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数《伤寒论》中的10种喘证 74岁老中医娓娓道来

1.太阳中风证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讲解】(43)条和(18)条具有相同的症状,治疗亦相同,故一起讲解太阳中风证兼喘的证治。(43)条讲太阳表证,误下伤了里气,部分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18)条是素有宿疾喘证,复受风寒,外邪引动宿喘发作,而成中风兼喘,证同方亦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无宿喘,喘是新喘,有误下过程,表未解而兼喘;后者有宿喘,喘是复发,无误下过程,是新感引发宿喘。

二者都是表里同病,都要表里兼顾,但是前者是辨证施治,表里同治,易愈,故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而后者是新感引动宿疾,是急则治标方法,故(18)条说“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对(18)条的解释,注家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标点符号有误,或者说是句读有误,全句应断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说,素有喘病的人,宿喘发作了,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为好。作,当解释为“发作”,不应解释为“制作”,而且,“喘家作桂枝汤”,这是主谓宾句式,主语是喘家,而不是医生,怎么能释成医者为病人制作呢?所以,有人释为医者替病人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我以为不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仁,下气降逆,消痰平喘。

2.太阳伤寒证、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讲解】本条经文论述太阳伤寒的证治。麻黄汤三字之前的文字是证,麻黄汤是治。本病成因:风寒束表。(太阳病三字含之)。

病机:发热为外寒束表,表闭阳郁,阳气失宣,恶风与“恶寒”是互词,互相兼容。恶寒乃寒邪束表,卫阳被伤,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所致。诸痛(包括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等)为太阳伤寒证的特殊性症状,因寒性收引,寒伤肌表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气血凝滞,故见诸痛。无汗而喘也是太阳伤寒的特殊性症状,寒邪闭敛玄府,郁滞营阴,必无汗。太阳肌表受寒,毛窍闭塞,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进而导致肺气上逆,故见气喘。无汗是喘的原因,喘是无汗的结果,“而”字是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经文中未提脉象,结合第三条“脉阴阳俱紧”来看应是浮紧。

证属寒邪束表,卫闭营郁,肺气失于宣降。

治法当用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之法。

主方:当用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宣发肺气,开腠散寒,解表发汗,定喘,为主药;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麻、桂合用,发表散寒之力更著;杏仁宣肺平喘,杏仁、麻黄相伍用,定喘之力更强。喘因无汗,故以发汗为目的,汗出之后,肺气得宣,其喘自愈;甘草甘平,调和诸药,且可缓解麻桂之性,以防过汗伤正。

3.太阳伤寒兼水饮证治 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讲解】“伤寒表不解”,是说病人患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临床表现仍未解除。“心下有水气”,是说胃脘部有水气停留,心下即胃脘部。这是太阳伤寒兼水饮证候,其症状可能还会有“干呕”,乃水饮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发热”说明表邪未解。“咳或喘”是因外邪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因而出现了“或渴,或不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等诸多的或见症状。水饮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缺乏或可有口渴,不过当是渴喜热饮,饮亦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则噎;水饮内蓄,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小腹胀满。

本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该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制水;桂枝肋麻黄解表通阳散寒;半夏化痰饮,降逆止呕;芍药酸敛护阴,与桂枝合用则调和营卫;炙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

本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为其特点,一则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二则取干姜、细辛之辛温,宣散风寒之邪,五味子酸收,收敛耗散之肺气,一散一收,散中有收,收中有散,对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治水饮犯肺的咳喘,有极好的疗效,而且五味子敛肺滋肾,与麻黄相伍,亦有宣散与收敛并举之功。

诸药相合,既可宣散在外之表寒,又可温化在内之水饮,诚为解表化饮,表里同治的典型代表方剂。

4.太阳伤寒兼水饮证治  小青龙汤服后口渴的机理

【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讲解】本条有倒装语法,“小青龙汤主之”应放在“发热不渴”四字之后。“伤寒”,即太阳伤寒,有相应的表实证,如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指胃脘部有水气停留,“咳喘”乃因外寒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发热”是表邪未解表现,外有寒邪內有水饮故不渴。以上证候用小青龙汤主治。

服汤的汤,指小青龙汤,原本不渴,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了,说明寒饮已去,是病欲解之佳兆,这时的口渴,是因发热之后,温解之余,津液一时的不足才出现的,大多渴而不甚,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达则愈,就不必再服用小青龙汤了。

5.邪热壅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讲解】这两条经文中,均有“不可更行桂枝汤”一句,这句话按常规应放在“无大热者”之后,放在之后说明汗出而喘无大热是不用桂枝汤的条件,提到前面则起到强调作用,就是切不可用的意思。

两条经文可以合译成:发汗或误下后,出现了汗出而喘,无大热的症候,切不可用桂枝汤,只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为什么会汗出?发汗后可致汗出,但汗出表解汗当止,误下也不会汗出,所以两条的汗出不由汗、下,都是内热壅盛,热蒸液泄。

为什么会喘?因为汗出是内热所致,因热壅于肺,肺气郁闭,故喘。

为什么无大热?无大热,只能说明表无大热,不能说明里无大热,如果里无大热的话,就不能汗出而喘了。

前条发汗后,可能有两种情况,或汗出表解,或表邪未尽,仅使表热减轻,使大热变小热;后条误下后,则有可能使表热陷里,致里热更甚,里热熏蒸可使表热。

所以无大热是表无大热,但仍有微发热。微热可能是表邪未尽,也可能是里热熏蒸。

对于汗下之后的发热、汗出而喘的证候,切不可再用桂枝汤了(更行,再用的意思),因为发热汗出,似乎可用桂枝汤,但假如用了桂枝汤的话,不但治不好本证,反而会加重。因为桂枝汤虽然能解除未尽之表邪,但它不能解除热郁肺闭之喘,其辛温之性还会加剧肺热,喘必不减,甚至加重,且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会使汗出更甚,产生阴伤液脱,甚至阴损及阳,出现亡阳等变故,所以说,切不可再用桂枝汤了。只宜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了。

该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发散表邪;石膏辛寒,清肺中壅热,亦可兼制麻黄的辛温之性,使麻黄宣肺平喘而不添肺热,发散表邪而不致汗出过多;杏仁宣降肺气,协助麻黄平喘;炙甘草和中补正,缓肺气之急,且防止石膏损伤中焦之阳气,又调和诸药,使诸药相辅相成。

6.协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讲解】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医生误用下法治疗,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如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等,就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下利不止为表邪入里化热,热邪下迫肠道所致;脉促是脉数急促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这是表邪未解的表现,邪未全陷于里,表里俱热,邪热与正气激烈相争,故见促脉;“喘而汗出”,乃因里热上蒸外迫所致,里热上攻,肺气不利则喘,热迫津液外出即汗出,证属表里同病,热利兼表,故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止利清热,两解表里。

该方中,芩、连苦寒,清里热、厚肠胃,坚阻止利;葛根辛凉,既可解肌表邪热,又能升津液,起阴气而止利;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伍,既清里热而止利,又兼散表邪而退热,为清里热为主兼散表邪的表里双解之剂。后世称这种既有里热之下利,又兼表证之发热者为“协热下利”。

7.痰饮病,心脾阳虚,水气上逆、苓桂术甘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讲解】学习本条,当与《金匮》中有关条文互参,如:“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是也。”“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根据《金匮》这些条文,我们就知道本条描述的证候为“痰饮病”。痰饮是怎么来的?吐、下、汗都是原因。吐、下、汗法虽然排除的是阴液,但其所伤,首先是伤了正气,包括中阳和卫阳,阳损及阴是在伤阳之后。中阳被伤,运化失司,则水饮内生。水饮逆于心下,阻碍气机,则“心下逆满”,即心下胀满且有气向上冲逆的感觉。“气上冲胸”,为水饮上冲心胸,患者当有胸闷、气短、心悸等感觉。“起则头眩”,就是病人头晕目眩而不能起动,起动则头晕目眩加剧。这既有中焦清阳之气为水饮阻滞,不能上养头目,当患者起坐或起立时,清阳不能随体位而上升的因素,也有水饮邪气上蒙清窍的因素。“脉沉紧”,沉主在里,亦主水,紧主寒。此寒是里寒,不是表寒,若表寒则必不兼沉。以上表现,均说明体内有水寒。“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指误治产生变证。痰饮病是禁汗的。误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经”指经脉,“动”有损伤或影响之意,“动经”即损伤了经脉之气,动经的表现是“身为振振摇”,指身体颤抖,不能自主之意。所以会这样,乃因吐下之后,中阳受伤,脾不散津,水津不布,经脉空虚,风木乘之。风主动,性动摇,故见身体震颤摇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仲景告诉后人,治疗痰饮病,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来温阳健脾化饮,正合其“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然而,对误汗之后,出现了“动经,身为振振摇”的变证来说,历代注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变证当用真武汤,有的认为变证也还是用苓桂术甘汤。我们认为:若其变证尚轻微,仍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但若变证较重的话,用苓桂术甘汤恐难胜任,而真武汤则是恰当的选择。

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甘、淡、平,淡渗利水;桂枝辛、甘、温,温阳降冲,配合茯苓温阳化气,淡渗利水;白术苦、甘、温,与茯苓相配,健脾益气,培土以制水饮,桂甘同用,温阳化气利水,甘能补脾,燥能胜湿,淡能利水,共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降逆平冲之效。

8.阳明病脉证,误治变证,热扰胸膈证

【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讲解】阳明病的脉证为:脉浮而紧,浮主阳明热盛,紧主邪气盛。咽燥为胃热循经上冲,灼伤津液所致,口苦为胃火上炎的表现。腹满而喘,热壅于里,气机壅滞则腹满;阳明气机壅滞,迫使肺气不得肃降则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热盛,逼迫津液外泄的表现;身重为阳热充斥经脉,气机不畅的表现。以上脉证中,脉浮而紧有似太阳伤寒表证,但后面没有伤寒表证症状,反而有不恶寒,反恶热,足以说明不是太阳伤寒表证;咽干口苦有似少阳病,但其它脉证不支持;而阳明燥热盛于少阳,亦可见到口苦咽干,至于腹满而喘,汗出身重等,如果兼有便秘潮热等症,自属阳明腑实,但本证不伴有这些症状,就排除阳明有形邪实了。

纵观全部脉证,不难看出,既非太阳,亦非少阳,也不是阳明有形之实,而是阳明无形之热炽盛。所以汗、下、温针诸法皆不可用。

若误用汗法,则夺液伤津,津液更伤,邪热更炽而致胃燥成实,增加烦躁,心愦愦(心中烦乱不安),谵语等证。

若误用温针,以火助火,火热内犯神明,更见怵惕(恐惧的样子)不安,烦躁不得眠等症。

若误用下法,因腑实未成,必徒伤无辜,使胃中空虚。客气,指邪热。客气动膈,指无形邪热反而得以乘虚伤犯胸膈,(“动”即伤犯之意),邪热烦扰,则见心中懊憹不适,从而形成热扰胸膈证。舌苔薄腻微黄,或黄白相间等症,误下变证较误汗、误温针为轻,所以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热郁胸膈证在“太阳病篇””出现过,那是因太阳病汗、吐、下后,表邪乘机内陷胸膈,邪气化热,蕴郁心胸。本篇“阳明病篇”又出现热郁胸膈证,是阳明热证误下,余热留扰胸膈。两者邪气来路不同,但临床表现无异。宜将两篇内容联系起来学习。治法方义等均见前46条。

9.便秘间歇,时有低热的燥屎证、大承气汤

【原文】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讲解】如小便利,说明津液不能还于肠道,故知燥屎已成,见251条。本条见“病人小便不利,”说明津液尚能还入肠中,所以大便不是完全秘结,而是“大便乍难乍易”,即有时大便难,有时大便易,这是结者自结,未结者旁流时出。乍易不等于燥屎消失,而乍难才是梗阻的真凭实据。“时有微热”,指日晡时微有潮热。为什么是日晡时微热?乃是由于阳明经气旺于日晡时,此时正邪斗争激烈,故发热,每日如此,故称潮热,潮热是阳明燥结之症。“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是阳明燥热耗伤肺气,肺虚气逆并有燥热迫肺的表现。“不能卧,”是燥屎内结,浊气攻冲的缘故。以上各种症状,均说明“有燥屎”。治疗宜用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

10.辨哕证

【原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伤寒,哕喘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381)

【讲解】哕证,即呃逆证。(380)条,伤寒大吐大下后,正气大伤,身体极度虚弱,此时医者又发其汗,以至中阳大伤。此时表邪尚未尽解,出现了微邪郁表,阳气怫郁不得越的现象,即所谓“外气怫郁”,医者不顾里阳大虚,反令患者多饮暖水,以助发汗,这又是误治。由于屡屡误治。中阳极虚,胃中更寒,不能消水,水停不消,因而致“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一句话点明了本证的病变机理。

仲景未出方治,但指明了“胃中虚冷”的病机,也就是告诉我们治宜温中散寒了,理中汤再加丁香、吴萸应当可以一试。

(381)条,哕而腹满,则为实证,实邪阻滞,气机壅塞则腹满,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则哕逆。此哕属实,此哕逆必响亮,连续而作,与呃声低微,良久方作之虚哕,迥然有别。

实哕总以通利为原则,使实邪去,胃气降则腹满消,哕逆止。

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治疗原则。“前”指小便,若湿邪阻滞,膀胱气化不利,见小便不利者,治当利小便,使湿邪得化,浊气得降,则哕逆、腹满可除;“后”指大便,若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畅,大便不通者,当通其大便,使燥屎去,胃气得降,则哕逆、腹满可愈。

仲景未出方治,但利尿通便之法早有专述,五苓散与承气诸方可随证选取加减使用。

(380)条论虚寒致哕,(381)条论实邪致哕,哕证有虚实之别,临床自当分辨清楚。

双十一预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伤寒说意
《伤寒论》试解No.35
(12)《伤寒论》第六十三条解密
《伤寒论》阳明经病麻黄桂枝证
麻黄汤证案1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35,36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