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数术考|古中医医算学派研究(一)

”与中国古代天学、子学、经学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重要的古籍著作中都记载了有关数的运用与推演的内容。而且是源于上古天象历法的“敬授人时”,被古圣厘为盖天论、浑天论和宣夜论以论之,被古圣分为内算、外算和缀术以类之,被古圣定义成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七曜九星、卦爻历法等以衍之,被古圣秘为释、儒、道以修之,在历代的古中国科学和古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古中医医算学派大致可分为河图洛书学派、五运六气学派、伤寒学派、医易学派和狭义道毉派(修炼、法术、六壬金口诀、符咒等等)。河图洛书学派和五运六气学派历史悠久,汉唐以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医学著作,如《太始天元玉册》《黄帝外经》《黄帝内经》《扁鹊外经》《扁鹊内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九宫八风篇》等彪炳千古的中医典籍著作。

庄子·天运》篇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袑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楚辞》记有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在古代,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据说巫峡之名便来源于巫师巫咸。一作巫戊,传说中之巫医。唐尧时臣,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据《尚书》记载,巫咸是商太戊帝身边的一位贤臣。巫咸这里所说的六极五常”,六极也称六淫,即六气的太过不及,这是目前可考的五运六气最早的说法。

公元前571年,单襄公死后留下遗书,文中对其子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说明公元前已有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公元前541年,《左传·昭公元年》“晋候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说明了六气太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周礼·医师》曰:“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察天之五运,并时六气”。对于五运六气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将其与人之血脉、经络、骨髓、表里阴阳建立了联系。《素问》中所引用《太始天元册》“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汉唐以前,子学数术体系的内算部分只是在庙堂民间以私学绝学形式秘传,鲜有公开授学,但缀术、外算却是官学所为,王冰补入的运气七篇”并没有引起医家的重视,虽然这一阶段又出现了《玄珠密语》《天元玉册》《元和纪用经》《素问·遗篇》等,如《褚氏遗书》中就道出了医家对五运六气的迷惑。理学兴起之后,五六之术才开始出现各家各派的观点流派,但大都认为天道天象的变化周期和人的生理规律存在着一个定数。“”、“”并举的运气学说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开始盛行起来的。

两宋时期,随着对《河图》《洛书》研究的展开,宋儒对”与“”两数倍加重视。象数派代表人之一的邵雍(1011-1077)说:“原《河图》合二十有五之天数为五十,蓍数也。合三十之地数为六十,卦数也。在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则五六为天地之中合”又说:“而天地五六,中合之数见矣。由是而衍之无穷,皆以是也”认为“五”“六”为中合之数,以之可推演至无穷”。赵从古于1045年著《六甲天元气运钤》。精通象数之学的大科学家沈括(1031-1095),则直接倡导运气学说。他说:“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由于沈括在政界和学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此说遂骤然兴起。到了宋仁宗嘉佑(1056-1063)之后,名医郝允、庞安常、杨之建等人提到此说。元符二年(1099)刘舒温著《素问论奥》,专门论述五运六气,并绘图说明,上之朝廷,此说倍受重视。精通《素问》《灵枢》与《本草》的王安石,变法任相后即以运气学说作为太医局考试医生的重要科目。宋徽宗赵信则在亲自主持编纂的《圣济总录》与《圣济经》中专门加入运气学说,使之成为“钦定教材”,中医界更有“不读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的至诚之言,自此五运六气医算理论几乎重建了中医学术体系,可见医算的影响范围之深远。

到了东汉时期,仲景师从张伯祖,继承了伤寒方术,张伯祖又是师从何处,不得而知。张伯祖、张仲景的伤寒学派代表作,就是中医界临证第一书:《伤寒杂病论》。据桂本《伤寒杂病论》仲景后人记述,此书共十三版,从目前伤寒的各种版本来看,也的确如此。只是其中关于伤寒数术部分到底有没有?是什么?众说纷纭。其实,如果从仲景生活的那个年代背景来看,道家数术正是大行其道的时候,无论数术还是法术,都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潮主流。如与仲景同时代的魏伯阳写了《周易参同契》,成为后世万古丹经王。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成了中医界临证第一书,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成为经典,其背后的源数据、根逻辑到底是什么?虽然现在也在中医圈里流传了一些关于伤寒的数术方法,但是其用于临床到底疗效如何,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在传统伤寒界,对伤寒数术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那是无稽之谈。但是我们确实挖掘出来一些关于伤寒数术的古籍,而且用之临床,准确率在60%-70%之间。其实这个准确率已经很高了,因为不用繁琐的四诊八钢辩证,不用拜师学艺,不用大量背诵汤头歌诀、基础理论、不用背诵大量基础知识,只要理解了其中的主要数术逻辑,既可以上手开方,对脉诊、望诊、闻诊等没有很高要求,而且是先定局定病定基础方,再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做些必要的加减,这已经是大大缩短了中医的学习时间,大大提高了临证准确率的比例,甚至几个月就可以出师上临床,这是那些中医大师们带了那么多徒弟、却也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中医所无法相比的。换句话说,那么多中医大师,本人临证效果很好,但是只限于其本人,其带出来的那些徒弟们,就不一定了。就是说,没有很好的重复性与实证性,这是硬伤。说明大师们的理论经验性更多一些,而理论性还是不过关。如,邓铁涛老先生的“五脏相关论”,这是老先生一生中医临证中高度浓缩的理论核心,但是用在他的那些弟子身上又如何呢?不过如此。没有实证性和重复性的理论,不是理论;不能指导临证实践的理论,不是理论,只是个经验而已。当今中医大师们的经验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有用吗?有用的话,中医早就发展了。

中医界有一句话,叫做“医者,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医,其所有的辨病辩证过程,完全是其个人的灵光乍现和直觉思维所得。说白了,就是主观性太强。主观性太强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岐黄卢扁仲景的医圣境界,那完全是中医界的“最强大脑”,这个常人无法相比,世间也是凤毛麟角。还有一种就是普罗大众,那么其主观性断病就是胡说八道。反正蒙上就是神医在世,蒙不上就是“疑难杂症”。当然,这些“蒙”也是基于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中医都钟情于学那么几个验方、神方,或者弄个什么所谓的截断法,阳病从少阳、阴病从少阴等等,大撒网捕鱼,肯定能捞上几条倒霉的鱼。还有什么方证对应等等一些日本人的牙慧,竟然有中医大师将这些东西当成中医的最高境界?!总之一句话,目前中医界的学术氛围是:主观性有余、客观性不足。经验性成分太多,数理逻辑成分太少。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中医的末法时期。

后世,尤其金元八大家及明清伤寒温病瘟疫学家进一步临床实证的发挥,将这一医算学派从理论到实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无不证。唐宋明清医家除了上述河洛派与运气派以外,还进一步发挥了古中医与《易经》的深层次内在联系,即医易学派。道毉派在古中医历史上一直就存在,而且古中医既是发源于道毉派。这四个医算学流派并不是彼此独立不涉,而是互相之间彼此交织成一个圆融整体,从逻辑上、医学史上都是一气呵成、一曲成调。从不同数术角度看古中医,就形成了不同的古中医医算学派,但实质上,只是同一事物古中医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面、继而成为学术流派而已。医易学派河洛与运气学派,详见《伤寒方术·前传·古中医医算史。至于道医派的法术、数术,在民间用的很多,此处不再重点介绍了,择日会有一篇介绍祝由符箓的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数术考|古中医医算学派研究(二)
中医医算学,被世人遗忘的宝藏
运气漫谈 ▏五运六气理论源流浅说
推荐几本五运六气学说书本
阴阳辨析本源考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