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第111条 火逆证补充

      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六集

                 学习笔记补充     



第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阳盛阴虚,是火逆一症之纲领,阳盛则伤血,阴虚则亡津,又是伤寒一书之大纲领。——  柯琴

金·成无己: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气,谓之两阳。两阳相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

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便不硬。

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躁热,必发谵语。《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

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

《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阳盛则四肢实, 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张锡驹:此火攻之危症也。夫风为阳邪,太阳病中风,复以火劫发汗,则邪风被火热之气,逼其血气流溢于外,而失其行阴行阳之常度矣。风火为两阳,风火炽盛,两相熏灼,故其身发黄。阳盛则迫血妄行于上而欲衄,阴虚则津液不足于下而小便难。夫所谓阳盛者乃风火之阳,非阳气之阳也。风火伤阴亦能伤阳,故阴阳俱虚竭也,虚则不能充肤泽毛、濡润经脉,故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火热上攻而津液不能周遍也,夫身体既枯燥,安能有汗,所以剂颈而还;脾为津液之主,而肺为水之上源,火热竭其水津,脾肺不能转输,故腹满微喘也;因于风者,上先受之,风火上攻,故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者,风火之阳邪合并于阳明之燥气也;甚者至哕,火热入胃而胃气败逆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实于四肢,故不能自主而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也。小便利者,阴液未尽消亡,而三焦決渎之官尚不失其职也,故其人可治。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与内郁之阳,两相熏灼,其身发黄。上之阳盛则欲衄,下之阴虚则小便难。阴液阳津,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阳气上燔,但头汗出,齐颈而还。里气滞郁,而为胀满。肺气壅阻,而为微喘。火炎于上,口干而咽烂,其时或不大便。久则卫郁莫泄,浊气熏心,而为谵语。甚者胃气冲逆,而为呕哕,或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凡此诸证,总以表里壅遏,热无泄路,故郁闷懊憹烦乱如是。宜以辛凉之药,双泄表里。若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其人可治也。

此证湿热郁蒸,宜以麻黄、石膏泻其表热,大黄、芒硝泻其里热,半夏、生姜降其逆,猪苓、滑石渗其湿,表里双清,则神气慧爽矣。

曹颖甫:太阳中风,本桂枝汤证,漫用火劫发其汗,治法已误。况风本阳邪,与火并居,迫肺脏卫气之出于皮毛者,脾脏营血之出于肌腠者,一时合并外溢,于是血气流溢而作汗液者,失其常度矣。魄汗逼迫垂竭,血中之精液随之,故其身发黄。今试以针刺手,必有一点血出,血过即出黄水,是即血中之液,发黄色之验。伤寒之发黄,大抵热伤血分使然,火劫发汗,其较著也。阳逆于上,则鼻中出血;阴竭于下,则小便不行。营卫二气竭于皮毛肌腠间,则枯燥而不见汗色,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厥阳独行于上,而阴亏不能作汗也。腹满微喘者,脾阳顿滞于下,肺气不宣于上也。口干咽烂者,胃中燥热也。不大便而谵语者,燥屎积于肠胃,而毒热上蒙清窍也。哕本多寒,此独为热,阳热内炽,清气从肺窍入者,格而不能受也。手足秉气于胃,胃热故燥扰。神魂被毒热上熏,摇摇欲出泥丸,故神憺荡而不收,捻衣摸床,一似有所寻觅者。此证自腹满以下,全系承气汤证。特因津液内耗,不下必死,下之亦死,为其津液内耗,不胜攻伐也。惟小便利者,津液尚有来复之机,终不难一下而即愈,故曰“其人可治”。张隐庵引上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得小便利者自愈为证,犹为未达一间。本论云哕而腹满,知其前后何部不利,利之而愈,可以悟此证之治法矣

柯琴:太阳中风,不以麻黄青龙发汗,而以火攻其汗,则不须言风邪之患,当知火邪之利害矣。血得热则流,气得热则溢,血气不由常度,而变犹生也。风为阳邪,火为阳毒,所谓两阳也。两阳相灼,故即见两阳合明之病,身体枯燥,身无汗也,故身发黄。头汗至颈,故但身黄,而头至颈不黄也。首为元阳之会,不枯燥,是阳未虚竭,有汗出,是阴未虚竭,此两阳尚熏于形身,而未内灼于藏府也,此血气流溢之轻者。若其人阳素盛者,因熏灼而伤血,其鼻必衄,其人阴素虚者,因熏灼而伤津,小便必难,若其人阴阳之气俱虚竭者,胸满而喘,口干咽烂而死者有矣,或胃实而谵语,或手足躁扰,而至于捻衣摸床者有矣,皆气血流溢,失其常度故也。小便利,是反应小便难句,凡伤寒之病,以阳为主,故最畏亡阳,而火逆之病,则以阴为主,故最怕阴竭,小便利者为可治,是阴不虚,津液未亡,太阳膀胱之气化犹在也。阳盛阴虚,是火逆一症之纲领,阳盛则伤血,阴虚则亡津,又是伤寒一书之大纲领。

恽铁樵:“两阳相熏灼,阳盛则欲衄”,两“阳”字文义自明。“阴阳俱虚竭”句,“阳”字指生气说,小便利者,不但阴未涸,阳亦未竭。经谓“膀胱藏津液,气化则出”,此“化”字,即“生长化收藏”之“化”字,其根在生气,惟其能生能长,然后能化。而人身之所以能生能长,赖有阳气,此即吾所谓生气。

“阴阳俱虚竭”句,句首省去一“若”字,故下句有“则”字,“若”字与“则”字相应。第二句有“则”字,故前一句“若”字可省。若无“则”字,意义便完全不同。此固稍知文理者,皆能知之,而各注家都不理会,使全节意义不明,反谓纯阳无阴,疑原文错误,抑何不思之甚!“小便利者”句,亦省去一“若”字。盖“者”字与“若”字相应,有“者”字便不须“若”字,此句正与上文相对。其意若曰如其阴阳俱虚竭,则当如何如何,为不治之证。如其小便能行,那就阴阳未虚竭,纵有如何如何败象,不过是脏气纷乱,生气尚存,尚非不治之证。又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至于发黄欲衄。阴争而溲难,矢燥而谵语,如此之病,乃欲以利小便为治,荒谬至可惊人。吾乃知程汪诸家,全未懂得本文真际,其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在程、汪自身可谓幸运儿,而仲景之书,则不幸之甚矣。衄血发黄之理,解见前。

刘渡舟:太阳中风,当用桂枝汤解肌发汗,方为治疗之顺,若误以火劫发汗,则为治疗之逆,必然变证蜂起。风为阳邪,火亦属阳,太阳中风用火劫发汗,必致阳热更盛,而使气血流溢,失其运行之常度。风火合邪,即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此之发黄与前述“风温为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之机理相同。阳热亢盛,伤于阳络,则见鼻衄;阴液不足,故小便难;火迫劫汗,不仅伤阴,而且耗气,阴阳气血俱虚竭,无血以濡润,无气以温煦,不能充肤泽毛,身体则消瘦枯燥。前句之“阳盛”者,是言其邪,此“阴阳俱虚竭”,是言其正。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阳热之邪若从汗解,谓之“热越”。此因阳热盛,阴液虚,热不得越,不能周身作汗,故但头汗出,齐颈而还。邪热不得外越,便入内攻伐,聚于中焦,脾胃气机滞塞,则腹满;影响肺气不利则微喘;炎于上则口干咽烂;下结于肠中,则不大便;久则胃热扰心,故作谵语。若病情再重,甚者至哕。哕,即呃忒或呃逆,与一般胃气不和的嗳气、噫气不同。此为胃津大亏,胃气将败之候。临床常可见到某些温热病晚期出现哕证,多是病至险境,病情垂危的表现。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炽盛,内乱心神,外实四肢,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捻衣摸床,是神志昏愦之后的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即两手不自觉地反复摸弄衣床。病延至此,恶候叠见,可谓热盛阴伤已达极为严重的地步。此时若小便尚利,可知阴津尚未尽竭,化源犹存,仍有一线生机,还有救治的希望。如若小便全无,是化源已绝,则难以救治。

本条对火热之邪伤阴动血的病理变化和证候描述非常全面,而且也很逼真,实为临床经验的总结。说明《伤寒论》不仅重视阳气,而且也重视阴血。后世温病学家由此得到启发,从伤寒误用火法,认识到犹如温病误用麻桂辛温之害,又从火逆之害,认识到温热之邪最易伤阴的致病特点。因此学习本条,不要局限于火劫变证,应当扩大思维,深入理解其义。

胡希恕: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另一种是中风,有汗的。太阳中风这种证候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没有不发热的。

假若“以火劫发汗”,用麻黄汤都不行,况以火劫迫使大汗出。“邪风”,就是风邪了。外邪使人发热,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加以被火,用火迫使发汗,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甚其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是血流散,而气溢出。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叫作气,而气逸失于脉外,就变成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指气说。“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平时有一定的常度的,这种误治则使其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本来有风邪,又益之于火攻。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筋骨肌肉。“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是火熏的样子,前面讲的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熏黄,像火熏的发黄。

“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鼻子要出血。“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小便就艰难了和“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一样。

“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指气血说的,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血少,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前面讲过的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都是一样,丧失津液,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往上攻,尤其津液虚,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剂颈而汗。

“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也就是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厉害,腹就满,压迫横膈膜,人就微喘。

“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逆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

“甚者至哕”,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这种程度危险透顶。

“手足躁扰”这时候人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候,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就是病实正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是危乎殆矣。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

倪海厦:

太阳病本来用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结果不是用桂枝汤来发汗,而是用火来烤使病人出汗,当病人出现四逆证的时候就很危险。

本身的热和外面的火的阳,两个碰在一起,两个阳热在互相烧灼,结果造成津液丧失过多。人体里面的血有百分之七十是水。里面的水不够了,透过皮肤表面上看过去的时候身体是黄的,实际上这是血的原色,并不是肝胆的病的那种黄,其实是津液不足了,这时候,有钱人吃人参来补津液,一般老百姓吃水梨也可以,其实水梨最好。

如果是两阳相亢的时候,阳非常的盛,就会流鼻血。阳气是往上走的,如果病人会流鼻血,血里面的热就被泄掉了,病人的烧就会退下来,这样病就好了。

如果病人阴虚,小便难。因为津液被伤到了,亏损不够了,当然小便就很少了。如果阴阳两个都虚掉了,身体就会枯燥。

但头汗出有两种情况,头部是诸阳之会,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话声音也大,只要一做事,满头大汗,这种不能说是病。头汗出的两种情况:阳盛则头汗出,阴虚也会头汗出。

但头汗出是阳明热,用汤剂可以去阳明热,比如说白虎汤,可以把它去掉,

我们身上有六阴六阳,阴经只到喉咙,头上是六阳之会,极虚的人,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浮阳。什么叫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的时候阴阳是相交的,阳潜于阴中。

喉咙是诸阴之会,太阴,少阴,厥阴都会在喉咙的地方,所以,喉咙,是中医检查阴够不够的所在,头部是查阳够不够的所在。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如果喉咙都烂掉了,阴经已经伤到了。如果头上又流汗,代表阳又虚掉了。

“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如果大便又堵了,堵久了津液不能回头,就会出现谵语。严重就会哕,哕就是打嗝,打嗝刚开始的时候,几分钟打一次,再到后来打嗝不断,连讲话都在打嗝,这种打嗝现象的时候就是胃气绝了,很危险了。

“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是阳明燥热证,只有阳明燥热才会出现手足躁扰,沿着床边摸过去。这时候大便整个干在肠子里面了;如果小便还通利,代表元阳还有,因为小便是气化出来的。代表津液还有。这个病人就还有救,因为这是阳明证。如果小便都没有了,津液都没有了,就真的很危险了。

手足代表的是胃,摸病人手足,手是温的,脚是温的,手背是冷的,脚背是冷的,这代表胃气很足。手脚也分阴阳,手背脚背是阳,手心脚心是阴。阴中要有阳,所以,手脚是温的,阳中要有阴,所以,手背是冷的。这就表示正常。

我们常会问肾脏病的人有不有口渴,病人说不口渴,这就表示病还没有好,如果病人说很口渴,很想喝水,这个病人救回来了。问病人有没有胃口,病人说没有胃口,那就是病重,胃口大开,表示病快好了。原来小便不利,现在小便利了,代表津液回头了。我们可以从这些外面的症状就可以知道身体里面变化的情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11太阳病中风 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 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1条)
[每日学伤寒]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的治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09】【110】【111】
《伤寒论》试解No.1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