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已经累得不要不要的了!”——“那就充会儿电吧!”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

“我希望他能够静下心来看书。”

“我想要他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有担当一些。”

“谦虚,好学。”

“他以后要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他最好能养成一个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的心情、得失。”

“专注力。”

“最近准备让他学习思维导图。”

“想让他学音乐,不要求能弹多好,但要成为一个有态度的人。”

“带着她一起读古诗文,感受中国古典音韵之美。”

“每周去三次体校,进行体能训练。”

……

说到培养孩子,每个家长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充满活力呢?

然而……


滑板


兴趣的枷锁

“我那孩子,每天练半小时琴就要死要活,练不下去了……”

“是啊,现在的小孩,根本静不下心来。”

“小孩子就应该多活动一下,这是小孩的天性嘛。”

“话不能这么说,你看有些成就的人,谁不是从小就开始下苦功夫。”

……

有的小孩,能够对学习一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坚持学下去,这简直再省心不过了。但那总是别人家的孩子。

当孩子累死累活不肯学习时,作为一个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一方面,请老师费了好大劲,花了不少钱;一方面,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一方面,又担心磨灭了他的兴趣……

其实,孩子也不好受:一方面,能感觉到父母的期望和爱;一方面,又感觉自己确实累了;然后,需要在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期望间做出抉择……

事实上,这样的矛盾是必然发生的。

根据有效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发生在延展区”,延展区就是加把劲儿能够有所进步的区域。因此,要取得进步,不付出精力和专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感觉到倦怠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旦不能处理好压力,曾经的兴趣就可能成为枷锁,比如:有的孩子刚考完8级,就放弃了钢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根本原因在于外界的期望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带给了孩子巨大的情绪压力和绩效压力。

那么,如何处理这样的压力呢?

处理压力的第一步,是识别(identify)。

对症下药

阅读表情

“老师,我不想写了,累。”

这孩子刚坐下十分钟,过程中又是发呆又是玩笔,刚做了三道物理题,就受不了了。

“咋回事儿呢?”

我看着他,阅读他的表情。

感受到我的目光,孩子稍微侧了一下脸,说:“物理题太难了。”

“唔……”我眉头翘了起来,“所以你是真的很累。”

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些他的状态,难以描述,但是是能感觉到一些的;怎么说呢,他其实不是累,就是没有进入状态。

“嗯,是的。”

孩子的声音多了一些温度,也许是察觉到了我的关注。

“所以,你准备怎么办呢?”

“休息五分钟,然后接着学。老师您给我计个时。”

“好的。”

五分钟后,孩子的状态明显提高,因为在这五分钟当中,孩子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了一次“有目标的休息”。这五分钟,与其说是休息,不如说是预热,或者说心理调适。

……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感觉到累,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没有谁是永动机,人的能量来源于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每当孩子喊累的时候,我都会阅读他的表情,识别他的情绪。一旦我认真观察,总会有一些意会的感触,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虽然我很难说清楚孩子的情绪到底是怎样的。

而当孩子我发现我是真正在关注他本人,而非作业时,他似乎就已经得到了能量。

所以你是真的很累”,这是对孩子感受的认可,很简单,也很有效。




榜样与能量

        每个孩子的阈值不同。

        有的孩子还有6分力气就喊累,有的孩子还有4分力气才喊累,有的孩子还有1分力气都要拼命使出来。

        对于孩子,最委屈的事情是:“我明明只有2分力气了,大人还要我使出3分力气来。”

        其实,即使我们清楚孩子还有6分力气,当他喊累了之后,一句“你唬谁呢?不写作业,成,那也不许玩!”就可能让孩子变得只有4分力气。这无形间营造了对抗的关系,影响可能是:孩子在短时间内表现服从,内心却并不认可,在练习中难以进入心流的状态。

与其压榨孩子的力气,不如为孩子提供能量。

想办法给孩子建立一个小目标。相信我,这是一件需要用心规划的事情: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个目标来自外部,是大人的期望。要让孩子接受一个小目标,需要让他意识到这个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抽象的,但要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最好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核心在于让孩子能够理解。

比如,“我希望你能再坚持一下,因为坚持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再坚持10分钟,可以吗?”这样一句话,对于有的孩子可能管用,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态度,意会到“父母在和我平等沟通”、“坚持真的很重要”、“我需要这样的品质”;同时,10分钟给期望定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能够达成这个期望的,而且通过达成这个目标,自己能够培养“坚持”这种大人很重视的品质。

另一种方式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就比如下面这样,假如是一个喜欢篮球的孩子。

“我感觉到你真的很累了。咱聊聊天吧,你最喜欢的球星是谁呢?”

“科比。”

“噢,为什么呢?”

“他打球姿势特别标准,投篮很准。”这时,孩子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在无意识的领域里,为孩子提供能量。

“嗯,我也很喜欢看他打球。那么,你想变成像他一样的人吗?”

“那太难了……”

也许孩子嘴巴并不承认,但你能从他的表情里阅读出一些意动

……

事实上,不管孩子的回答如何,他的心里,都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在这样的对话中,这颗种子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能量。

除了聊偶像,帮助孩子建立“榜样”之外,以身作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发生在身边的经历,往往能够留下更加深刻的痕迹。充电,不是简单地提供体能层面的休息,而是包含了理解、情感和态度的对话与示范。

要是孩子能够有自己的兴趣,面对困难能够坚持不放弃,每天都想办法让自己有进步,那就真是太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家长会|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为什么有些孩子的眼中失去了光彩?
痛苦
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合理期望,把握孩子发展的方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