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宫御膳中的海鲜
摘 要:从乾隆朝的膳单中可以看出,清帝御膳以鸡肉、鸭肉和猪肉、羊肉为主,辅以白菜、茄子、韭菜、豆腐等,间有鱼肉,但鲜有海鲜。其实,乾隆皇帝对海鲜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而当时社会上亦形成了诸多的海鲜烹饪方式,这都未能将其引入宫中。皇室的饮食传统及当时的饮食观念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至晚清时期,海鲜则被引入宫中,成为帝后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清宫;乾隆;御膳;海鲜

御膳是学界清宫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一些相关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但因为御膳事涉皇帝隐私,宫中对此讳莫如深,而内务府相关档案的整理与出版又相对滞后,整体研究仍相当薄弱。对于御膳中海鲜问题的研究更是尚付阙如,笔者所见仅有李国荣和吴正格略有涉及。其实,海鲜进入宫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直至清末方占据重要地位。

拙文即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历史文献,考察海鲜在御膳中地位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1 清宫御膳的食材构成

对于皇帝御膳,人们多有演绎与夸张,认为其有着超乎寻常的奢侈。毫无疑问,皇帝御膳有其豪华的一面。根据清宫定例,皇帝及后宫人员膳食用度各有定例。其中,皇上每日用“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三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六十个,包瓜、冬瓜各一个,苤蓝、干闭蕹菜各五个(六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随膳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而每做一盘饽饽需要上等白面四斤、香油一斤、芝麻一合五勺、澄沙三合,白糖、核桃仁和黑枣各十二两。”[1]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皇帝的御膳则远为节省,并经常调整所用食材的数量,且随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京中,其膳食品类亦未有大的改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二十八日,春藕斋早膳。“五福珐琅碗菜四品,攒盘肉一品,点心三品(黄盘),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碟小菜四品,汤膳碗照常珐碗金碗盖”。[2]

南巡时期,乾隆皇帝的膳食如此。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南巡,并于正月十六日,看烟火盒子毕后,还行宫。乾隆皇帝添加膳食,“肉丝酸菠菜一品,鲜虾米托一品,醋溜鸭腰一品,锅鸡一品”[3]。

进入江浙地区以后,相应地区的官员进献食物。二月十五日,苏州织造普福进:“糯米鸭子一品,万年青炖肉一品,燕窝鸡丝一品,春笋糟鸡一品,鸭子火燻馅煎粘团一匹(系普福家厨役做),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3]105二月十五日,总督尹继善进:“肉丝镶鸭子一品,燕笋火燻白菜一品,腌菜火炒面一篇,火腿一品(此二品系五寸盘),小菜二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二品。”[3]107

即使在江南各行宫中,乾隆皇帝的御膳亦未皆用南方菜品,而是与宫中膳品相互结合。二月十六日,天宁寺行宫用膳,主要有“肉片火燻炖白菜一品,燕窝春笋脍五香鸡一品(系张成做)。后送燕窝爆炒鸡一品,挂炉鸭子肉攒盘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鸡肉馅包子一品(系张东官做)”[3]110-111。

闰二月十五日,西湖行宫晚膳。“漕肉脍鸡一品,鹿斤酒炖鸭子一品(系张成做),羊渣古一品。后送青韭炒肉一品,蒸肥鸡烧皮攒盘一品……”[3]225

三月十六日,乾隆皇帝在江宁行宫晚膳。“火燻炖杂碎一品,鸭子火燻炖小白菜一品(张成做),春笋野鸡片汤一品。后送火燻肉丝炒菉豆一品,苏造鸡肘子肉攒盘一品……”[3]296-297

李国荣认为,乾隆皇帝吃的肉“主要是鸡、鸭、鱼、鹅以及羊肉、鹿肉、猪肉”,“不吃牛肉,也很少吃鱼翅、海参之类的东西”[4]。根据乾隆朝的膳单,情况基本属实。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庆时期。

嘉庆皇帝巡幸之前,都要事先派遣人员运送奶牛和食用的各种羊只。此外,还要备带各种食材。嘉庆九年(1804年),嘉庆巡幸热河,内务府备带新京米15石,玉米75石,水米135石,高力江米4石,江米8石,白芝麻酱250斤,红芝麻酱800斤,上老米7石,也以米6石,黄小米6石,菜豆6石,澄沙7石,芝麻5石,白盐3000斤,豆粉1500斤,上面2500斤,二面4500斤,香油3500斤,苏油150斤,黄米6石,红豇豆5石,豇豆1石,麦粉80斤,麦身5斗,红小豆2石5斗,豌豆

2石5斗,梁谷米5斗,薏仁米2斗,黄豆4石5斗,炒正米1石,红高粱米2斗,胡米7斗,生糜米3石,熟糜米7斗,生稗米1石,熟稗米5斗,仓米3石5斗,生秤米4斗,炒碎米5斗,拉拉米6斗,白豇豆6石,白小豆4斗,青豆2石,红京米4斗,秤米1斗,豌豆1斗,茶豆1斗,蜂蜜150斤,黑盐400斤,糖稀300斤,蓼花70包,红紫粉70包,大麦米4斗,麦子150石,洗面筋面1500斤,做豆腐黄豆28石,滩锅渣菉豆22石,生豆菜菉豆3石,生豆瓣青豆3石,漏水粉菉豆粉350斤,共重10.8万余斤。[5]

嘉庆十二年(1807年)巡幸热河,备带白菜250斤,菠菜100斤,葱150斤,莙荙菜30斤,香菜15斤,芥菜50斤,芹菜30斤,生菜20斤,萝萄菜20斤,韭菜35斤,茄子400个(每3个1斤,每100个33斤),豆瓜150个(每3条1斤,重50斤),水茄90个(每3个1斤,重30斤),倭瓜50个(每个5斤,重250斤),丝瓜60条(每5个1斤,重12斤),瓠子50条(每条1斤,重50斤),冬瓜50个(每个5斤,重250斤),苤蓝80斤,胡萝卜50斤,腌倭笋250斤,豇豆角120斤,扁豆角120斤,白王瓜200条(每4条1斤,共50斤),蘑菇600斤,木耳150斤,黄花300斤,小根菜50斤,芥面160斤,盐600斤,腌胡萝萄600斤,闲瓮菜4000斤,高丽清酱9坛(每坛60斤,重540斤),腌白菜9坛(每坛60斤,重540斤),腌芥菜9坛(每坛60斤,重540斤),腌韭菜9坛(每坛60斤,重540斤),酸菜9坛(每坛60斤,重540斤),腌倭笋900斤。计39样,共重12800斤。[6]

统而言之,乾嘉时期御膳仍以传统食材为主,海鲜在其中占据的分两微乎其微。

2 清帝对海鲜的认知

中国古人对饮食深有研究,将山珍与海味并称,但为何皇帝的饮食中山珍可以充斥其中,而海味几乎不见踪迹?

其实,乾隆皇帝对海鲜并不陌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四川总督桂林率兵攻达乌东岸山梁,其部将薛琼率兵三千在墨垄沟被小金川番兵切断后路,全军覆没。散秩大臣阿尔泰等参奏桂林,并弹劾他在军中聚众畅饮以及迫使属僚为其供应物资。经查询,桂林随身财物中“南酒烧酒甚多,并有燕窝、海参等南味”[7]。乾隆帝以桂林贪图享受,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之故,罢免了桂林的职务,然后命额驸兼尚书、公福隆安迅速前去接管军务。毫无疑问,此文中的海参即是海鲜,但这并不能说明乾隆皇帝有充分的了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贡院考试时,有官员家人索取财物。乾隆皇帝令官员详查考场备办物品,发现各项用品严重超标,严令削减数目。“猪肉开销一万余斤,殊觉浮多,应减去二千斤;其羊肉一项非必须之物,应全行裁除。至册内所开果品、海参等项,俱非供给所应有,自可毋庸备办。”[8]在这里,乾隆皇帝亦见到了海参。他必定对其有所了解。如若不然,必定谕令相关官员详细奏陈。

当然,乾隆皇帝对海鲜的了解不止海参,还有各种海味,这得益于《海错图》。海错是中国古人对海产品的统称。康熙时人聂璜因“海错自昔无图”,深为遗憾,乃立志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自康熙六年(1667年)为始,迄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历经30余年方绘制完成《海错图》四册。为了完成此书的绘制,聂璜辗转各地。“客淮扬,访海物于河北、天津,多不及浙,水寒故也。游滇、黔、荆、豫而后,近客闽几六载,所见海物益奇而多,水热故也。”[9]至雍正四年(1726年),该书始被收入宫中。当时宫中称之为《鱼谱》。乾隆年间,该书为乾隆皇帝所注意。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三日,太监毛团传旨:“造办处如有收贮《鱼谱》,伺候呈览。”[10]当日,《海错图》即被呈览御前。乾隆皇帝御览之后,非常重视,并于次日令造办处“将《鱼谱》四册另换糊锦壳面,收拾”。此后,乾隆皇帝将其收藏在重华宫中,不时品阅,并在其上钤盖“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宝笈”等印玺。受其影响,乾隆时期宫中有绘制《鸟谱》与《兽谱》。后来,乾隆帝更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石渠宝笈》为乾隆时期编订的大型著录文献,后又有《石渠宝笈续编》和《石渠宝笈三编》,收录了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这是乾隆皇帝喜爱此书的又一有力证据。

对乾隆皇帝而言,《海错图》是其了解海洋生物的科普读物。《海错图》描绘海洋生物300余种,并辅以文字说明,以更为全面的介绍某种生物,使得读者能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这些生物以真实存在的物种为主,亦有少部分限于传闻中的神秘生物。对于这些生物,作者基本上都会记录其产地、习性与外貌特征。还有一些物种,其功能亦被列入其中。有的可以药用,有的可以食用。江鱼产自厦门海上,“长不过两寸。土人宴客,以为珍品,干之可以贻远人。”河豚则江海皆有,“其味为鱼中绝品”[9]52。鲳鱼则“骨软肉白,其味极美”[9]64。海参“其味清而腴,甚益人”[9]187,但有广东产白海参与辽东、日本产黑海参之别,味道亦有不同。还有贝类的江瑶柱、海豆芽、荔枝蚌、布蚶、朱蚶、龟脚等。据研究人员考证:前三卷描绘的236种生物中,有193种已经得到证实。“可供人类食用的高达一百一十一种,约占生物五种数的57.5%。在可食用的物种中,被视为美味佳肴或食用之珍品者有四十五种,约占可食用物种的40.5%。”[9]17不仅如此,《海错图》还介绍了一些海鲜的烹饪方法。书中述及西施舌的使用方法,“食者剖壳取肉煮,供筵宴,其汁清碧似乳泉。粤中多晒干而以市商舶。凡食干者须久浸,洗去腹中泥沙,重烹始佳”。[9]253海参在采捕之后,“采者剖其背,以蛎灰腌之,用竹片撑而晒干,大如人掌。食者浸泡去泥沙,煮以肉汁,滑泽如牛皮而不酥。”[9]187海豚在食用时,“烹此者,不但去肝,目之精、脊之血并宜去之。洗宜极洁,煮宜极熟,尤忌见尘。治不如法,人中其毒,以槐花末或龙脑水、或橄榄汤,皆可解也,粪清尤妙。”[9]53-54

总之,《海错图》为乾隆皇帝呈现了丰富的海鲜盛宴,深化了他对海味的认知。在此情形之下,乾隆皇帝却依然无动于衷,海鲜依然未能进入御膳之中。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3 清代官员的反应

乾隆皇帝对海鲜的认知依赖于图书文字,而地方官员则更为直观,更可以亲身品尝这些美味。

一些地方志中,皆有出产海鲜的记载。乾隆时《福山县志》载,当地出产蚬(小蛤)、蜊、蛟掌、海参、海肠等。其中海肠因“形色似肠故名。独邑之海滨有焉。有之,必值冬月夜晴,陡值风狂,迷其归穴,随浪漂泊至岸,人始取之。非可力致也。”[11]《诸城县志》亦载,“其贵而难致者,曰海参,曰鳆鱼,曰西施舌,曰笔管蛏。四种为水族奇珍。然海参蛰石底,鳆鱼附石崖,善没者入水取之。西施舌、笔管蛏皆藏沙中,以碌碡压沙滩,视放沫处取之,非若他鱼可举网得也。”[12]《胶州志》亦载当地出产海参、海蜇、西施舌等海鲜。地方志所记海味,都是为当地居民所熟知者。《海错图》中所记诸多烹饪方法,亦多来自海鲜的出产之地。

对于沿海居民,海鲜是日常之食物;对于内陆居民,海鲜是稀缺之物品。随着沿海与内陆的交流,海鲜逐渐传入内陆,并为时人所接受、喜爱。清初朱彝尊即对鳆鱼(鲍鱼)、海参和海蜇的食用方法有所著述。乾隆时期江浙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即著有《随园食单》。该书记录了乾隆时期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涉及南北菜肴等300余种。是书中,海鲜单独成篇,详细介绍了燕窝、鳆鱼等海鲜的食用技巧,海参的三种烹饪方法、鱼翅的二种制作方法。[13]此外,同样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其中,第一分头号五簋碗十件,菜品有“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萄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14]。在这份食单中,其主料皆为海鲜,且排在首要的位置,而在其后还有一份普通随从的食单,则要简单许多。这充分说明海鲜已经成为时人的高档菜肴。

海鲜的食用并不局限于江南地区,亦蔓延至京城之中。京城食用海鲜的时间更早。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宫廷中事,万历皇帝“喜用灸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恒喜用焉”[15]。顺治、康熙时期的著名学者王士禛记载了鲍鱼在京城受欢迎的情形。“鳆鱼产青莱海上,珍异为海族之冠”,“今京师以此物馈遗,率作鲍鱼。”[16]不仅如此,海鲜的应用还被列入官方文书。《大清会典》记载,光禄寺每年备办的物品中,即有多种海鲜。“海参、鳆鱼每斤三钱”,“鲨鱼翅、海粉每斤六钱”,“海蜇、黄蜜、松子、白糖、茴香每斤七分”[17]。乾隆时期这一制度已经形成,并为后世所沿用。

由此可知,无论对于南方,还是京城,甚至深处宫廷的皇帝而言,海鲜都不是陌生的物品,而是重要的食材,可以制作美味的菜肴。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皇帝没有谕令官员将其进献宫中。这与满族的传统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满族统治者发端于白山黑水之间,其活动区域的山川与河流是其食材最为重要的来源,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传统。入关之后,清代统治者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其饮食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加新的元素,但满族传统一直存在,并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于海鲜,清代皇帝从认识到接受则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即使认识到海参、鱼翅诸物是美味食物,清代皇帝仍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欲望,此外,他们经常食用黑龙江的鳇鱼与长江流域的鲥鱼,对海鲜没有太为急切的需求。故而,未曾谕令地方进献。

官员亦未履行其职责,遵照“任土作贡”的原则,主动入贡。乾隆皇帝南巡时的膳单亦可证明这一问题,甚至身为家仆旧人的织造与盐政也未进献。这与时人的认知有关。清代以前,海鲜普及的范围很小。宋代见于文献的海鲜只有鲍鱼、蛤蜊、龟脚等海味,至于诸如海参、鱼翅等类的海鲜则未见记载。元朝时,皇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编写《饮膳正要》,论述了蒙、汉、回、藏等各族群众常用的食物及其营养价值。在各种食材中,几不见海鲜踪影。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都曾经实行海禁,极大地限制了渔民的海洋捕捞活动。在政策宽松时期,渔民则继续出海捕捞,这使得沿海居民仍然能够不断地获取海味。问题在于,海鲜捕捉的困难以及运输的不易,大大限制了其向内陆的流通。即使输入内陆,其规模与数量也会受到限制,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另一方面,中国还与周边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可以获得海鲜。雍正六年(1728年),暹罗国船只携带铅、锡、海参等物品,来华贸易。[18]雍正十三年(1735年),吕宋携带谷2000石,银2000两,海参700斤,来厦门贸易。[19]这也局限于部分地区,所能提供的海鲜的确十分有限。因此,地方官员虽有“任土作贡”的义务,但是在这种贡品未曾得到充分的检验之前,他们不敢冒着引起龙颜大怒的风险进献。尤其是宫中对于这些食物,亦有着严格的审查,若不能充分验证其安全性,亦不会准许其进入。

4 宫中的改变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人们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对于海鲜,自乾隆帝即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后又经过嘉庆朝的谨慎审视,入道光朝后,清宫方正式接纳了海鲜。

其实,海鲜进入清宫的时间更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玄烨第二次东巡盛京。朝鲜国王派遣使节,盛京迎驾,并进献物品,但与其他时间的进献有所不同。此次的贡品主要有豹皮、鹿皮、水獭皮及鲍鱼、带鱼、海参等物,海鲜是第一次见之于文献。[20]不过,这些物品交进之后,康熙皇帝是否食用尚不清楚。在此之后,玄烨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再次巡幸盛京。乾隆时期,弘历更是四次东巡。嘉庆皇帝亦曾两次东巡,道光皇帝仅有一次。这是清代皇帝最后一次巡幸盛京。由于资料的缺乏,尚不能确定清帝巡幸盛京时朝鲜都进献海鲜,但道光九年(1829年),皇帝巡幸盛京时,朝鲜方面遵照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标准,又进献了海鲜。据档案显示,其进献给皇帝的海鲜有“全鳆二十贴,大口鱼二百尾,海参二百斤,红蛤二百斤,八带鱼二十尾,海带菜二百斤,广鱼一百尾巴”;进献给皇太后、皇后的数目相同,各“全鳆十贴,大口鱼一百尾,海参一百斤,红蛤一百斤,八带鱼十五尾,海带菜一百斤,广鱼五十尾”。对于这些物品,道光皇帝给出了具体的指示:进献给皇帝的海鲜中鲍鱼、八带鱼“内留”,其余海鲜交侍卫处分赏;进献给皇太后的海鲜,除大口鱼与红蛤交侍卫处分赏外,其余全部“内留”;进献给皇后的海鲜则除广鱼和海带菜“内留”外,其余交侍卫处分赏。[21]

从道光朝的档案可以看出:此时的宫中已经开始食用海鲜,主要有鲍鱼、海参、带鱼等品类。为了满足宫中需要,道光皇帝还令地方官员进献海鲜。山东巡抚主要承担这一重任。道光元年(1821年),山东巡抚进“紫菜五匣,海岱菜五匣,麒麟菜五匣,鱼翅五桶,蛏干五桶,白扁豆五桶,松子五桶,湖莲五桶”[22]。此贡品揭示道光元年(1821年)时宫中已经食用海鲜,但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并非朝夕之功,实际应该更早。也就是说,宫中食用海鲜的时间至迟应在嘉庆末年,但目前尚未发现直接的证据。

道光朝宫中食用海鲜的数量较多。仅仅依靠山东的进献,并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内务府请领银两,于京中采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掌仪司为买办宫中需用的海参、鱼翅等项用品,奏请补领银510银两。[23]至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需用的海参、鱼翅数量激增。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慈安太后居住钟粹宫中膳房用“海参四斤十一两(每斤银二两一钱),鱼翅四斤十一两(每斤银二两四钱)……海蜇三斤十二两(每斤银八分)”;慈禧太后居住的储秀宫中膳房用“海参七斤四两”,“鱼翅七斤四两”[24]。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钟粹宫膳房、长春宫膳房所用海参、鱼翅、海蜇数量与同治时期相同。由此可知,同治九年(1870年)的用量即是皇太后宫中每月的分两。以此计算,宫中一年食用海参、鱼翅各140余斤,海蜇45斤。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太后膳房需用此种海鲜的总数量有所减少,但慈禧太后所用数量则略有增加,其每月所用海参、鱼翅都增至7斤8两[25]。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言宫中需用海鲜的数量,皆为皇太后膳房所用,并不包括皇上及皇后膳房需用数量。这即是说,当时宫中需用的海鲜数量较此更多。

宫中海鲜主要用于帝后膳食。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荤局添安早晚膳,“共行口蘑十二两,香辛(疑是香菇)八两,海参一斤,鱼翅一斤”[26]。在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初一的膳单中即有“大炒肉炖海参一品”,正月十五日的早膳膳单中有“海参蜜制酱肉一品”,晚膳膳单中有“燕窝五字海参烂鸭子一品”,“鸡丝煨鱼翅一品”等海鲜膳食。[27]宣统三年(1912年)九月初七日,溥仪早膳中有“鸭条烩海参”。具体做法是:“煮熟的鸭脯肉(三两)切成长一寸二分,宽二分的细条;水发海参(四两)也切成与鸭条同样的条,再用沸水焯透,捞出,沥净水分。汤勺置火上,放入鸭汤(一斤),用绍酒(三钱),精盐(六分)、味精(四分)调好口味,沸后,放入鸭条和海参条,再沸后,撇出浮沫,用水淀粉(约一两)勾成薄芡,淋入香油(一钱)即成。”[26]457-458所以,当时的海鲜已经成为晚清宫廷重要的食材。

除制作帝后膳食外,海鲜还是赏赐王公大臣饭食的重要食材。清代皇帝经常赏饭于王公大臣,以显示优宠,联系君臣感情。这种偶然的赏饭,一般没有海鲜菜肴。在一些较为重大的场合的赏饭,则大量使用海参、鱼翅等项目。光绪元年(1875年),为了办理同治皇后丧葬事宜,“几筵前穿孝总管一名,每日食翅子一两,海参一两五钱……穿孝首领八名,每名每日食翅子一两,海参一两”[28]。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了筹备光绪皇帝大婚,掌仪司办理“崇上徽号赏饭用海参、鱼翅等项”,需银740余两;办理“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赏饭用海参、鱼翅等项”,用银750余两;办理二月初二日至初五日“赏饭用海参、鱼翅等项”,用银530余两[29]。

总之,经过乾隆、嘉庆等皇帝的探索,宫中对海鲜食材——尤其是鲍鱼、海参和鱼翅给予了接纳,并在晚清宫廷御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充分反映了清代宫廷不断吸取宫外优饮食元素,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饮食。

参考文献:

(滕德永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作者简介:滕德永,男,博士,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宫廷历史及文物。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美食小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的早餐记录。他到底有多少个厨师?
宫廷御膳二:皇帝怎么吃?
震惊!历史上并没有“满汉全席”!
运河边的故事:江春徽菜接驾乾隆帝(四)
乾隆皇帝的年夜饭:一顿饭四十道菜,都有哪些美食?
乾隆皇帝并不是吃货,在饮食上特别保守终生不吃海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