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谥号历史起源于哪?随着时代的发展,谥号越来越长,作用还在吗?
userphoto

2022.12.03 加拿大

关注

古代帝王去世之后,都会有谥号和庙号。很多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根本就分不清楚谥号跟庙号有何区别,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隋炀帝是杨广的庙号,实则不然,这是他的谥号,杨广的庙号是世祖。

大多数人现在看到的谥号都是很长一段,很少看到像杨广这么简短的谥号,以至于很多人都在怀疑这是不是真正的谥号。

比如说乾隆的谥号就非常长,居然有二十五个字之多,很多人肯定开始同情杨广,毕竟跟乾隆相比,杨广实是太惨。

谥号的来历

其实谥号主要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世、行事作风而起的,并不是死者在生前就确定下来的,而且谥号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评价。

谥号的历史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西周时期,通过考古学家对青铜器上铭文的研究,大约可以确定谥号其实起源于周穆王时期,当时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去世之后,后人都会给他们追加谥号,这个做法在当时也屡见不鲜。

只不过当时对于谥号的长短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有的人只有一个字,也有一些人的谥号像乾隆一样非常长,这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其实,在古人的认知里,一直都有着天地君亲师的排列顺序。地位比较低,尤其是比死者地位低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给死者追加谥号的,这不符合当时所谓的规矩。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提出来,古时候地位最高的就是皇帝了,臣子为何又有资格去评价皇帝?如若没有,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

谥号从西周出现时起,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封建王朝的统治被推翻,谥号才算是彻底废除了。

中间如说一直没有间断,也不是很准确,秦始皇认为让臣子来评价皇帝,这是对皇帝的不尊重,索性就将谥号给废除了。只不过在西汉时期,刘邦登基之后,还是将谥号给恢复了,之后才算是真正的不曾间断。

对于那些古人来说,当他们的身份地位处在一定高度时,他们追求的已经不是当下的利益,而是想方设法可以流芳百世,让后人永远牢记自己的功名。

现在大家并不是很重视流芳百世,但是古人的思想并没有今人这么先进,在他们的眼中,流芳百世比眼下的金银财宝更具吸引力。

大家仔细研究古代所有帝王的谥号,肯定可以发现,从唐朝开始,谥号基本上就失去了最开始的意义,开始形式化。最主要的作用也不再是评价帝王,而是补充说明帝王的功绩。

虽然西汉恢复了谥号,但是帝王高高在上的形象坚决不可以被破坏,再加上继位的帝王按照规矩,也应该尊重先皇,所以谥号就变成了“尊号”。

大臣也不敢挑战帝王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在大臣的心中也有一个观点,他们跟帝王荣辱一体,为了自身的荣誉,他们也不会说帝王的不好之处。

谥号的演变

由于汉朝皇帝的谥号只有两个字,后人大多直接称呼汉朝皇帝的谥号,比如说刘彻,大家通常将他称为汉武帝,汉代表他所处的是汉朝,武是说明他的谥号是孝武,帝的意思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大家肯定都明白。

这样的谥号可谓是朗朗上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多,谥号公平公正的原则才逐渐消失。

唐宋时期时期的庙号还算是客观公正,并不因为死者是皇帝而故意美化他,基本上都是按照在世的功绩进行褒扬或者是贬低。尤其是宋朝时期,所有皇帝的称号都比较贴合现实。

其实谥号和庙号失去原有的作用,还是在大唐时期。大唐绝对是君权制度最为集中的时刻,皇帝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没有人敢跟皇帝作对,皇帝自然而然就会更加的随心所欲了,根本就不担心手下会有人非议自己。

最重要的是,谥号变得越来越长,从最开始的两个字,一直演变成后来的二十多个字。这主要是因为谥号出现得太多了,而且每个人的谥号都要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以跟先人重复。

最开始唐朝的谥号也算是正常,李渊的谥号只是太武二字,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为他追加了一个文的谥号。如此看来,谥号还算是正常的,李世民就此称为唐文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后来唐高宗觉得不妥,就为父亲追加了谥号,也就是文武圣皇帝,也许他最开始是想体现父亲的功劳,却不想后人纷纷模仿。等到唐玄宗的时候,再次为李世民追加了两次谥号,最终李世民的谥号就变成了“文武大圣广孝皇帝”。

李世民身为儿子,谥号却越来越长,李渊作为父亲,谥号还只有两个字,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

唐高宗当时也想着自己既然已经将父亲的谥号改了,那就不能落下自己的祖父,不然会被世人说自己不孝顺。李渊的谥号先是更改为神尧皇帝,最终确定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朝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最多的还是赞美皇帝功绩的词语,很难根据谥号看出皇帝一生的功过。庙号反而将谥号的作用取而代之,对于皇帝一生的功过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很多人也开始重视庙号。

如果说明朝十七个字的谥号还让人可以接受,但是清王朝的二十三个字就让人出乎意料了。清朝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比明朝更加强大一些,就想出在谥号上超越明朝,毕竟不管是哪方面的超越,都算是一种成功。

谥号的作用还在与否

随着时代的发展,谥号越来越长,大多还都是赞美之词。很多人就在怀疑,是不是谥号客观的作用就彻底的不存在了?

其实即便谥号一直增长,但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用并没有消失,如果谥号太多让人难以记住的话,大家可以看最后一个字,这也是就是所谓的主谥号,同时也代表着对这个皇帝的最高评价。

历史上谥号最多的还是朱元璋和努尔哈赤,但是最后一个字还是高,这也是很多王朝的开国皇帝最经常使用的字了。

随着谥号和庙号的肆意滥用,明清又开始实行一种全新的制度,那就是一世一元制,换句话说就是除去明英宗和皇太极之外,每个皇帝不管在位多久,都只能使用一个年号。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在称呼明清时期皇帝的时候,经常会使用他们的年号,比如说玄烨在位时,由于年号是康熙,故而很多人都会将他称为康熙帝。毕竟不管谥号多长,年号都只能有一个,从年号来称呼皇帝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谥号越来越长,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看完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皇帝在位时风评很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谥号的滥用,不管皇帝在位期间到底做出来多少功绩,去世之后,都会给皇帝赋予一个好庙号和谥号。对于皇帝的评价也不是很准确。

谥号的增加只是时间演变的一种趋势,只不过这样的发展,也使得谥号失去了最初的作用。

原本谥号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生平,最开始谥号有上谥、恶谥和平谥三种,这一切从宋朝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谥号客观中肯的作用也彻底消失不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谥号、庙号、年号,你分得清吗?
汉朝使用庙号谨慎,有才干的皇帝才有,清朝不同只要是皇帝都有
讲个题|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谥号』从谥号看皇帝的一生功过(例隋炀帝)
为什么“文”“武”二字作谥号是美谥,作庙号时却含贬义呢?
李世民一生武功赫赫,为何逝后谥号是文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