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生死哲学

非常惭愧,我研究心理健康十多年来,面临很多的求助者的“临终关怀”,生死话题总是回避不了,感觉自己老是不能把生死问题说透,让临终之人能够放下恐惧。我父亲去世前的日子,我也尝试用老子的生死哲学给父亲讲,“人就是一片树叶,落叶了,下一年也会长出来了。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他为人忠厚,一生胆小,谨小慎微。为了他能够放下生死,我也经常陪伴他,说些老子的生死哲学。

01

面对生死,万物平等

生命咋来的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阴、阳二气相聚为生命诞生,气散为生命的消失。我们经常说的“人活一口气”,也就是从这来的。

老子说“出生入死”。出世就是生,入地就是死。这就是“道”,谁也不能只“生”不“死”,不可违背“道”。我们知道自然界的河流山川也有“生死”的变化,那就是上亿年的地质变化。老子的话非常惊醒:“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都这样,人自然不会例外,不要恐惧害怕。

我们经常说“人如草芥”,说得真好,万物是平等的,生死平等,我们甚至和无声无息的河流山川一样。面对生死不必大惊小怪,不必动感情,更不能想着逃避死亡,想着只生不死,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愚蠢行为。

02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这是生命的两种状态,初生婴儿的新生命的“柔软”,老年人的生命终结之时的“坚强”,这是生命两头,一个是生,一个是死。

生死是相互转化和渗透的,这是老子的生死辩证法。人从出生来到世上,生命体在蓬勃发展,但也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一步,只是生是主要矛盾,死是次要矛盾,但它却潜伏着伺机发挥作用。而当人暮年垂老之时,死占主要矛盾,生占次要矛盾。生死之矛盾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两者的矛盾统一就构成了生命的存在方式。

自然原本就是生死平衡,这就是“道”,不可人为干扰。我们就有很惨同的教训,过去人们干扰生育,B超检测性别。重男轻女,是女的就做掉,打破自然平衡,造成男女比例不平衡。我国目前男的比女的多出几千万人,在农村男青年找对象很难。打破自然的平衡,这就是人们操作“生死”的后果。

03

“静”才能长,“虚”才能养

万物都是静悄悄的生长,小草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孩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小孩子都是特别的能睡,这就是“静”,孩子在长啊。现代科学研究,人在睡眠里才有旺盛的新陈代谢,失去睡眠,人会衰老。获生物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说了,“不睡觉会死人的”。

老子认为人要回归宁静,清心寡欲,这是长寿的法门。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代人物质极大丰富,追求外在物欲,人们都好色,六根不能清净,得意忘形,这是大忌。这和《心经》的“色空”、“诸法空相”是一样的。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如果我们清心寡欲,就能远离杂欲,保持健康的心灵。我们也经常说“闭目养神”,就是要清净,要空,要虚。

老子的境界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我经常给爱讲老子的心理治疗故事:南荣拜见老子求养生之道。老子曰:“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什么是静神心清,就是要清洗内心的污垢。心中的污垢,一个是物欲,一个是欲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这样的话,你就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你的内心,这就是养生之道啊。”南荣听后,如释重负,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

04

长生久视,心理健康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段话的意思:能获得长寿的约有十分之三;属于夭折之类的约有十分之三。有些人,本来可以再活着,但因保养过度,反伤了生命,这类归于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自奉太厚了。所以这种过度养生,不是养生之道,反而害了自己,这真是咎由自取。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长生久视,是指肉体上的长生和精神上的不死。所谓肉体上的长生,就是能够尽天年,而不是永远不死。所谓精神上的不死,就是通过个体自身的精神修养,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将自身有限的生命,纳入无限的宇宙转化之中,从而达到生命的长在和永恒。所以,生命个体自觉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淡泊肉体生命的相对有限性,从而使生命回归到一种清净透明境界。

所以,面对一切,生命可贵,养生重要,但是精神更重要,要身心和谐健康。现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05

超越生死,死而不亡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有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是《道德经》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讲了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人生成功的钥匙,太深刻了。死而不亡,这是老子对世俗人生的终极思考。“死”与“亡”的意思不同,“死”是生命运动的终止,形体消失生命体征;“亡”指消亡,归于无。肉体消失,但是精神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死而不亡”。这就是死的最高境界,这是大智慧。人的身亡,但“道”还在,而且“道”是永恒的。如果人的精神达到与自然之“道”溶合为一体的境界,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

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的肉体也是我们的负担,若能超越,何患之有。所以,我们不要恐惧死亡,要得“道”,贵精神。

06

庄子乐死,逍遥人生

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想长生不老。而老子嫣然一笑,是多么的恬淡人生啊。老子还能从心灵上彻底地超越它,追求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越与解脱。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从对死亡意义的领悟中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走向逍遥的人生。庄子陪葬的故事很是经典:庄子临死,学生们想用很多东西给老师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为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这就是庄子的洒脱。

老子死后,邻居非常悲痛,老子的好秦佚却没有悲痛之情。其实他才是坦然生死的得“道”之人,后来大家都推举他为老子葬礼的祭祀管家。大家可想而知,老子的葬礼可能是世间最没有哭声的葬礼。无独有偶,庄子的老婆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毫无悲痛之情,他是在歌唱。这些都是古代的“生死”哲学家的故事,非常震撼,谁能如此坦然面对生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庄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
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道家死亡观的哲学维度
从青年、中年到老年,贯穿一生的生命教育是什么?
道教的生死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