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者投稿:新冠肺炎需要辨证准确,不能被普通流感的类似症状所迷惑



本值佳节,忽遇瘟疫来袭。大敌当前,形势严峻。作为中医人,未能赤膊上阵。略作小文,也算尽些绵薄之力。  

中医自古就有预防瘟疫的经验,先圣大家分辨详细。我辈更应为弘扬中医这块瑰宝而敢于担当,勇挑重担。  


辨证论治


中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按照中医的辨证要求,需要对患者通过望闻问切等进行诊断。尤其是“同病异治”或是“异病同治”,都要首先依赖于诊断的正确。温疫之发往往与“五运不及和太过”有关系,但现在是“急则治标”,控制瘟疫流行为要。那么我们中医人首先要拿得出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应对措施。不是做一些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的文章。

对于近期某些“医家”所给出的对“温疫”的中医解释,或是某些治疗处方,不要以此为唯一标准。当下奋战在临床的中医人,千万要搞清楚“瘟疫”的致病病机和病因。要靠经典,要用经典,即使临阵磨枪,也能不快也光。当下疫情初发症状颇似伤寒,就是与普通病菌或其他病毒引起的感冒症状非常相似,所以有因发热而疑似病人被隔离。这个叫“症同证不同”,这是当前临床医生需要特别细心甄辨的地方。    


温病大家吴鞠通在 《温病条辨》凡例中指出:“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症与伤寒类似,治与伤寒不同)。伤寒多有变症,而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此为辨。”      

宋代许叔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盖邪之人也,始因虚。及邪居中,反为实矣。”并强调:“仲景伤寒脉不可与杂病脉同日而语。伤寒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微为阴。杂病各见一脉,伤寒必兼众脉而见。”


处方用药


历代大家多有强调,一定要临证机变,“不可执方”。所以治病是有定法又无定法的。好像孙子兵法十三篇,用起来却变化无穷。至于前人所立处方,或是现代的方剂学,都是入门向导之意,不能生搬硬套,止于此步。    

明代名家刘纯说:“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前人立论制方,有于《内经》意合者,有穿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人之虚实、形气、脉证而制方者。病之变化无穷,人之行志苦乐不一,地土所宜,证有相似,治有不同。”     

当今中医之所以被动艰难,就是没有掌握好中医的精髓 ——灵活运用。而只是在处方形式上刻版追求,用药也企图像西医一样来个“一方定乾坤”。殊不知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活生生的人呢?中医的“因人因病立方”反被用西医的思维来认定为不科学,这实际上也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就目前某些官方公布的治疗方子,远远满足不了防疫的需要。如果单用那几个方子即使对症,也会收效甚微。因为用量也要因人因病而调整。《温病条辨》序中说:“夫病多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另序又说:“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就是说治病首先要靠智慧,而不是靠方子。所以预防瘟疫的中医人,要摆脱多年来的窠臼,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以参考经典为基础,敢于因病立则,因则立法,因法立方,因方遣药。争取做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也是当前的形势任务所要求。                

李可配伍用药附子用到二百克,普通难病白芍多在五十克以上,所以有起死回生之效。所以日本人说“中医的不传之密是用量。”因为用量是个变数,也没法传,全在中医人临证酌情。药轻病重,药不胜病;病轻药重,伤及无辜。    其实所以高手能够临证机变,用药娴熟,还是中医基础深厚,熟知药性。因为处方的基础是“药”,熟悉了每位药物的性味归经,就为立方打下基础。所谓“十八反”有的也不是绝对的。处方可以变化多端,药性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这次公布的处方之一《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都是温性药。就是侧重于防治寒湿的。近日有人提出武汉阴冷潮湿,“要少用寒凉药”。把瘟疫流行的病因定调于“寒湿”,这个也许就有点片面,值得商榷。因为应当以临床辨证为用药依据。所以有那么多疑似病人,很可能是伤寒与瘟疫同期发生。但“暖冬”才是瘟疫发生的大背景,是“本”。老百姓都知道冬天不冷,爱闹瘟疫是伤寒?还是瘟疫?需要辨证准确,不能被普通流感的类似症状所迷惑。公布的又一个方子《银翘散》,则是比较典型的温病处方。连翘,金银花都是清热解毒的。按吴鞠通的观点,治瘟疫则侧重于“清热解毒”。所以两者似乎矛盾,需要去伪存真。也可能因为受凉感冒又感温疫。所以不能简单地推断“少用寒凉”药或是多用温热药。       

不管啥时候,治疗啥病,别忘了人体“以气血为本”,“以通为用”,这就抓住了治病核心。所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就是常用的手段,当前的应急之下,首先还是要细心研究《温病条辨》,作为指导纲领。其次参考叶天士等温病大家,结合临床随证变通。    

这是最近武汉确诊患者的舌象,从中可以看出差异。所以处方不能完全一样。(配图见解只供分析参考,不能作为临床依据)
       
这个舌象舌尖红,反映心肺热甚。苔黄,厚腻,说明素有积滞,脾胃有热。边上略有齿痕,舌质底下蕴含青色,说明肝郁。  
 
这个舌象就没有前者红,舌质青,苔黄腻。微有齿痕。病情要轻些。

这个舌象青紫,瘀堵严重,舌苔灰黑而焦燥,为热极津枯。脸色胀满,病情较重。

这个舌象微青,瘦薄,中间苔厚腻,有裂纹,为有内热,气血不足。

综上所示,同是瘟疫感染,症状却有差异。其共性是外邪入侵,首先犯肺。从舌象上看,除了治肺,应该重用白芍等调肝之品,先安未受邪之地。其次巩固脾胃。因为“土生金”,加大健脾益气之力度,对肺系给于强大的援助。这个应该是总的原则。


关于疑似病人


中医强调“治未病”,就是预防为主。对于疑似病人,完全可以按照中医理论给于及时治疗。没有必要等到西医的“确诊”。这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黄帝内经》指出:“气在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伤寒论》:面对错综复杂的证候变化,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给普通人的预防建议

  
除了相关部门公布的措施,本文提些简单实用的预防办法。  

一,保持室内通风。新鲜的空气最杀毒。现在几乎都在家“各自安好”,所以要防止“闭塞”。我们人需要无时无刻地呼吸,而这个就是“吸入精气,呼出浊气”。把需要的“正气”吸进来,把体内的“浊气”呼出去。良好的空气有足够的“正气”、“正能量”,就相当于“吸氧”。正气充足,能够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人就抗病。因为《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啥同样面对病毒,有的人不发病,就是他们自身的正气很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就是防止我们自身把空气污染了。 

二,适时增减衣物。古语说“服药不若勤着著”。天气、室温、体况都是随时在变,我们也该适当调整,不要贪懒图省事。因为瘟疫也是“趁虚而入”,《黄帝内经》上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们首先做好自身的防护,做到“篱牢犬不入”。不感冒,就是不给病毒有可乘之机。   

三,合理饮食,按时起居。适逢春节,家人团聚,难免斛光交错、杯盘狼藉。又因疫情动少静多,切记不可过于肥甘厚腻,像《黄帝内经》上说的“不知持满”“务快其心”。以致损伤脾胃,造成正气不足。要合理搭配,饥饱适度,五味适合。至于休假期间,少受时间约束,或可随心所欲,更容易阴阳失衡,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随之而来的便是免疫力下降,给病邪入侵造成机会。所以正值防疫高峰,按规律作息,养好精气神,比平日更应加倍重视。  

四,喝绿豆汤。民间有话说“绿豆解百毒”,绿豆是药食两用之物。煮汤简便易行,收效快捷,而且安全,几乎家家具备,便于普及覆盖。当年有人利用“绿豆汤”敛财,那和绿豆本身没关系。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小视。《本草纲目》:“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本人用此多次治疗药物食物中毒,效果神速。只是居家用此防病,需要注意用量适当。    

五,生甘草泡水。甘草称药中“国佬 ”,《图经本草》:“能解百药毒,为众药之要。”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疫情严重,所以向普通人推荐此物,与平日用药另当别论)。因为甘草味甜,人们容易接受,没有胀满浮肿基础病的都能用。每次3至10克,适时适量。本人平时用于调和药物,防治药物性皮炎、雾霾和空调等造成的过敏性疾患,都能药到病除。

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医药人一定会与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共奏凯歌。
 
本文为中医思维+热心读者撰写,授权发布。作者:贺荣增

今日推文到此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官方发布:一南一北,中药协定方不一样
简溯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疫情,当时中医们功绩
何为温病?温病等同于瘟疫吗?温病好发于什么季节?听我为你道来
定伤寒之实,驳温病之虚
无忧山论医集之二:温病略解
为什么《伤寒论》对舌象说的这么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