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谓“志存高远”?|孟子|孔子|志气|德性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气是人的动力系统中的一部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行为的内驱引擎,激励一个人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志气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起点,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理想与抱负的集中展示,是人生处于逆境时的气节和坚守。那么,何谓志气?


志,《说文解字》解释为:志,意也。从心。《毛诗序》提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此观之,志为一种思想、意念、情感的综合。自古而今,历代圣贤对于“志”都有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的解读。

孔子认为志为志气、志向之意,所谓“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志为念虑之意,为人心之主。朱熹认为,“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是气的统帅,气又是志的卒徒,志对气可以起主导作用。

王阳明解释为:“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王阳明将“志”视为是一种善良意志。


气,《说文解字》认为“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气,云气也,象形”。许慎认为气本义是赠送给人的谷物,并有象征天地之间“云气”之意。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之气,合而生风。”这里的气,指的是风气之自然运动。《管子·心术》谓:气者,身之充也。王充《论衡》称: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气在国学中,同样被认为是维持生命特征的根本物质性存在。

张载指出:“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矣。”冯友兰先生将“气”理解成两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一是指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

志与气,前者为精神层面,后者为物质层面,两者相互影响、制约而成为志气。志统帅气,气是志的基础,《孟子·公孙丑》篇中讲“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


志在生命体中扮演主导角色,气为志所统帅,气是一种充盈的生命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要素。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文中所谓志气,是以才、学、识等修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就“志气”一词而言,其实包含志与气两个层面。志更多地侧重于精神层面,是道德作用,而气则是生理层面。

志气,古人认为气贯通身心,气有生理欲求之气,此气流行,与眼耳口鼻等相互流通,形成一个生理的系统。而志是精神层面,是道德取向,是一种价值性的心向。志统帅气,才成为我们所谓的志气。这种志气,贵在坚守,在经验层面进行实践。其产生的效用不单要作用于个人的身心德性修养,更要指向社会层面,指向文化的传承与公共秩序的维护。

无气之志,是一种虚无,而无志之气,只是一团物质。只有将生理之气放置于道德之志中,才能真正将志气作为一个涵养的对象。


何谓高远之志?

孔孟以圣人之道自律,祖述尧舜,认为尧舜之道,崇尚仁义之心为君子之高志。

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对于实现仁义之心、高远之志的具体践行方法。孟子认为志向的高远,在于养吾浩然之气,这种志气境界是高于一般常人道德水平的一种道德精神境界。

《孟子·滕文公》篇中讲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之高远境界,被后世大儒范仲淹所践行传承,所谓身居庙堂则为君忧民,在其位谋其政。国学传统中所认知的高远之志,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践行。

将德性转化为德行,才是高远之志的最终意义所在。荀子讲,人应修身自强,才能使名配尧、禹,同样是以古之圣王为榜样,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再希望能够留名后世,与尧、禹齐名。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高远之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经历了政治上的灾难后,屈原想象自己乘着龙车凤舆,遨游宇宙,向古帝陈情,向上苍发问,这种对于真理的孜孜以求,正是我们所谓高远之志。


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的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十分准确地反映了国学传统中的高远之志。中国古代圣贤千百年来传承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正是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高远之志。

志存高远应该以树立理想人格为标的,力行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中总体上呈现一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在这种社会现实状况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国学的学习,回到中华民族之文化根本上来。传统国学教育一直强调知行合一,儒家伦理尤重在人伦日用中践行君子之道。

孔子明确提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儒家思想为我们塑造的理想人格,是聚仁德、智慧、勇敢于一身的君子。君子不仅要修己,而且要济世。如孟子所讲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诚如钱穆所言:“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性的人。”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国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通国学身自重
一起学《论语》16.7季氏篇——君子有三戒
孟子的“不动心”
九思三平斋《“志气道”小议》
【九思三平斋(三百八十七)】
【国学讲堂】每天一分钟,天天学国学(论语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