也。”早期扇风用的扇子,确实像半边门,呈长方形,手柄偏于一侧,故名“偏扇”,在湖北江陵楚墓中曾发现过这种偏扇。

    西汉时,中国传统的团扇出现,手柄置于中间,用法与现代无异。这种扇子首先在宫中开始使用,称为“合欢扇”。西汉才女、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怨歌行》中曾提到过这种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合欢扇”还被女性视为寄情之物。当时用于制作团扇的材料很讲究,选用精致洁白的细绢(纨素),故这种团扇又叫“纨扇”。班婕妤为何将之称合欢扇?大概因为团扇左右对称、形若满月,有“团聚”、“合欢”之喻。

    团扇在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成为中国传统的扇子样式之一,尤以唐代女性对团扇最情有独钟。汉代女性将团扇赋予了“合欢”、“团聚”的内涵,而唐代女性则发掘出了团扇的“遮面”、“护颜”功能。唐代诗人王建《调笑令·团扇》说得很形象:“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中国古代提倡女性笑不露齿,不宜与陌生男性直视,于是一把扇便成了很好的道具,团扇因此有了“屏面”、“便面”、“障面”的雅称,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上佳人美女大都会手持一柄团扇!

    古代名士青睐“羽扇”缘于“麈尾”有“指挥”之义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合欢扇为古代女性的最爱,而古代男性最看好的是“羽扇”,认为它代表一种绅士风度,有一种英雄气概。

    羽扇,即用动物羽毛制作的扇子,有条融、宵影、施风、轻羽、鸾扇等多种别称。其中“条融”、“宵影”均因周召王而来。据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羽扇”条引《拾遗记》称:“周召王时,修涂国献丹鹊,一雌一雄,孟夏取鹊翅以为扇,一名条融,一名宵影,此疑羽扇之始也。”

    历史上使用羽毛扇最有名的人物大概要算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中有这样的描写:“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此外,三国时吴国干将周瑜也是这种潇洒形象。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便是这样写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头戴纶巾、手执羽扇,是魏晋时期显示指挥千军万马胜若闲庭信步之大将风度的时尚装束。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老将顾荣平叛,陈敏所率的叛军欲渡河,顾荣一挥羽扇,叛军很快溃败,此即《晋书·顾荣传》所记,“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

    对诸葛亮、周瑜所持的羽扇,有学者怀疑并不是真正的羽毛扇,而是一种拂尘、扇风两用的“麈尾”。麈尾形似扇,还能引风祛暑,又称为“麈尾扇”。

    麈是一种驼鹿,体形较大,其尾较长。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引鹿群的走向。故“麈尾”有领导、指挥之义,有一定身份的名士才配手执麈尾。

    执麈清谈曾是魏晋名士的一种风度,南京出土南朝“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名士阮籍就手持一把麈尾;唐代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吴大帝孙权也是手执麈尾。

    “折扇”南北朝时称“腰扇”并非源自“倭扇”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扇子发展到明清时,除了上述的团扇、羽扇,还有檀香扇、竹扇、葵扇、篾丝扇、芭蕉扇等各种质地的扇子。而式样也不再限于传统的方、圆两种,还有异形扇、折叠扇等。

    折叠扇,简称“拆扇”,用木、竹等做骨架,上面蒙纸或绢;还有撒扇、聚头扇、蝙蝠扇、扇等别称。

    有一种流传很甚的说法,折扇系日本人的发明,故旧时有人称之为“倭扇”。北宋苏辙便称,“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还有一说,折扇来自朝鲜半岛。据明陆深《春风堂随笔》,苏辙的哥哥苏轼便称,“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

    又据清王廷鼎《杖扇新录》记载:永乐年间,“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从明永乐年间起,折扇开始在中国大流行。但在起初,南方和有身份的北方女性不接受折扇,仍爱用团扇,“惟乐女用撒扇,近年妇女都用之。”

    实际上,上述说法并不准确,中国早在南北朝时已有折扇,名叫“腰扇”,因可以折叠开合,佩带于腰间,故称。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便有这样的记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从史料所记来看,在汉魏时扇子已成为题诗作画的载体,东汉末已有在扇面上作画的事情。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汉桓帝曾赐曹操一柄名贵的“九华扇”,曹操请主簿杨修画扇。作画时一滴墨点落到扇面上,杨修顺势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此即“误点成蝇”的故事。

    在唐代,于扇面作画已成一景。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跟随贵族的侍女手中的纨扇上便有画。

    到了明清,折扇更是受到文人的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沈周、仇英、文徵明、唐伯虎等明代画家都有精美扇画留传下来。

    明朝最出名的一把折扇是明末出现的“桃花扇”,此乃“误点成蝇”的翻版,但更感人也更传奇:秦淮名妓李香君情定才子侯方域誓死不另配,撞头欲死,血溅定情扇。杨龙友巧用血点,在这把扇上画出一枝鲜艳的桃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此题材写出名戏《桃花扇》。

    文章作者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袖雅物:扇子
扇子进化论:从帝王出行身份象征到百姓纳凉平凡之物
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 杨琳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谜31】楚国曾经流行过什么样的扇子?
净君扫浮尘, 凉友招清风。
扇哉,善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