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情绪障碍疗愈漫谈之父母修炼

一贯优秀的孩子遭受情绪障碍的摧残,父母的心疼和焦急可以理解。孩子居家调养时,父母对孩子的殷殷关怀和细心洞察,都是无私而伟大的爱。

只是,过于敏感的家庭氛围并不利于孩子的康复,父母通过修炼积累陪伴技巧,有助于孩子少受干扰,尽快走出阴霾。

我的经历——从仇亲,到亲近,再到信赖

20155月底,当我们无奈放弃孩子参加当年高考的机会时,备受打击的孩子在家无所事事。随后,孩子将深深的失望发泄到我们身上,我们两年内备受孩子仇亲情绪的折磨。

在我们下班回家把饭菜做好、小心翼翼低叫他吃饭时,孩子几次把桌上的饭菜倒进厕所,然后冷冰冰地来一句,出去吃。

有一段时间,他对日漫的兴趣高涨,邀请(要求)我们和他一起看日本动漫,偶尔我流露出心不在焉,或者是被发现刻意迎合他,经常换来他的愤怒。

孩子流露出购物、外出就餐、养宠物等的爱好时,我们第一时间流露出的抵触和劝阻,都会引起他的不满或者针对。

将近两年,我们和孩子一直找不到相处的模式。不理他,他有意见;关注过多,他又不舒服。一家人在奇怪的氛围里转圈,孩子对我们缺乏信任和好的态度。

幸好,在他生病之前,我们给他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他和心理咨询师已经建立了链接和信任。于是,在那种气氛怪异的两年时间里,他只和心理咨询师透露他的心声,而我们得以通过心理咨询师了解他的动态和情绪变化。

而且,那时妻子已经偷偷潜伏进了孩子常去的QQ群,能够通过孩子在群里的活跃程度和表现,判断出他的情绪状态以及发展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琢磨出了孩子仇亲的原因。

对于身心遭受创伤的孩子,家庭是最后的避难所,他渴望在这个避难所里享受宁静的氛围,让绷紧的神经变得放松;他也希望看到未来的曙光,滋长战胜病魔的勇气。

仇亲的原因之一:孩子想要的安全感、方向和信心,我们没有给他;他不要的干扰,包括家长对他的约束和控制、家长有意无意流露出的软弱、焦虑和不自然,我们频繁流露了出来。于是,孩子对我们抱着失望、愤怒等复杂心情,极不信任我们,并有意无意地折腾我们。

那时,我和妻子满脸焦虑,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对孩子的一些要求总是出于固有观念而本能抵触或者劝阻,没有足够的气场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也没有第一时间去深入了解他当时的心理状态。而且,那时我们对于孩子的病情原因和未来发展也是毫无头绪,治疗思路总是摇摆不定,自然也给不了孩子方向和信心。

偏偏,那时我和妻子都身心疲惫,精神状态很差,这种状态自然也会干扰、刺激到孩子,引起他的情绪波动。

仇亲的原因之二:孩子早期单独使用抗抑郁药已经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躁狂,情绪极不稳定,需要发泄。当他的心理能量还没有强大到对抗外界的时候,我和妻子便成为了孩子的出气筒。

有了这些认识以后,我便意识到,孩子是病了,而不是变坏了,他对外界刺激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已经很差,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对他千疮百孔身心的再一次伤害。

当时的我还对于未来的治疗方向不是特别清晰,但至少能够给孩子一个宁静的家,让他少受刺激。

有了这点认识,我便不再急于纠正他那些与平时大相径庭的表现,适当放宽对他的要求,也不再试图急于用所谓理性的话语去纠正他的认知、重建他的信心。

我逐渐意识到,时机不到,说再多也是枉然。要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语言不一定是最好和唯一的方式。我和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表情、情绪,会无声地传达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一定会被敏感的孩子接收到。

就这样,我们逐渐找到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急切的愿望少了,啰嗦的话语少了,通过语言去了解孩子状态、疏导孩子心理的念头也少了很多。

渐渐地,孩子对我们的态度从仇亲走到了亲近。孩子放松了对我的抵触和戒心,家庭氛围开始变得自然一些。

随后,我和妻子因为积累了很多关于这种病情的知识,看到了由于减少了刺激,以及用药结构的变化,孩子病情有了企稳好转的迹象,判断孩子的非理性消费以及异常行为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对孩子的病情疗愈有了一定的信心,内心的焦虑有了很大的缓解,并自然而然地反应在言行举止上。

家庭氛围自然起来后,我们和孩子的交流也就多了,偶尔聊起病情的原因和疗愈的可能,谈起他未来人生除了高考以外的很多可能。

后来,孩子对我们从亲近走到了信赖。他有时候会没有任何征兆地走近我,和我拥抱一下。我想,这也是代表他对我的接纳和认可,以及对过去怪异的家庭关系的和解。

我于是想起了孩子心理咨询师的一句话:如果孩子感觉到了父亲的力量,他就会好起来的。

这种“父亲的力量”,一定是包含了信心、耐心、智慧的定力和气场。这种定力和气场,是孩子内心动荡不安时迫切找寻的避风港。

父母的心态修炼:建立气场

毛主席说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孩子们的疗愈尤其具有借鉴作用。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由于社会、家庭、教育、个人经验的相互影响,孩子们病情才发展到情绪障碍,其中,既有神经递质失衡造成的脑力暂时受损、情绪调节功能失调,也有频繁受到不良刺激导致的抗压、抗刺激能力恶化。这注定了孩子们的疗愈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使向好,也会经历一番折腾而螺旋式前进。

但总体来说,由于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和其它科学的发展,只要遏制住孩子们病情的继续恶化,孩子们的疗愈一定会是前途光明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家长就可以发自内心地减少焦虑,放下忐忑不安的心,过好我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我们依然要关心、关爱我们的孩子。只是,我们可以以更大的耐心和信心,接受孩子在家的调养,允许时间去治愈孩子身心遭受的创伤。

如是,家长就给家庭建立起乐观、豁达、自信、冷静的强大气场。这种气场,不但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我们家长的心态、表情,更会给孩子传达一种信心:

未来并不可怕,一切都有希望!

这种氛围,才是有利于孩子休养生息的宁静港湾。

父母的心态修炼:少关注目标,多享受生活

以我们的社会共识,建立较高的人生目标,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能够使我们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让生命迸发更多夺目的光彩。

但被目标绑架的人生是悲哀的。

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

一定要有着理想的职业,过着理想的人生!

很多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病得一塌糊涂,还记得明天的早课,后天的考试。

强烈的目标意识难能可贵,但不惜代价追求目标就是鲁莽甚至愚蠢的行为。

网上一句反讽话“垂死病中惊坐起,老夫还能战一场”,就是这种追求目标而不顾条件、野蛮用力的真实写照。

孩子们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大一部分家长的言行,流露出过于强烈的目标导向:

孩子们以后还能不能结婚?

能不能考公务员?

要不要终身服药?

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人生充满太多不确定性。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屡见不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孩子们的疗愈过程中,家长没必要把精力过多消耗在对未来的预测上并产生焦虑。对于孩子未来的走向,家长不要急于寻找方向、设立目标。在时机未到的时候,不妨陪伴孩子们享受每一天日常生活的美好,安心休息、治疗,积蓄力量。

而且,如果只关注目标,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毫无意义:来自尘土而归于尘土,来自灰尘而归于灰尘,最终化为宇宙的一粒尘埃。

生命的价值,其实只是每一天的体验,以及无数个日子留下的记忆和轨迹。

在孩子们病情严重的时候,家长引导孩子少去关注一些远期目标,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康复。

一旦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以改善和恢复,愿意重新出发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家长能做的,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父母的心态修炼:保持耐心,静待花开

孩子的病,本来就是着急而不知适当退让导致的。在于家长交流的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长对于孩子早日康复的着急。

治疗过程,家长要尊重规律,摆正心态,避免“追求立杆见影”的急功近利思想。总想着“早点停药”、“早点上学”、“早点见效”,结果会适得其反。

我们不知道的是那一天孩子会彻底走出来,但我们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让孩子发生积极的变化。

量变引起质变,积极变化越多,哪一天孩子坎坷的成长之路就会突然豁然开朗了,变成“当幸福来敲门”。

父母的陪伴技巧:不求不助

“不求不助”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原则,在陪伴孩子康复的过程中,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即使是我们身心健康的时候,外人过多的关注、过于频繁的交流和问候,都会使人不厌其烦,何况是内心已经不堪重负的患病孩子?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都具有敏感、脆弱、容易受伤的特点。在他们对外来干预没有完全做好思想准备之前,外人(包括亲人、朋友)不恰当的关切和干预,都是给他们时刻波动的内心添加一股不可控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能是助力,但更可能是破坏力。

不恰当的关切和问候,很多时候起的作用是唤起他们曾经遭受的痛苦记忆,并引起他们的又一轮应激情绪反应。

在孩子们疗愈过程中,尤其是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时候,父母除了危机干预,尽可能不去干扰孩子的生活,有助于给孩子创造一个调整身心状态、寻找成长适应节奏的氛围。

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关注、频繁的干预,会给孩子留下浓重的消极心理暗示:父母这么在意我,是不是我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希望?

有了这个认识,我在一些群里感慨地说: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过多的关注,如同诅咒!

家长要不要关心孩子?当然要。但未必需要用频繁干扰孩子、引发孩子不安的方式。

在和孩子过着一如既往的日常生活时,家长不必用语言和行动,通过眼睛和心,就能感受孩子的状态和变化,默默积累知识和能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做好准备的家长随时给孩子提供有力的帮助就可以了。

我认为,“不求不应”的核心,就是对孩子少打扰,多观察,暗中积累有助于孩子疗愈的知识和经验。

父母的陪伴技巧:有求必应

孩子患病期间冒出来的此起彼伏的欲望,是遭受疾病折磨的孩子中黑暗心灵的一点希望火花,在条件允许时,家长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有助于孩子减少下意识的焦虑和恐慌,积累心理能量。

患病孩子的需求中,比较常见的是此起彼伏的物质需求。在学习、上进的道路受阻后,孩子约束自己意愿降低了,购物、消费的需求明显多少了。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退行”。

关于退行。赫兹伯格的双因子理论有过类似阐述。当一个人实现高层次欲望的努力遭受挫折后,会本能地产生大量低层次欲望的补偿心理,这也是缓解压力、降低焦虑的本能需求。

对于患病孩子超出以往底线、但还可以接受的一些需求,我的体会是,家长不如毫不迟疑的立马拍板,你好我好,皆大欢喜。

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家庭有压力的要求,家长不妨用寻找信息、方案对比的接口,自然而然地拖延一下。其中,很多想法只是孩子一时兴起,情绪过后会自然消退,他就不再提及。而对于孩子反复提起的事情,那一般是他们心里的情结,不如以家庭能够接收、代价最低的方式,尽可能去满足。

当然,孩子心中最大的欲望,肯定还是重新走入人生的正轨。

这一点,家长可以在平时有意积累青少年情绪障碍疗愈的知识和线索,一旦孩子流露出希望试着重新出发的念头,就可以坦然给孩子清晰、明确的指导和建议。这样,有助于孩子有了父母有力的支持,增加战胜病魔的勇气。

我认为,“有求必应”的核心,就是在物资上适当“纵容”孩子以培养获得感,在精神上能支持孩子以建立信任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到孩子双相或抑郁的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后,家长该怎么办?
17岁双相情感障碍少年康复,出院前表露心声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家长如何识别青少年隐藏的焦虑障碍?
这种全球3.5亿人患的病,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
孩子患上抑郁症,家长该如何预防和改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