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的年代及其居所

《史记》记载的历史始于五帝,而五帝始于黄帝。但是,《史记》记载了五帝的事迹,却没有记载五帝的年数。以至于黄帝在何时,一直众说纷纭:或公元前4660年至公元前4550年[1],或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2],或公元前4420年至公元前2900年[3],或公元前4414年至公元前4335年[4],或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5],或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6],或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7],或公元前2698年至公元前2599年[8],各种说法的跨度自公元前4660年至公元前2599年。

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中解释道:“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这表明五帝原来是有年数的,或许是因为不同版本的五帝年数差异太大,或许是因为各种版本的五帝年数都太大,可能是出于谨慎,所以最终未在《史记》中留下五帝的年数。

然而,记载有五帝和黄帝年数的史料,却仍然以不同版本形式继续流传于民间,当然是年数各不相同。

一、黄帝的年代

记载有黄帝和五帝年数的古籍文献不少,表1列出了若干古籍文献记载的年数,其他记载与此相同的就不再重复列入。

按表1,五帝的年数都很大,有学者解释,五帝不是指5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3]。这是有启发价值的。即五帝只是每个朝代的帝号,每个朝代都传承了若干世,但帝号却都是相同的。譬如夏代有十几个王,如果统称之为夏王,那就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个夏王在位有400多年。

表1 古籍文献记载的五帝年数

按表1,《帝王世纪》《文献通考》《今本竹书纪年》等皆记载黄帝100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按孔子的解释,黄帝实际上只有100年,但是其影响有300年。经孔子这么一解释,黄帝300年就变成了黄帝100年。这应该就是“黄帝100年”的来历吧。但宰我提到的“黄帝三百年”这一信息表明,在春秋时期,是有过“黄帝三百年”的传说的。

《春秋命历序》有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按此说法,大约250年为一世。这就变成神话了,难以为信。《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9]这与《易纬稽览图》“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说法是一致的,不过也要150年为一世,仍然属于神话。

《说文》:“三十年为一世。”这是现实的。按此说法,黄帝传十世,是有300年。这与黄帝300年的传说刚好吻合。看来《春秋命历序》“黄帝传十世”的说法还是有传说依据的,只是在年数上不切实际。

《春秋命历序》和《易纬稽览图》记载的年数也很大,这很有可能记载的是氏族的存续年数。古时候酋长名号通常与其部落或氏族的名号相同,所以就有人把酋长在天子位的年数跟历代酋长的在位年数或氏族的存续年数混为一谈了。所以,《春秋命历序》和《易纬稽览图》的五帝年数不是五帝的在位年数,故不予考虑。

《古本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这一说法与“黄帝传十世”的说法是相容的。按此说法,黄帝至禹,是有900年。

按表1,黄帝至禹的五帝年数,除去《春秋命历序》和《易纬稽览图》之外,《帝王世纪》为482年,《文献通考》为390年,《今本竹书纪年》为406年。如果《帝王世纪》《文献通考》《今本竹书纪年》的黄帝100年为黄帝300年,则分别为682年、590年、606年,即黄帝至禹的年数有590年至682年不等。

综上分析可得:第一,“黄帝传十世”是可信的;第二,如果按“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的说法,则黄帝至禹是有约900年;第三,如果不按“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的说法,则黄帝至禹是有590年至682年不等。

《今本竹书纪年》:“夏后氏始壬子,终壬戌,凡四百三十一年”,殷“自癸亥至庚寅,实五百八年”,周武王“庚寅”。按“庚寅”是公元前1051年推算,则夏始年壬子是公元前1989年。

《文献通考》与《皇极经世书》相同,都是:夏“四百五十九年,首丁巳,尽乙未”,殷“六百四十四年,首乙未,尽戊寅”,周“八百六十七年,首己卯,尽乙巳”。按“乙巳”是公元前256年推算,则夏始年丁巳是公元前2224年。

同样,按公元前256年秦灭周推算,可得《帝王世纪》的夏始年是在公元前2184年前后,可得《易纬稽览图》的夏始年是在公元前2050年前后。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了阶段成果,推定禹始年是公元前2070年[10]。此后陆续又有学者提出夏始年是公元前2145年[11]、公元前1992年[12]、公元前2166年[13]

由此可见,夏禹的始年也是差异很大,早的是在公元前2224年,晚的是在公元前1989年。如果按前所述黄帝至禹为约900年或约590年至682年不等,推算可得黄帝始年大约分别是在公元前3124年至公元前2889年之间,或公元前2906年至公元前2579年之间。这是经过上述分析,从古籍文献记载中得到的可以确信的黄帝始年区间。

再看考古资料,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黑陶占有一定的比例[14]。《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史记·殷本纪》:殷,色尚白。二里头遗址流行黑陶,而之后的考古学遗存几乎都不见或不流行黑陶。黑陶是尚黑意识的表现[15]。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确定“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是可信的,是事实。二里头文化或其部分阶段是属于夏代的遗迹[16]2

《国语·鲁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依此记载,有虞氏、夏后氏及其先辈舜、禹,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即颛顼。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古籍文献中,颛顼被称之为“北方黑帝”。显然颛顼与黑有关,即颛顼与尚黑之俗有关。由此可见,有虞氏、夏后氏的尚黑之俗,应该就是传承自颛顼的。

黑陶遗存在龙山文化时期分布很广。其中,后岗(或后冈)二期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间。后岗二期是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最早出现有黑陶的古文化遗存[17]

《左传·昭公十七年》:“卫, 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汉书·地理志上》:“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虚。”即濮阳是颛顼之墟,颛顼的故地。而考古资料显示,在龙山文化时期,濮阳地区正是后岗二期文化的分布区域[18]

濮阳地区分布有黑陶遗存的后岗二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的夏文化也有黑陶遗存。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表明后岗二期文化至二里头文化应该就是颛顼至夏的遗迹。由此可得,帝颛顼应该是始于公元前2700年前后。

再看考古资料,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突变之时[16]3。而且,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早期龙山文化[19],一直到后来的后岗二期文化,期间的发展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16]9。《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按《史记》的记载,黄帝之前是有大动荡的,而黄帝之后一直到禹都是平稳过渡的。而龙山文化也一直是平稳发展的,唯有龙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是突变的。由此可见,龙山文化应该是自黄帝至禹时期[7],黄帝应该是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20],这也恰是涿鹿之战的发生年代[21]

如果帝颛顼是始于公元前2700年前后,则黄帝时期就应该是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期间,即早期龙山文化时期对应的是黄帝时期,大约有300年。这与之前依据“黄帝至禹,为世三十”推算的黄帝始年是在公元前3124年至公元前2889年之间的结果也是相容的。

由此可见,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都表明了“黄帝传十世”和“黄帝至禹,为世三十”是可信的。

二、黄帝的居所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黄帝一号帝鸿氏,或曰归藏氏,或曰帝轩氏。”《皇王大纪》卷二:“黄帝轩辕氏,少典之后,曰公孙氏。”《路史》卷十四黄帝纪上: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又曰归藏氏。《路史》卷十五黄帝纪下,还提到黄帝有帝鸿氏、缙云氏、帝魁氏。黄帝有那么多的名号,应该是反映了黄帝不止只有一个人。

《世本·居篇》:“黄帝都涿鹿。”《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五引《帝王世纪》:“黄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今本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生寿丘,长于姬水。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号。”由此可见,黄帝不仅名号多,居所也多[22],所以,司马迁也只能用“迁徙往来无常处”来解释了,而这应该是反映了各位黄帝不仅各有名号,而且还各有居所。

《宋史·礼七》记载: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布告天下,轩辕黄帝是赵之始祖。《宋史·真宗三》记载: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宋真宗“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元《重修景灵宫碑文》:“宋既有国,推本世系,遂祖轩辕。”宋真宗所建的景灵宫遗址在寿丘,寿丘在曲阜少昊陵园内,少昊陵内供奉的是少昊金天氏。当初宋真宗供奉的是黄帝[23],为什么后来和现在变成了供奉的是少昊金天氏?《左传·昭公十七年》:“少皞之墟在鲁。”《帝王世纪》第二:“少昊邑于穷桑,都曲阜。”曲阜是少昊之墟,这是改为少昊陵的缘故吧。《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集·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中提到赵氏为造父之后,这与《史记·赵世家》的叙述是一致的。《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为造父之后,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曾为殷纣王重臣。《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赵祖先“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秦赵祖先与殷人关系紧密,极有可能是出自同族。《史记·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谷熟县,在今河南东部的商丘市。汤之先王所居之地的河南东部,正是大汶口文化的西进之地[24]。而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25],考古学间接证实了殷人之先是出自于少昊的。《礼记》:“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史记·殷本纪》:“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殷人是尚白的。《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可见秦人是祭祀白帝的,这与殷人尚白应该是有共同渊源的。《帝王世纪》第二:白帝“都曲阜,位在西方,故称少昊,号金天氏”。《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封禅书》也都提到刘邦“祠蚩尤,色上赤”和“赤帝子杀蛇白帝子”这两件大事,白帝子即指秦,赤帝子即指汉,所以汉“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由此可见,自以为赤帝子的刘邦,应该是蚩尤后裔了。而蚩尤是炎帝之裔[21],这也应该就是汉人尚红的来历了。而秦襄公祠白帝,也并不是因为居西垂,而是因为秦是白帝之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而改为“皆上黑”,这也就反证了秦始皇之前原是不尚黑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东巡封禅泰山,反映出了其回乡寻根之意[26]。这与赵氏立国后在曲阜寿丘兴建景灵宫供奉始祖黄帝一样。因而,殷人、秦人和赵氏,原本都是尚白的,他们应该是出自同族,应该都是尚白的少昊金天氏的后裔[27]

这样就清楚了,赵氏皇帝推本世系的始祖黄帝原本就是少昊金天氏。《鬻子·数始》:“昔者帝颛顼生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而《帝王世纪》和《今本竹书纪年》是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鬻子》所说的黄帝应该就是《帝王世纪》所说的少昊。《史记·周本纪》正义:“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如果少昊即黄帝,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黄帝和少昊都曾都曲阜。所以,黄帝之后是少昊,少昊之后是颛顼,这是一种说法;黄帝之后就是颛顼,少昊即黄帝,这也是一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正确的。而把少昊金天氏视作黄帝,可能更符合史实。

由此可知,诸如涿鹿[28]、有熊(今河南新郑)[29]、寿丘(今山东曲阜)[30]等地,都可能是黄帝所居之地。

《名义考》卷五:“帝鸿氏继黄帝而为君。缙云氏,帝鸿氏之子。”《册府元龟》卷七百四十四:“帝鸿,黄帝。”《尚书注疏》卷二:“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31]这是说三苗之国也曾是缙云氏黄帝的所居之地。

至此,可大致整理出黄帝的轨迹:轩辕氏居涿鹿、有熊氏居新郑、缙云氏居三苗、金天氏居曲阜。那么这一轨迹揭示出了什么呢?

《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而与早期龙山文化同时期的这一区域内,则分布有小河沿文化[32]、庙底沟二期文化[33]、屈家岭文化[34]、良渚文化[35]、大汶口文化[36]。对比黄帝时期的九州图(如图1所示)[37],这些考古学文化恰好是被划分在了各州。以华山和华阳为界的冀、豫、梁、雍四州,分布的是取代了仰韶文化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泰山为界的青、徐、兖三州,分布的是大汶口文化;荆州和扬州,则各自分布的是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

图1 黄帝时期的九州图

比较黄帝所居的涿鹿、新郑、曲阜、三苗等地,可知这些地方是分别处于冀州(小河沿文化)、豫州(庙底沟二期文化)、徐州(大汶口文化)、荆州(屈家岭文化[38-39])等区域内。这样就顺势得出了一个推断:黄帝原来是分别来自各个区域或各个氏族的。

帝颛顼之前,无论是黄帝还是少昊金天氏,几乎所有的古籍文献都明确,帝颛顼即天子位是通过禅让来的。按古籍文献,金天氏出自少昊伯赵氏,居少昊之墟的曲阜;颛顼出自少昊玄鸟氏,居泰山以北[7]。按九州分野,曲阜属于徐州,泰山以北属于兖州。由此可见,金天氏是徐州之主,颛顼是兖州之主。由此可知,应该是徐州之主的金天氏,把天子位禅让给了兖州之主的颛顼。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期间,考古资料皆未显示有战争事件。由此推断,黄帝之位的传承,可能都是像金天氏禅让给帝颛顼那样,都是在各氏族之间禅让和轮值的。《路史》卷十六:少昊青阳氏,亦曰云阳氏,又曰金天氏。这表明在少昊氏族里,不仅有金天氏,还有青阳氏、云阳氏。因此,综合古籍文献,是可大致复原出黄帝的传承次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黄帝世系

续表2 黄帝世系

考古资料显示,在江苏新沂县的大汶口文化花厅墓地中,发现有呈现出“文化两合现象”的10座大型墓,即墓主人具有良渚文化因素[45]。10座大墓中有8座墓葬共使用了18个殉人,而殉人却多为大汶口居民,使用殉人的8座大墓并非同时,他们在时间上延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具体说就是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一直到晚期偏早阶段[46]。这一罕见的“文化两合现象”,却是祥和地存在着,且延续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难以用战争和占领来解释。据表2可知,黄帝之位是由扬州之主(良渚文化区)禅让给了青州之主(大汶口文化区)的,那么考古发现的这一奇怪现象就很容易解释,即帝魁氏黄帝把天子位禅让给了少昊氏族。作为报答,少昊氏族划出一块领地并派出一批族人专门供养帝魁氏的世子家眷,由此而出现了花厅墓地的奇怪现象。

三、结语

古籍文献记载的黄帝、五帝、夏商周的年数五花八门[47]。但是,经过逻辑学分析和考古学分析后,就可以得到合理的内容,可以确定“黄帝传十世”和“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的记载是可信的。由此而推定黄帝有300年,年代是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

纵览各种古籍文献记载的黄帝,不仅名号很多,居所也很多。黄帝名号很多,这恰恰反映了黄帝300年里,黄帝不是只有一位,而是有十世。黄帝居所很多,这也就反映了黄帝300年里,帝都之地也不是只有一处,而是有多处。由此,结合考古资料,继而复原出了表2的黄帝世系。黄帝有十世,依次是:轩辕氏、公孙氏、有熊氏、归藏氏、帝鸿氏、缙云氏、帝魁氏、青阳氏、云阳氏、金天氏。帝都之地有多处,包括冀州涿鹿、豫州新郑、荆州屈家岭文化古城、扬州良渚文化古城、曲阜等。

看黄帝世系,冀州(小河沿文化)、豫州(庙底沟二期文化)、荆州(屈家岭文化)、扬州(良渚文化)、青州和徐州(大汶口文化)等州之主或氏族首领皆曾为黄帝,所以这些州的氏族后裔当然就是黄帝子孙了。而冀、豫、梁、雍等州,曾经是仰韶文化,是炎帝神农氏的遗迹[20-21]。由此可见,九州之各氏族,或曾出过炎帝,或曾出过黄帝。这或许就是“炎黄子孙”的来历吧。参考文献:略(文 金宇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姓的姓氏来源考析 | 姓氏寻宗
五帝之首,少昊,太阳缘
“蚩尤是黄帝之子”解开了几大古谜:蚩尤的造反对象,并非炎黄?
黄帝就没出过山东
人均32岁的新石器时代,尧舜真能过百岁吗?学者:这事解释得通
历史上的五帝是由禅让制而来,为什么不会禅让出黄帝家族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