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育简史

1.原始时期

社会生活需要推动教育活动。到氏族公社末期出现教育机构萌芽。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由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2.夏商周(西周春秋)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产生、原始社会解体,形成奴隶制社会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西周有小学、大学学习阶段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其特点是六艺教育。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

 

2.2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学思行集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乐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

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教师: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3.战国

私学在战国形成众多流派,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儒家至战国发展出注重内发的孟轲学说以仁义为、注重深造自得、性善论,和注重外铄的荀况学说以礼法为重、注重文献经传、性恶论。

 

3.2孟子

性善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与学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道德教育: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气,反求诸己。

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3荀子

性恶论。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教师:师云亦云。

 

4.秦汉

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教育的政治伦理化、养士与选士紧密结合,儒学对各学科教育的支配性影响。

 

4.2董仲舒

贤良对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择贤任能。

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

道德教育:德教是立政之本;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重义轻利,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5.魏晋南北朝

社会安定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办学形式多样化,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学术争鸣,

 

6.隋唐

学校教育的发展超过以前任何一个皇朝而达到新的高度。官学和私学并举,以官学为主干,私学为补充;按地方行政区,建立州学、县学的学校网;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联系,向中央官学选送生员;以儒家经典与历史文学为教育内容的传统经学和以应用知识为教育内容的专科性学校并立;专设的学校与附设于事务部门的学校并行,构成适应学校需要的教育体系。

 

7.宋元

宋朝以兴文教、抑武事为国策,先后发动了三次兴学运动,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设立了武学、画学、道学等新型学校,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学田制度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书院萌芽于唐,兴盛在宋。宋元的蒙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7.2王安石

熙宁兴学: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崇尚实用。

人才理论:教---用。

 

7.3朱熹

人性就是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

把人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有区别和联系的阶段。

道德教育:立志,居静,存养,省察,力行。

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8.

8.2王守仁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道德教育: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儿童教育: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了自然主义倾向。

 

9.清初

实学教育思潮,黄宗义、王夫之、颜元等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抨击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揭露科举考试制度的危害,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要求培养实才实德之士,重视学习包括自然科技之士、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经世致用之学,强调学贵实行、学贵适用、习行等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9.2黄宗义

公其是非于学校,将讲学与议政结合。

教育内容:经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

教学思想: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强调由博致精,重视异同之论,深思与能疑,讨论辩难。

教师:从事清议。

 

9.3王夫之

教学思想: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相资。

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连,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主张依据天理适当满足人的欲望。

道德教育:立志,自得,力行。

教师: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

 

9.4颜元

学校为人才之本。

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习行。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

 

10.清末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洋务学堂、洋务留学教育的实施。

 

教会学校带有殖民性质,同事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度的促进因素。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程,在学校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等方面都带有现代教育的特征,中国人逐渐开阔了教育的视野,成为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在办学质量和教学方法上有助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对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维新运动中,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改革科举、系统学习西学、建立新式学校制度、发展女子教育、普及全民教育的设想;严复提醒以发展德智体三种基本要素的教育目标模式。

 

1900年后清政府行政教育改革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教育的解体、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以确立。结束了延续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依照西方近代三级教育模式首次建立了规范全国的学制系统;提出了普及全民教育的设想;设置了与近代教育相匹配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新式学堂的数量迅速增加;学校教学内容中西学在数量上开始占主导地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学教育高潮;随着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大量引入,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11.民初

壬子癸丑学制以法定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改革教育的构想。根据民主共和的精神,清楚了清末学制中的封建专制性因素,缩短了学制年限,不再限制女子进入各级学校接受教育,取消读经科目。继承了三级模式,发展义务教育,重视事业教育。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精神。

 

新学制、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初等教育缩短为6年,分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延长。完善职业教育系统。改革师范教育制度。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11.1蔡元培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改革北京大学:抱定宗旨,改变学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聘请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11.2恽代英

主张儿童公育,合理专门机构。

中学教育应使毕业生升学就业两均便利。强调学以致用,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提出改革教科书,以便自学辅导,以归纳法编撰,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讲究实际效用。自学辅导主义。

 

12.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学校教育的制度日趋完善,观念日趋现代,内涵日趋丰富,方法手段日趋多样,走上了现代学校和教育的发展道路。教育思想和理论也是一个去得丰硕成果的时期。

 

战时需作平时看,是一项不短视的重要决策。既估计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仍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有所发展。

 

根据大学法规,全国大专院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种。大学分科改为学院,分设文理法商农工医教育。凡具备三个学院(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之一)以上者,方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大学修业年限除医学院5年外,其他学院均4年,采用学年学分制。大学和独立学院均设立研究院或研究所。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哲学、历史学等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方法等系。

 

12.1杨贤江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对青年全人生指导。

 

12.2晏阳初

平民教育。以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化农民与农民化。

 

12.3梁漱溟

乡农教育

 

12.4黄炎培

职业教育。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教育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教育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12.5陈鹤琴

活教育。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造发表-批评研讨。

 

12.6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九:科举教育
了解:中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演变
中国教育史人物考点总结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思维导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