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劳辨治

作者:韩奕/香港

虚劳,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较一般虚證更为严重和复杂,临床常表现为多脏腑亏损及气血阴阳诸方面的不足,治疗稍有不妥,则极易顾此失彼,使医者有无可适从之难。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虚劳病单独立论,为后世诊治开创了先河,其奥妙至今仍不失其光彩。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本人仅就仲景对虚劳的病因病机、诊治要点的有关论述,略作如下探讨,拟对临床有所借鉴。

二. 虚劳的诊断要点

1、凭脉定虚劳

篇中第3条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提纲挈领地指出凭脉以确诊虚劳病的要点。“脉大”非指一具体脉象,而是概括了脉体较宽大、浮且无力或按之中空的一类脉;“极虚脉”也并非指一特定的脉象,而是包括了虚类脉中虚象极重之脉。因为这两类脉集中反映了虚劳病五脏气血阴阳亏损的总病机,故而在临床上只要脉浮大无力或极其虚弱,便可诊断其已患虚劳病。

2. 望色察虚劳

在第3条论纲脉后,接连第4、5两条描述望面色,虽然其馀条文未再重覆,也足以證明望面色以诊虚劳的重要性。第4条“面色薄”系面色浅淡无华,多缘血亏、津竭以及精虚不足以上荣所致;第5条“面色白”乃阳弱之象。验之临床,虚劳病内在精气严重不足者,必会通过面色而显示出来,高明的医生即可“望而知之”。

3. 结合时令变化诊虚劳 

第6条指出:“劳之为病……春夏剧,秋冬瘥”,提示在诊断虚劳时要注意问其病情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因为虚劳之体,其正气极为不足,对于自然界阴阳变化、四时更移、以及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均极为敏感,于常人或无多少相干的正常气候转换,都可能给虚劳者带来影响。一般“春夏剧,秋冬瘥”的为阴不足,反之可悟到“秋冬剧,春夏瘥”的则是阳虚为主。故不耐时令变化是虚劳病的特徵之一。

4. 症状繁杂多样辨虚劳

虚劳病的临床症状特点有四方面:其一为多脏腑的亏虚徵象。虚劳證候随所损脏腑气血阴阳之别以及兼邪之异而具体表现不同。其二寒热错杂。虚劳病往往发展到阴阳两方面俱亏,临床则表现寒象、热象并见于一体。其三虚实互见。这种情况见于虚劳感邪或挟瘀之證。其四,虚劳乃积劳成疾之病,具有经久不瘉,脏腑精气渐损之慢性发展过程,在各病理阶段会表现不同徵象。既有症状繁杂者,也有并无一定主诉者,总之,虚劳症状尚具有多样的特点。

三. 虚劳證治:

虚劳失精(8)

證候: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病机:阴阳两虚,阳不摄阴

治法:调补阴阳,潜阳摄阴,交通心肾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参考)

虚劳里急(13、14)

證候: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乾口燥

病机:阴阳两虚而偏重于中阳虚

治法:温中健脾,调补阴阳

方剂:小建中汤、黄耆建中汤(以气虚为甚) (临床应用参考)

虚劳腰痛(15)

證候: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病机:肾气亏虚

治法:滋阴温肾化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 (临床应用参考)

虚劳不寐(17)

證候:虚烦不得眠

病机:肝阴不足, 虚热扰心

治法:养肝清热,宁心安神

方剂:酸枣仁汤 (临床应用参考)

虚劳脉结悸(附方)

證候: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病机:心阴阳两虚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

方剂:炙甘草汤 (临床应用参考)

虚劳风气(16)

證候:诸不足,风气百疾

病机:虚劳挟风气

治法:扶正祛邪

方剂:薯蓣丸(临床应用参考)

虚劳乾血(18)

證候: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病机:虚劳挟乾血

治法:祛瘀生新,缓中补虚 

方剂:大黄(蟅)虫丸(临床应用参考)

四.虚劳治疗特色

1.五脏俱虚,扶脾益肾,以固其本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虚劳系脏腑气血阴阳多方面亏损的病变,所以,健脾补肾是治虚劳的根本大法。这与临床实际是符合的,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脾肾證候明显突出,同时欲使虚损康复,也必须开其源泉,增加脾肾生化气血的功能。

第13、14条仲景所创的建中方,为阴阳两虚、五脏俱损的虚劳病,指出了重要的治疗途径。第16条薯蓣丸方体现了治虚劳风气以补脾为主的扶正法。第15条所载八味肾气丸为历代医家推崇为补肾祖方,创立了治疗虚劳的益肾固本法。

验案举例1:陈某,女,46岁,1988年10月以胃脘痛就诊。

患者胃脘痛反覆发作三年。胃痛时得温按则减,呈绵绵缓痛,饥时为著,纳少,神疲乏力,眩晕,心悸,咽乾,稍劳作则气短、汗出,腰腿酸软,大便时乾时溏。冬日畏寒肢冷,夏时五心烦热。望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少津,脉浮大稍按即虚弱无力。据其脉大,面色萎黄,换季即病,以及症状繁多,诊为虚劳。因證属五脏气血阴阳俱亏,脾阳不足为本,遂投黄耆建中汤方治之,服3帖则胃痛止,继服7付见症悉减。后该患者又发咽痛,经中西药治疗两月未效而来求治。其咽痛以晨起为甚,下午即止,咽乾不欲饮水,舌淡苔白燥,脉浮大稍按无力,仍给服黄耆建中汤原方。服1帖后,咽痛即止,服完7帖,自感精神大振,纳增,体力渐强,咽痛再未发作。其后此患者头痛、低烧、腹泻等病,均以黄耆建中汤或小建中汤治瘉。按:该患者自18岁患肠伤寒,昏迷数日,经救治瘉后一直体弱多病,尤其当季节变化时,则非患此症,即发彼症,但病机始终为阴阳两虚,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故均以黄耆建中汤或小建中汤治瘉。由于掌握了虚劳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尚得当,故获满意效果。

2. 阴阳两虚,首重扶阳,以助气化

遵《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经旨,虚劳阴阳两虚时仲景强调在调补阴阳中首重扶阳。

本篇所论七首正方,治阴阳两虚者有三首:小建中汤、黄耆建中汤、桂枝加龙牡汤,均为甘温扶阳之剂;治肾虚气化无权的有八味肾气丸,治阴阳气血皆虚兼风气的有薯蓣丸。以上五首方剂均属温补脾肾的治疗方法。

如小建中汤、黄耆建中汤用桂枝温阳以助气化,虽为辛甘与酸甘合剂,又以辛甘化阳为主。其方重在“建中州”温运脾阳以化生精微而收补益气血阴阳俱不足之功。第8条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补阴阳,治疗阴阳两虚的虚劳失精證时,也是偏于温阳为主,通过固摄浮阳以敛阴精,病则可瘉。八味肾气丸,立方之意重在振奋肾之气化作用。尤其是本方温阳的桂、附,仅为滋阴药量的八分之一,其意义又在于凭著“少火”之力,温蒸肾精化生肾气。

验案举例2:某患者,男,72岁。

自述排尿不畅,尿线变细数月,无尿路剌激症状,尿清,小腿无力,步态不稳,头眩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舌如常,脉稍数无力。医疗组诊为脑动脉硬化、震颤麻痹、前列腺肥大。

患者肾阳不足,气化不行,则排尿不畅,尿线变细;肾亏则子盗母气,致肺气不足,气血不畅,筋骨失养,故小腿无力;阳虚则浮越向上,可致头晕。

病变以肾阳不足为主,肺虚血滞次之。遂予补阴温阳,化气行水,佐以益气通络品,投肾气汤加黄耆、桔络、地龙益气通络,服25剂,排尿如常。(岳美中医话集)

3. 虚劳之体,治宜缓补、调补

虚劳病者,气化功能已衰,不可像一般虚證采用峻补、填补之法,只宜缓补、调补。从仲景治虚劳的所有方剂看,均属缓补、调补法。

(1) 缓补指渐复正气。

诸治虚方中,有3方要求用“蜜丸”, 丸者, 缓也。仲景通过剂型与服法充分体现缓补之治。

虚劳损及肾则病势深重日久难复,八味肾气丸含缓补之意,冀图渐扶正气。

仲景对虚劳挟邪證强调缓治: 薯蓣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少量久服至“百丸”,其“百疾”自除;大黄(蟅)虫丸中任用大黄、(蟅)虫、虻虫、水蛭等破血逐瘀,又恐有峻猛伤正之弊,故特制蜜丸“如小豆大”,每次仅服“五丸”,缓消内停“乾血”,取 “缓中补虚”之意。

(2)所谓调补者,强调补中有通,补中有泻,补中有行,方剂以协调阴阳、调畅气机为要。

小建中汤、黄耆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皆为桂枝汤加味而来,取桂枝汤“补虚阴阳”之义,属于调补之治。八味肾气丸方中三补三泻,通补开合,相辅相成,可谓调补之典范。薯蓣丸方中用杏仁、桔梗理气开郁,使气机通畅, 体现了以调补脾胃为主的扶正祛邪治法。酸枣仁汤方中,知母苦甘寒配川芎辛温,则在养阴降火之中又寓“火郁发之”,深合调补之意。

验案举例3:冉某,女,36岁,1991年7月诊。

患者失眠多梦,眩晕,头顶痛,健忘,精神难集中,心烦,怔忡,胸胁胀痛,纳少,乏力,下肢麻木,经水提前、量多,舌红少苔,脉细弦稍数,关部较弱。发病两年,多方求治而罔效。曾服天王补心丹养阴宁神,则胃寒、腹胀、腹泻;若进人参归脾丸健脾益心,则五心烦热、鼻燥、咽乾,甚至耳鸣等。遂仿仲景酸枣仁汤方,进3付后眠安,其他诸症亦有减轻。二诊针对纳少、下肢麻木,于方中加入太子参、芍药、鸡内金等,又调治两月,终使各症渐平。足见酸枣仁汤中,知母、川芎、茯苓、甘草合用之妙。

4. 虚劳挟邪治分主次

患虚劳病罹受外邪,或脏腑功能低下致停郁滞,可形成虚劳夹邪證。此时,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宜分缓急主次,或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

第16条之薯蓣丸重用山药,辅以四君、四物、麦冬、阿胶、乾姜等补气血阴阳诸不足,配桂枝、柴胡、防风、白蔹……等发散在表之“风气”。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来看,又以扶正为主,驱邪为辅。因“诸不足”而感“风气”者,重在补其不足,兼以散邪。此属补中有攻,“寓攻于补”之法。

第18条虚劳挟瘀證,因虚致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又加重了虚损,故而 “乾血内停”为病机的主要方面。大黄(蟅)虫丸以大队破血逐瘀药中,配乾地黄、芍药兼护阴液,全方攻瘀为主,辅以扶正,祛瘀以生新,“乾血去,即邪除正旺”(程云来《直解》),属于攻中有补,“寓补于攻”之法。

验案举例4:周某,男,53岁,干部。

一年前确诊为冠心病,反覆发作,西药从未间断过,近半年因工作繁忙,病情加重,于1984年9月初诊。主诉心前区刺痛,伴胸闷、气短、心悸、头晕、乏力、自汗、食少、腹胀、腰酸腿软。观其身体消瘦,面色晦暗,下眼睑黯黑,舌质暗有瘀斑,少苔,脉沉涩结代。病属心、肺、脾、肾均不足,兼瘀阻脉络,治宜扶正化瘀并施。故以红参汤送服大黄(蟅)虫丸1丸,日服两次。一周后,精神大振,心绞痛三天未发作,馀症亦有减轻。继用前方服至半月许,逐渐减药量,两月后,诸恙渐平。为巩固疗效,继以大黄(蟅)虫丸每三天1丸,配健脾益肾药同服,约月馀,体力增强,症状消失。

此患者虚极羸瘦,元气大衰,但脉络瘀滞不除,其正气又难恢复,故以红参汤益气固元,并合用大黄(蟅)虫丸祛瘀生新,如此标本兼顾,终获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综上可知,凡临床能全面深入领会仲景治疗学思想,恰当使用仲景治虚诸方,则可开拓思路,大大提高对许多慢性、虚衰性疾病的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 六经辨证之我见——吴昶 等
1.桂枝汤
第31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
常用经方在男科领域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手足汗出(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方剂功效主治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