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上一篇解读了:浅谈《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柔坚、无有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转化,无分别。

物之质虽坚,道却无所不入,穿金透石,融会贯通,妙变妙合,浑沦无间,这些都不是大道有意所为,而正是大道的“无思”、“无为”、“无言”之益。

人能悟透大道这种无为之妙,则有言有为者,皆属于多事。只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无须自作多情、自找多事,更不应该庸人自扰。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与身孰亲?

名:名声、荣誉、头衔等不存在的称呼,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代号。

身:身体,这里可以解读为事物的本身或本质。

:亲近,这里可以解读为更接近真理,或道。

事物只要存在,要表达就要有相对性的名相,但名相代替不了事物的本身,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而不知事物的本质。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头衔,如有钱人、成功人士、美男子或美女等,但这些名头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身与货孰多?

身:身体,这里可以解读为事物的本身,实际存在的实物。

:财物,货物,身外之物。

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但表象很多,如房子、车子、金钱等。

得与亡孰病?

:具有,如得名、得利。

:有舍损、丧失、消亡之意,如亡名舍利。

:害,坏,不好等,也可以解读为偏离了自然之道。

贪名者,用尽心计,绞尽脑汁;

为利者,日思夜虑,挖空心思。

为名利两事,费尽平生机智;为得失两字,耗劳无限精神。

修行之人,本应无得无失,忘名淡利。

得到的名利欲越多,反而危害越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是这句话最好的回答。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偏爱,执着。

:消耗,用掉。

:占有,拥有

:消失,灭亡。

偏执于事物的表象,必然会失去事物的本质属性。

过于追求拥有更多的财物,必然会自取灭亡。

人应效法自然,不执着名利,不执着偏爱,一切自然而来,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满足,自然平衡的状态。

知足:知道如何以道行事,不打破自然平衡。

不辱:没有荣辱,没有分别,没有欲望。

:停止。

:危险。

所以,知足之人,以道行事,少思寡欲,心地宽广,与人无争。

凡事知足而止,心不贪婪,做到不使财利累及心身,不被声色乱耳目,就不会有危险。

只有“知足”、“知止”之人,方得自在圆满。

本章主要是以“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为例,进行对比说明,事物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表象,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腹不为目”。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名利、财物、色欲等过于追求,甚至忘了我们自己是谁,忘记了生活的本来意义和生命的真实价值。

因此,出现了很多社会乱象,近期出现的范冰冰偷税案、吴秀波小三案,以及杭州纵火案的宣判,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是被“欲”所驱使,反而忘掉了本来的自己。

老子进一步的以“甚爱”和“多藏”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我们要遵循大道,不要有偏爱和贪心。要学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这样才可长久。

知足,不是知道满足,而是要遵循大道,只有知道如何顺道而行,才能自在、清净、圆满。

    觉得有道理,

    请随手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清事物的本质,道的本质是内容,德的表象是形式,二者密不可分
道德经:任何浮于表面的“象”,都是背离“道”的无知
中华定律之大道至简
怎样实修?(中)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不知第四
此“道德”非彼“道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