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才莫奈 | 比《睡莲》更有名的,是他追光的一生

2019年5月14日,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107亿美元的天价,拍出了莫奈的《干草堆》。

《干草堆》(Les Meules)
(1890年)

这是莫奈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同时也破了印象派画作的最高拍卖价

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那么对莫奈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晚年所作的《睡莲》系列,可以说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油画作品之一了。

但你知道吗?在创作《睡莲》的时候,莫奈其实已经半瞎了。

《睡莲池》(Le BassinauxNympheas)
(1917-1919年)

他在只能靠颜料编号想象颜色的情况下,创作出了这样价值连城的画作。

今天的文章来自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一起走进用一生追寻光的莫奈吧。 
交易担保 当当购物 点击下方,即刻带走《大话西方艺术史》 小程序
文丨意公子
来源丨《大话西方艺术史》


01
 横空出世的印象派天才
在古典审美几百年的影响下,当时的主流艺术圈已经养成了思维定势,认为艺术作品必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造型明确、颜色细腻。

《拾穗者》(The Gleaners)

(1857年)


《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年)


而横空出世的莫奈则与他们不同。


法国摄影师纳达尔为莫奈照的肖像

当时艺术界的主流审美认为,莫奈颠覆了既定的规则
 
瑞士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对莫奈在画法上的转变做出了总结:这是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安格尔的《大宫女》在流畅的线条下,具有非常完整的造型和清晰的轮廓边沿,这就是“触觉”原则。

《大宫女》(The GrandeOdalisque)

(1814年)


与之相反,“视觉原则”强调物体和物体之间连成一片,不被线条分割开,让人感觉无法摸到事物的具体边界。
 
但是,没有线条和轮廓,如何区分不同物体呢?
 
“颜色”是莫奈给出的答案。

他用不同的颜色来记录物体在光线下的变化,借由色彩本身来认识这个世界。

《日出·印象》(Impression,Sunrise)

(1872年)


画面中这颗初升的太阳颜色用得很妙,既非烈日当空火红热辣,也非夕阳西下暗淡昏黄。

它的红带有点橙色和黄色,在周围冷淡的浅灰和紫色反衬下,竟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日出·印象》打破了线条对色彩的束缚,给了艺术界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也奠定了莫奈前半生的风格。
 
一直到他得了白内障,也依然没有停止对光和色彩的追逐。

阿让特伊的塞纳河风光》(Seinebecken bei Argenteuil)

(1872年)

02
 用画笔“连拍”每一个瞬间
以前的画家往往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来打磨一幅画,而莫奈一个月就能画出几十幅。
 
为了能追上光的变化速度,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堪比照相机连拍技术的“连作法”——他在户外一次性支上好多个画架,只要光线起了变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个。

莫奈正在同时作三幅画
如此一来,他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记录下光影的变化过程。

《国会大厦》系列

(1900-1905年)

这一技法决定了莫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系列化。
 
一般的艺术家对同一题材顶多重复画两三张,而莫奈能画出几十张,你得按照系列来查找和欣赏。
 
比如《干草堆》系列包含24幅,《雾中的国会大厦》系列有14幅,《鲁昂大教堂》有26幅

《干草堆》系列,记录了每天、每季不同时间的光线

在这些系列化的作品当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睡莲》。

从1900年到去世的整整26年里,莫奈都在进行着《睡莲》的创作,多达233幅,这其中还不包括被弄丢的两幅和他自己不满意而毁掉的15幅。
 
所以莫奈的《睡莲》都是按年份来划分的,比如说1919年,莫奈只画了4幅,听起来就像是某一年份的葡萄酒产量非常稀少一样。
 
在众多《睡莲》当中,有8张嵌板画尤为著名。它们现在收藏于法国橘园美术馆专门为之建造的两间椭圆形展厅里。

橘园美术馆(Musée del'Orangerie)内部

这一组《睡莲》高度统一为2米,宽度从3米到5米不等,最长的超过12米。

这一系列的每一幅描绘的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睡莲,柳树细长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来,与天空和云影一起倒映在水面上,与睡莲温柔地融为一体。


每一幅的色调都不太一样,有些满目葱绿,像春天冒出的嫩芽;有些全是浓郁的淡紫,像莲花凋零。

它们展现了睡莲在不同时期、季节与时间段里的模样。



03
 一生追光,却从未留住永恒

开始创作橘园美术馆的《睡莲》系列时,莫奈已经75 岁了。

经历了亲人离世、战乱的一系列精神冲击,莫奈越来越衰老,身体也越来越差。

他从少年就开始到户外追光,几乎一辈子都暴露在炙热的阳光下,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眼睛,白内障、黄视症、紫视症,各种眼部疾病都找上了莫奈。

到他老年时,几乎已处在一种“瞎与不瞎之间的”朦胧状态。
 
直到1917 年,他在几乎看不到色彩的情况下,却创作出了橘园美术馆的《睡莲》系列,到达了他的艺术巅峰。
 
莫奈画睡莲,就像古代僧侣专注于抄写经文、图绘圣像,他们全然孤独寂静,只有狂热的专注。
 
橘园美术馆里的《睡莲》特别像东方的长卷画,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非常浓郁的东方意境。

橘园美术馆(Musée Del'Orangerie)内部

 
在莫奈精心打造、悉心照料的吉维尼小镇的花园里,莫奈设计了一座绿色的日本桥,桥上刻着一句日语,意思是“漂浮世界的影像”。

桥底下的池塘里静静地躺着一朵朵睡莲。
 
步入晚年的莫奈把视线聚集在这片平静的水面上,没有地平线,也没有天空和草地,有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倒影和唯一真切存在的睡莲。

《睡莲池》(Le BassinauxNympheas)

(1917-1919年)


莫奈最终脱离了对感官的依赖,创造了一个虚实难辨、无限的、没有尽头的艺术世界。
 
当你站在法国橘园美术馆的“睡莲厅”里,被《睡莲》360 度环绕,你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被睡莲包围着的小岛上。

这些睡莲像是流动着的时间,又像是循环着的生命,从盛开到凋零,从繁华到幻灭,从死亡到新生,看不到边界。

作者说

无论是莫奈的《睡莲》还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幅伟大的画作绝不仅是对空间的简单复制,它可以包含四季的更迭、时间的往返和生命的轮回。

这种意境让这些作品从单纯的绘画形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有机会的话,请你一定要去一趟橘园美术馆,坐在莫奈的《睡莲》之前,静静地待上几个小时,去体会一个一生追寻光的画家,在耄耋之年,留给世人的最后一抹色彩。”

——意公子

意外艺术创始人、《大话西方艺术史》作者


本文来自《大话西方艺术史》,一本句句有梗的艺术史!


作者意公子用轻松有趣的大白话,加之新奇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艺术。

在撰写艺术干货和八卦的同时,也在每节最后展示了更为深度的思考!

本书特别推荐给对西方艺术感兴趣,想要丰富知识结构,提升审美品味的你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背后的故事:莫奈的睡莲
在莫奈的睡莲里,寻找春天的梦境
如果可以,我想用他的眼睛看一次世界
这池睡莲 见证莫奈痛苦也是他一生挚爱
一个画家因为什么被称为“大师” ?
巴黎不眠夜——我在莫奈的睡莲前,做了一场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