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自成打明朝,上演“不死的小强”,却为何扛不住满清一波爆锤?

对于明朝来说,李自成那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斩不尽又杀不绝。今天这里扑灭了,明天那边又如火如荼,十几年来没完没了,最终三百年大明江山还真被李自成给终结了。

在推翻明朝这件事情上,李自成完美地验证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活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失败一百次也不要紧,坚持下去就能成功。但是,自打山海关之战被清军打败后,李自成却很快走到穷途末路,再也起不来了。

为何如此?原因很多,这里简单的聊一聊。

有一点咱们得知道,李自成的起义军战斗力并不强。百姓起义只是明朝灭亡的次要原因,主要还在于无法解决的内部党争、社会矛盾,以及层出不穷的灾荒疫疾,还有崇祯本人执政的决策失误。

客观而言,李自成在与明军的对战中败多胜少。虽然明朝晚期军备松驰,但对付起义军还是绰绰有余,毕竟起义军的装备、后勤都没有明军强,也不像明军一样经过军事训练。

例如1634年,崇祯命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负责追剿起义军的统一指挥。在这次大扫荡中,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被迫退入兴安,困于易入难出的车箱峡,唯一的出口还被明军所截。

当时这些起义军的头面人物,就差点被明军一锅端给全歼了。当时的闯王高迎祥,就是在这一次战役中被活捉,送到北京城挨刀砍了脑壳。没错!这时的李自成还不是闯王,顶多只是高迎祥手底下的一路闯将。

李自成呢?幸亏他脑子活络,派人贿赂陈奇瑜的亲信假装投降。陈奇瑜中计,还以为他们是真降,建议朝廷采用招抚之策,李自成等人这才逃过一劫,出去后立马召集人马复叛。

打脸的是,起义军大队人马来到凤翔,哄骗驻军开城门,守城士兵知道他们是在使诈,放下绳索拉了36个人上城墙,全部斩杀,下面的起义军就一哄而散了。然后又来到宝鸡,也被知县李嘉彦挫败。

再如1637年,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奏请崇祯增饷280万、增兵10万,由各部将领在各自的辖区内,共同协作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最终目的。

短短两年,这款十面埋伏的战略就见了成效,起义军被逼得无路可走。最大的两股人马,张献忠被逼得只能乖乖投降,更惨的是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直接被击溃到了解放前,只能率领最后的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从以上两次明军对起义军的大规模围歼战中,可见只要明朝进入多个省份协同作战的状态,李自成、张献忠等由流民构成的部队,压根儿不是明军的敌手。

既然如此,那么起义军为何还能形成后来的大势,并且最终逼得崇祯在煤山上挂了脖子呢?

原因很复杂,不过大致说起来,主要还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导致的。

一方面是明廷的党争实在太厉害了,在对待起义军的问题上,有人力主招安,有人力主剿灭,从来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应该是历朝历代王朝末世的通病,内部意见的分歧,往往导致外头后勤、兵力的分散。

这时候,偏偏该最后拿主意的崇祯,又是个猜忌成性、犹豫不定的主,很难指望他有一个稳定的政策延续性,每次都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给了李自成、张献忠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一方面,满清不断进犯明朝边境,使得崇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局难以自拔,眼睁睁地看着明军被一次次放干血。

由于明朝在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中耗费了太多的国力,尤其是在日本丰臣秀吉连续两次的入侵朝鲜时,抽调了太多原本防御蒙古人和女真部落的兵力,导致辽东地区军事力量被大大削弱,无力压制努尔哈赤的崛起,只能从关内调兵。

自打萨尔浒之战开始,明朝不断地往辽东调兵,但结果大部分都是去白白送了人头。于是,崇祯只得频繁将中原地区的部队调往北线防范清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压力也就减轻了。

更要命的是,满清在一次次打怪升级中日益壮大,不仅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李氏政权,而且还收服了洪承畴、耿精忠、孔有德等明朝将领,摇身一变成了“有文化的流氓”。

在像模像样的文化班底下,皇太极地以中原王朝的官僚体系为模板建立大清朝,俨然发展成了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强大政权。而崇祯面临的上述两大问题,在满清这里基本不存在。

但凡新兴的政权,一开始时总是朝气蓬勃的,就算有内斗也在可控范围内,对外是一个声音,满清就是如此。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刚猝死那会儿留下的权力真空,当时多尔衮、豪格、两黄旗大臣、旗主王爷们构成的权力网错综复杂,一不留神就会擦枪走火,陷入自我消耗的内讧。关键时刻,摄政王多尔衮脱颖而出控制局面,这才有了第二年的清军入关。

反观崇祯,处于文官集团的包围中,想独立做个决定很难。他想迁都到南京,避开起义军和清军的锋芒,大臣们不同意,才会有他自缢殉国的结局。

况且,明朝需要面对的有两个敌人:起义军和满清。因而镇压起义军时,明朝不得不考虑到满清会坐收渔翁之利,难免受到掣肘,不能全力以赴。

而满清没有这方面的困扰,明朝被李自成灭了,南明小朝廷还未成形,大敌就只剩下李自成,可以一心一意穷追猛打。偏偏李自成还送上了一个旺旺大礼包,将吴三桂逼向了满清这边,关宁铁骑和满洲八旗联手,山海关之战多尔衮可以说是稳赢。

接下去李自成的节节败退,直至丧命于九宫山,就更能说明起义军的问题了。北京、河南这些新攻下的地方守不住,也能算是起义军立足未稳,但大顺政权的大本营西安也被清军轻易拿下,那可就是彻底暴露短板了。

啥短板?没有稳固的大后方根据地!一直以来,为了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李自成喊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响亮口号,的确很讨老百姓欢喜,可不纳粮大顺军吃啥?以往的套路嘛,就是打土豪分财产。

也就是说,李自成一直在吃大户,比如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多年积攒的家产,就被李自成来了个一锅端,甚至还传出连福王本人也被煮成肉羹给起义军下了肚。

看着是痛快,却暴露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压根没来得及建立完备的税收体系!这也是李自成面对满清屡战屡败的真正内因,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一触即溃。

以往有满清牵制明朝,他还能屡次浑水摸鱼成功,一次次死灰复燃。等到硬碰硬与满清死磕的时候,可不就吃不住劲了嘛,山海关一战精锐折损,便没办法再重整旗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申之变(明末历史事件)
霸占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的刘宗敏,其最终的结局如何
释读中国历史332:进北京只呆了42天,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明史:李自成到底当了多久的皇帝?他为何要三建政权、两次登基?
浅析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最终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真正的败因:大变局之下缺少破局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