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名文化】苏武传说概述 // 樊泽民


苏武传说概述

樊泽民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支悲壮苍凉的《苏武牧羊》古曲,传唱了一代又一代,时至今日,它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唱词,还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撼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高山仰止,勒石俨然,上多美景,下多飞泉。名花勃勃,芳草绵绵。古祠高树,黄河盘旋,吞毡卧雪,皓首苍颜。羊归陇上,雁断云边,持旄节而不遗,叹帛书之难传。回日原非甲帐,去时乃是丁年。老骨侵胡月,孤忠吊南天。白亭留芳名,麟阁表云烟。一生事业,谁敢争先。”这是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镇番卫镇抚李名撰写的《苏武山铭》,因正好100字,故亦称《百字铭》。“十九年身老羊群,杖节不移匈奴事;三千里书传雁信,生还犹是汉廷臣。”这是清顺治元年镇番贡生许致庆题写的苏武山苏武庙山门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这是清镇番学人马子静题撰的苏武山苏武庙山门楹联。这些文字,无不反映出民勤人对“一代忠良”苏武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操的深切敬意和热情赞颂。

在民勤县城东南12公里处,有一座黛青的土石山名苏武山,是全国唯一以汉代名臣苏武命名的山,相传是汉中郎将苏武牧羊之处,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苏武的传说,具有传奇和神话色彩。

相传,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仗着善于骑马射箭,经常与汉朝为敌。汉朝派去的使者都被他们扣留了。汉武帝即位后,派大军征讨,大败匈奴。匈奴单于害怕汉朝趁机派兵围剿,就派人送回了汉朝的使臣,向汉朝求和。为了回复匈奴的善意,与匈奴和好,天汉元年(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持节率使团出使匈奴,带着珍宝丝帛,一并将汉人扣压的匈奴使者给他们送去。但是匈奴且鞮侯单于不理解汉朝的美意,还以为汉朝害怕他们,反将苏武等人又扣留了。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卫律的卑劣行径。匈奴单于爱惜苏武是个人才,威逼利诱,企图迫使他投降。苏武既不为富贵所动心,又不为酷刑所屈服。单于将他关进地窖,不给饭吃,不给水喝,妄想用饥饿迫使苏武屈服。苏武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吞一块毡。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单于以为苏武早就饿死了。可是打开地窖一看,苏武竟然安然无恙地活着。这下倒把单于给吓坏了,以为苏武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单于既不敢杀死他,又不想放他走,就将他流放到北海(当时民勤境内的白亭海)边上让他放羊。到北海后,单于为了刁难和威逼苏武投降,竟给苏武放牧一群羝羊。并扬言:等到公羊产了羔,再放苏武回汉朝。

北海人迹罕至,牧野千里。苏武赶着一群羝羊,在荒野大漠放牧。风沙撕破了他的衣裳,岁月染白了他的鬓发,连北海的水也干涸了。苏武和羊群踏出了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寒冷、饥饿、孤独都不能屈服他的心,唯独对故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熬煎着他的心。春去秋来,光阴荏苒,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公元前86年,汉昭帝继位,派遣使者到匈奴寻找苏武,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帛书,知道苏武所在,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单于大惊,才派人送还苏武等人。历经周折,经过漫长的19年,始元六年(前81年)春,苏武回到京师长安,皇上嘉许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赐封苏武典属国。

由于苏武留胡节不辱,遂以“一代忠良”名扬天下,民勤百姓更是仰慕至极,盛赞其“英爽疑随川岳在,传闻尽与史书同”(《镇番县志》),把苏武牧羊之山命名“苏武山”。为纪念这位“忠肝百炼”的名臣之英德,县人在苏武山修苏武庙、苏公祠,《镇番卫志》记载:“苏武山有苏公祠,洪武初,犹觑其遗迹,因知为先朝之制。”明成祖永乐七年,镇番卫镇抚李名募资兴建苏武庙,立“苏武山铭”。崇祯年间,县人杨大烈、刘道揆等募资整修,于庙前立“汉中郎将苏武牧羝处”石碑一通(现保存于民勤县博物馆)。民勤人把苏武视为忠贞的化身,世世代代奉之为神,以求护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道兴旺,事遂人愿。在民勤,留下了许多关于苏武牧羊的丰富感人的传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日渐丰富多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武山势不峥嵘,石不嶙峋,只是因为有了苏武牧羊的传说,才在当地繁衍出了灿烂耀眼、厚重感人的苏武文化。苏武山因苏武而闻名,因苏武而精彩。

苏武牧羊的传说在民勤县境内千古传诵,广为流传,主要流传于苏武、夹河、东坝及周边乡镇和县城。

苏武的传说主要有:

苏武地名传说。在苏武山附近,有许多与苏武有关的地名,流传着许多传说。苏武山下,白亭海边,有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当地人叫“羊路”,相传为苏武牧羊时走的小路,民勤境内原有“羊路乡”,后改为“苏武镇”。苏武常常牧羊的山丘当地人叫“苏武山”,山下有村名“苏山”。山上有“望乡台”,俗称“野鸽子墩”。山下有“蒙泉”“龙潭”,相传是苏武羊群饮水之源。后人敬仰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山上修建苏武庙、苏公祠,庙内塑苏公仗节牧羊神像,怀念忠臣,祈求苏武保佑庄稼丰收,畜群繁盛。清代修建创办了苏山书院,建起了“景苏楼”,民勤原有“景苏镇”,等等。

苏武山、羊路的传说。匈奴兵押送苏武,一路跋涉至茫茫大漠边的北海,故意给了苏武一群羝羊,说什么时候羝羊生出了小羊,就放他回汉廷,企图把苏武困死在荒野之中。此地人烟稀少,北海边有一座土石山,苏武就在这里赶着羊群,手持旌节,开始了牧羊生活。后人为纪念苏武,将此山命名为“苏武山”。苏武每天早出晚归牧羊,天长日久,他的羊群在山上山下和白亭海边走出了一条长长的牧羊小道,后人就把此地称之为“羊路”。

望乡台的传说。苏武长年在荒野牧羊,受尽磨难,吃尽苦头,无日不思念中原故国、家乡亲友,每天登高远眺,痴心不改。为了登得更高看得更远,苏武长年累月,在山丘的最高处垒起了一座高高的土墩,常常登台远眺家乡。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土台称为“望乡台”。土墩上飞来了许多野鸽子,在这里安家,成了苏武放牧的羊群以外的亲密伙伴。鸽子久而通灵,为苏武传书,汉昭帝得到信息,与匈奴修好,苏武才回到了汉廷。人们又把这个土墩叫“野鸽子墩”。

苏武赤壁的传说。苏武牧羊,日夜思念故国、亲友,他决心搬石垒台。苏武发现,这个土台的西南有一处山崖,石块大而规整,他把这里的石块撬下来,慢慢搬运过去垒台。指头磨破了,一点一滴的血,染在石块上,青石山变成了红石山。一天,苏武搬石,天响雷下雨,石头落下来砸在腿上,他倒地昏迷。锋利的石头刺破了双手擦破了腿,鲜血随着雨水,流进了石缝,流遍了山崖,流到了山下的土地上。从此,整个山崖变成了赤红色,山下的土地也是一片赤红色。后来,人们把这个色如丹霞的山崖叫“苏武赤壁”,当地文人又把它叫“苏子岩”。当地人都说,这是当年苏武的血染成的。

蒙泉的传说。苏武在山下牧羊,因天气暴热,口喝难忍,羊群也奄奄一息。苏武仰天长叹,节杖在地上一插,却见插节杖的地方冒出一眼泉来。泉水源源不绝,甘甜无比。从此,苏武常把羊群赶到这里来饮水。那眼神泉水天涝不增,天旱不减。后人称它为“蒙泉”“苏泉”,也称“神泉”“灵泉”,并在旁边修了一座彩亭,叫“蒙泉亭”。《镇番遗事历鉴》载:“尝闻野老相传,苏泉水冬温夏冽,色淡味甘,可治腹疾。本土驼人,每有远行,即驱驼泉上,取水满壶,谓其可伏渴魔。”

龙潭的传说。一天,苏武早起放羊,转悠到了荒野深处,人困羊乏,歇息之际,忽然一股狂风吹走了羊皮袄,苏武赶紧去追。由于极度缺水,困乏难熬,晕了过去。狂风过后,下起了瓢泼大雨。苏武苏醒后,赶着羊群,寻找羊皮袄,在一墩无节芨芨旁发现了它。他发现无节芨芨丛中有一汪清水,甘甜可口。从此,苏武就常在这个小水潭饮水。匈奴兵窥探苏武的动向,困在荒野,人困马乏,遇上一场狂暴的风沙,发现了这个水潭,人马抢饮,死的死,逃的逃。相传,这个水潭的神泉,上通上界天河,下通东海龙宫,有灵性,善人喝了则甜,健康长寿;恶人喝了则苦,死于非命。所以,人们把它称为“龙潭”。

鬼井子的传说。苏武牧羊,东游西转,没有个定点。一天,天气炎热,他赶着羊群转游到了沙窝里,口渴乏困,羊也渴的咩咩直叫。正无法可想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发现脚下有个小水洼,清泠泠的水满荡荡的,苏武一声呼哨,羊儿跑过来,挨个饮好喝足了,那坑水照样满荡荡的,一点儿也不见浅。苏武爬在水边,美美地喝了一顿,立刻精神焕发。小水坑很是奇怪,舀不干也填不住。可是,专门去找它,却又找不着。拉骆驼或放羊的人只有无意之中而且是十分口渴时,才能碰到。因此,人们把它叫“鬼井子”。

柴鼠洞与碱柴籽的传说。苏武在荒原大漠牧羊,缺衣少食,饱受饥寒。时值严冬,苏武赶着羊群,边走边寻觅食物。突然,发现一墩柴稞根旁有个洞,洞口探着一只柴鼠。苏武蹲下去用手刨洞,刨到洞底,鼠“仓”中有一小堆野粮、草籽。他如获至宝,挖出来充饥。这些“鼠粮”成了他的救命粮,帮他度过了饥寒岁月。北海边有大片大片的碱滩,苏武发现碱滩上有种柴稞,捋了一把枯叶,揉一揉,吹去壳皮,剩下几粒米颗似的东西,嚼起来微甜,是充饥的好物品。苏武把这种植物取名“碱柴”,一边牧羊,一边收集碱柴籽。从此,羊食碱柴,人食碱柴籽,人羊都得以活命。后来,人们把碱柴又叫“苏武草”。

无节芨芨的传说。苏武在山上放羊,成天在石滩上跑来跑去,寒来暑往,风吹日晒,衣衫褴褛,鞋帮跑散了,鞋底磨通了,只好光着脚跑,苦楚难忍。苏武想把破烂的鞋锥补一下再穿,找来马莲、冰草、沙竹,可这些东西都是一拉就断,或是一撅就折,根本不能用。苏武找来找去,发现山坡上长着一种茎细杆长的无节芨芨草,柔软坚韧,就拔下来,搓成绳子,用来缝补衣服、锥绱鞋子。从此,苏武就把无节芨芨草收集起来,补衣锥鞋。后世相传,只要是忠诚信义之人,就能在苏武山遇上这种灵异的无节芨芨神草。

发菜的传说。苏武牧羊,日日夜夜,手持或怀抱使节标志的旄旌。这一带风大沙多,刮起风来,飞沙走石,使节上的旌旄脱落光了。苏武就剪下自己的头发,系于杆头,白天拿着它牧羊,夜里抱住它睡觉。风吹沙打,把节杖上的头发也吹落了。落下的头发,在荒原上、草墩下,一束束、一丛丛,扎根生长成了色泽乌黑、丝长柔韧、酷似头发的植物。这些“头发”落在哪里,便长到哪里。苏武发现了,就采拾它,系在杆头,不仅使节杖上的旌旄经久不衰,还能用它来充饥,滋养身体。苏武把它取名“发菜”,并带回长安。

沙葱的传说。苏武在大漠牧羊,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处沙凹,苏武整理节杖,几丝节旄脱落,跌在沙地上。几天后,苏武再次赶着羊群经过这里,发现节旄落下之处竟有丝丝绿色。俯身细看,一丛丛如针样的野草从沙里长出,苏武掐下一尝,有些辛辣,气味象葱。羊只也拥过来抢吃。吃饭时,苏武揪上几把下饭吃,味道酸辣可口。这种野菜味道辛辣似葱,长在沙地,苏武把它起名“沙葱”。后来,这里的人们把沙葱也称作“苏武菜”。

汉节与毛条的传说。苏武以汉节激励自己,终日相伴,从不离手。长年累月的风吹沙打,汉节上的旌旄日渐脱落,经过长期握磨,汉节的节杆由粗变细。一日,苏武牧羊到大漠深处,遇上恶狼扑向羊群。苏武只得用节杆与恶狼搏斗,谁知用劲过猛,恶狼倒地死去,节杆也从细处一折为二。一场春雨过后,节杆遗落处长出丛丛植物。长大之后,样子极像汉节,枝杆坚韧,羽叶毛绒绒的,恰似牦牛毛做的穗子,苏武就将它取名“毛条”。从此,这一带长出了大片大片的毛条,花黄枝翠,防风阻沙。毛条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坚如汉节,是与风沙搏斗的勇士,人们都说它是苏武汉节的化身。

三果酒的传说。苏武在大漠之中、白亭海边游走牧羊,发现山坡上、沙窝中长着一些刺墩,刺墩上结着酸胖、红果、紫果等刺果子。夏秋时节,这些刺果子成熟了,红的紫的,晶莹剔透。苏武摘下来一尝,鲜美多汁,特别好吃,就采摘来食用充饥。这些刺果子采摘的多了,苏武就积存下来,一部分晾干,到了冬天熬成茶喝,一部分盛在坛子里,试着酿酒。果酒酿成了,一开坛子,香气四溢,盛来品尝,不仅酸甜可口,还能解乏提神。苏武把这种酒取名为“三果酒”。

锁阳的传说。苏武在北海牧羊,走遍沙漠,沙窝中多白刺,牧羊走乏之时,他常在沙湾乘荫歇脚,采食白刺果。深冬时节,连日大雪,苏武赶着羊群觅食野草,跑到一处沙梁,发现一墩白刺下土地裸露,好像还有丝丝热气冒出。苏武很是惊讶,刨开沙土,出现一簇紫红色穗头,拔出一根,是一种肉质棒状的东西,有两三尺长,搉下一截,里面白生生的,有羊奶一样的汁液溢出。咬上一口,甜丝丝的,带有一缕微涩,满口生津,感到浑身有力。苏武拔下来给羊吃。吃了这种东西,浑身有力,阳气充足,苏武给它取名“锁阳”。后来,人们在沙漠中挖到锁阳,就说这是苏武爷留下的神药。

苏武双羔的传说。匈奴单于又派人给了苏武一群羊,一半母羊,一半公羊,但却要求不论公母,每年都要一羊一羔。否则,就永不得回汉廷。以此为难苏武,威逼苏武投降。苏武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也只能听天由命。谁知道羊群里的母羊,只只每年都下的双羔,而且双羔中的母羔又特别多,单于对他无可奈何。从此,传说苏武山上山下放的羊,母羊下的都是双羔,人们叫“苏武双羔”。苏武回到汉廷后,他放牧的羊逐渐野化成了无人照料的“天羊”“自然羊”。相传,当地的黄羊就是由苏武所牧的羊群繁衍而来。

相传,当年苏武牧羊,羊鞭丢到哪里,那里就长出花棒、梭梭、柠条。另外,还有苏武与红嫒的传说,神羝显灵的传说,干河墩苏武脚印的传说,等等。

苏武的传说富有传奇,撼人心魄,有鲜明的特征。一是传承性:苏武牧羊的传说与历史史实息息相关,在民勤流传了近2000年的历史,世代传扬,日趋丰富,流传至今。二是群体性:苏武牧羊的传说是民勤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千锤百炼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经过世代相传,在相互传说的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绚丽多彩的苏武文化。三是活态性:苏武传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有较为自由的传说形式,没有固定时间和场合,在民勤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聊天或表演的形式来传承苏武的传说,成为民勤人茶余饭后、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交流。

苏武的传说在民勤传承了近2000年,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是历史文化价值:苏武为和平使命出使匈奴,羁胡十九年坚守节操,一心向汉,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却义无反顾,宁可舍生取义,决不投降。啮雪吞毡、风刀霜剑,牧羊北海、雁断云边,身处逆境,与世隔绝,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与羊为伴十九年,依旧不改其节、不堕其志,遥思故国、忠贞不屈。苏武凭着对故国的深情、坚贞的信念、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感人传说,传唱2000年而不衰。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渴饮雪、饥吞毡的吃苦精神,代代相传,对于激励和鞭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征途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建功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苏武传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演绎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举世闻名的“苏武文化”。二是民间文学价值:苏武的传说是由民勤人世代相传,集体创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以此为题材,或受其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如秦腔《苏武牧羊》,民勤曲子戏《苏武牧羊》《苏武庙》,歌曲《苏武牧羊》,长篇小说《苏山魂》(杨澄远著),《苏武牧赋》《牧羊泽赋》,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三是社会精神价值:在2000年的传说过程中,苏武的传说以各种形式传扬,苏武的人格魅力在百姓心目中已神化得完美无缺,成为永远不朽的榜样,已和民勤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密不可分。苏武的忠诚爱国、崇高大义、坚守节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2000年的传说过程中塑造和影响了民勤人民的基本性格、精神信念,融入民勤人的心灵、血脉和实践,塑造了民勤人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品质,形成了人勇知义、勤苦耐劳、敦厚朴实、坚韧不拔、爱国爱家的民风民俗,苏武精神已成为民勤精神的象征,塑造了民勤人的根本性格,也反映了民勤人民敬仰英雄、传承美德的淳朴民风。一种精神,一旦成了文化,便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和约束力。在民勤,受苏武传说的影响,有许多与苏武相关的物产和现象,苏武羊肉、苏武魂系列酒、牧羊牌针织品、苏武地毯……数不胜数。苏武精神、苏武文化根植于民勤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之中,成为民勤精神、民勤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勤文化的代表性“名片”。

苏武传说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每年举行苏武山朝山会,其时有驼羊会,进行赛驼赛羊,成为当地盛事。20世纪50年代初,苏武庙还香火旺盛,庙前的骆驼、牛羊交易市场一片繁荣。“文革”前后,苏公祠、苏武庙等遭到破坏,苏武庙会等活动消失。20世纪80年代,民勤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澄远等人采录苏武传说,部分收入《民勤民间故事集成》(资料本)。原武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文联主席潘竟万整理有《苏武的传说》。1989年,苏武山诗社成立,创办《苏武山诗词》季刊。

世纪以来,民勤县恢复修建苏武庙、苏公祠,举办苏武文化节,成立苏武文化研究会。苏武山庙会恢复,每年农历四月八、端阳节举行庙会,但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与张自和、陈钟两位学者撰写《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武威日报》,从七个方面论证“民勤应为苏武北海牧羊故地”。民勤县政协原主席张尚忠编著《状物记事苏武山》。民勤县志办公室主任孙明远整理部分苏武传说,收入《民勤史话》。新河中学高级教师柴永贤研究撰写《苏武牧羊故地新考》。2011年3月,苏武传说被公布为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属民间文学类,项目保护单位民勤县文化馆。民勤县政协原副主席、文联原主席李玉寿,多年从事地方文化整理研究,是苏武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民勤县文化馆申报实施苏武传说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项目,挖掘、搜集、整理苏武传说,成立苏武传说传习所,开发制作苏武传说沙雕文创产品4种、剪纸连环画文创产品2种,创作苏武传说连环画,录制苏武传说音频10个,举办“苏武传说”书法美术大赛暨展览,编辑出版《苏武传说》。

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文化遭到遗弃,苏武的传说不断失传,濒危状况更加严重,亟需挖掘、保护、传承、弘扬。

民勤县正在有计划地普查采录苏武的传说,对相关传说、戏曲、民歌等全面记录整理;组织恢复历史上形成的农历四月八苏武山朝山会活动,尽可能恢复传统祭典仪式,形成文化活动惯例;对苏武文化进行全方位挖掘研究,整理出版苏武文化丛书;编写发行苏武的传说及相关文化通俗读本,开展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使苏武传说、苏武精神、苏武文化后继有人,代代传扬。

 (此文为民勤县文化馆馆长樊泽民整理)


民勤文联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编辑:周兴会  刘建鹏   

编审:王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武牧羊,一首不朽的英雄之歌
民勤苏武山:犹记苏公归汉泪
长城苏武山苏武庙联
苏武山,苏武庙和杨门女将
不是贝加尔湖了吗?汉朝苏武牧羊故地到底是哪里
宁夏黄河传奇17:苏武牧羊发生在贝加尔湖?和宁夏中卫有何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