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杠精”王安石的一首冷门诗,立意深刻,成了语文高考试题

说到诗词界的“杠精”就不得不提王安石了。

众所周知,他是一代改革家,在政治上和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杠”过。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诗词上也是一代“杠精”。

南北朝诗人王籍在他的诗歌《入若耶溪》中曾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将山林的幽静写到了极致,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但是王安石在晚年的时候,偏偏写了一首《钟山即事》,诗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不是公然唱反调吗?

晚唐诗人杜牧有诗云“江东子弟今虽在,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这首诗名为《题乌江亭》,而王安石后来就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明晃晃的打脸啊!

还有王昭君,历朝历代咏明妃的诗词不在少数,表达的无非都是写昭君出塞后,“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苦荒凉,但是王安石却偏偏在他的《明妃曲》中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王安石看来,陈阿娇被汉武帝厌弃,幽居长门,昭君和亲塞北,孤苦无依,同样是失意人生,又何必分什么天南地北吗?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明妃曲》翻得有新意,又令人有所体会,后世认为他的《明妃曲》才是“咏昭君”之最,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首诗是王安石很冷门的一首七律,名为《读史》,是今年语文高考全国卷2卷的诗歌阅读题。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除了四书、五经,还有一些史书也是他们要涉猎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怀古咏史诗。

而古代的很多史书,其实说白了就是为帝王将相立言。

很多历史的真相,在正史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而王安石能引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的确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勇气和非同一般的见解。

公元1085年,支持王安石改革的宋神宗去世了,垂帘听政的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她开始重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新法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王安石也因此陷入了痛苦。

这首《咏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针对当时的俗儒歪曲历史事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是对旧党一味打压、全面否定新法的无声抗议。

诗歌首联是说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功成名就,可是他却要将自己身后之名交托给他人。

那些编写史书的人是否能秉笔直书,客观如实地记录他的一生呢?没有人知道。

诗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很现实却又很无奈的现象,接着的颔联承接这两句继续说明所谓“史书”的不确定性。

有些事在当时就说不清楚,真假难辨,何况又经历了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时光,也许真相早已面目全非。

就像唐朝诗人宋之问和刘希夷的那桩“公案”,后世都说是宋之问为了一首诗,而杀害了亲外甥刘希夷,但是这两人是否为舅甥还得打个问号呢。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王安石的看法不无道理。

颈联和尾联则更进一步批判有些史书歪曲历史的现象。

这里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颈联两句“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在他看来低俗的东西,再怎么美化也改变不了其糟粕的本质;而再高明的画家,也无法完全描绘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

他在《明妃曲》中也曾言“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也是一样的道理。

丹青无法描绘出一个人的精神,难道文字就能完全写出一个人的品格吗?

王安石不仅是在为历代先贤抱不平,更是在为自己担忧,他知道守旧派一定会各种歪曲、诋毁他。

他希望后世之人可以用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评价自己,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全诗立意深刻,阐述了一个人生大道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书中的是非曲直,切记盲从。

这个道理即使放在今天,仍然适用,这首冷门诗能够成为高考试题,足见出题老师之用心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诗歌鉴赏——赏析王安石《读史》
宋诗鉴赏-读史(王安石)
《王安石·读史》中外哲理诗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
王安石的这首哲理诗,选入高考语文试卷,人人都值得一读
2首冷门的古诗词,成为2022年高考试题,哪一首是你熟悉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