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时节,宋朝人吃什么

2021-04-06 09:22

华人号:中国文化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节,是汉族相沿已久的节日。

因为《清明上河图》,说起清明,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宋朝。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那个朝代,令人憧憬和向往。

清明时节,宋朝人吃什么?《东京梦华录》上这样记载:“(清明)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饧,在古代多指的是麦芽糖。麦芽糖是以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在中国,麦芽糖的生产,最早可能始于殷商时期,初名饴。“周原朊朊,堇荃如饴”,说的是肥沃的岐周平原,生长的堇和荼,像饴一样甜。西汉扬雄说:“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蔡、宋、卫之通语也。”是说在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麦芽糖称饧。

《本草纲目》上说,“按刘熙《释名》云,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因此,稠饧,就是硬度大的麦芽糖。饧的用处很大,除制作灶糖、饧饼等食品之外,还有药用价值,入药者称为胶饴。

宋代文人墨客,写食饧的诗词数不胜数,如欧阳修的“为翁寒食少留饧”、苏轼的“融为寒食饧”、杨万里的“打成寒食杏花饧”、王易简的“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等。“泼火雨初晴。草色青青。傍檐垂柳卖春饧”。每逢寒食、清明前后,大街小巷响彻卖饧的声音。“扫墓家家柳,吹饧处处箫”,卖饧时为何还要吹箫呢?这自有古意。《史记·周勃世家》记载:“(周)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宋祁的“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在后人的笔下,“卖饧天”成为春日艳阳天的代称,如“春日暄,卖饧天,谁家绿杨不禁烟”“正逢说饼客,坐忆卖饧天”,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宋代吕希哲《岁时杂记》上说,“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寒食节,古时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古代的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两个节日,时间距离很近,合二为一后,清明节的小吃,也深深打上了寒食节的烙印。

寒食禁烟火,饧可以提前做好,冷着吃。何况,甜食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最爱,会使人上瘾,饧风靡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寒食节日前,家家户户会储备很多食品。宋代有“寒食十八顿”和“馋妇思寒食”的俗谚,是在笑话那些吃货,因为有饧,把这段原本该冷食的时光,当成了美食的天堂。

宋代人食饧粥,也十分盛行。“山行马瘦春泥滑,野饭天寒饧粥香”“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雨新”“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它的身影,在宋人的诗词歌赋中比比皆是。“粥冷春饧冻”,无论是饧还是粥饧,都是冷着吃,这是寒食节的习俗相沿。“上巳是清明,新烟带粥饧。”这一风俗,一直绵延到明清。

其实,古人食饧粥的风俗,起源甚早。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上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隋朝《玉烛宝典》记载:“在寒食日以火粳米或大麦煮粥,研杏仁为酪,以饧沃之,谓之寒食粥。”

对饧粥的制法,宋人高承《事物纪原》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故谓之寒食干粥,即今之陵糕是也。世俗每至清明以麦或秫以杏酪,煮为姜粥,俟其凝冷,裁作薄叶,沃以饧。若蜜而食之,谓之陵糕。”由此可见,饧粥是一种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熬煮而成的粥,放冷待其凝固后切片调入饧糖食用。用饧粥来祭祀祖先,缘于唐代。据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始以九月朔荐衣于诸陵,又常以寒食荐饧粥”。

“鸡毬饧粥屡开筵,谈笑讴吟间管弦。一月三回寒食饧,春光应不负今年。”宋代之后,随着寒食、清明禁火冷食之风的式微,食饧粥风俗逐渐消失。“忆昨春官共上时,杏花寒食炊饧粥”,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食平安粥
寒食节的养生美食:寒食平安粥
禁烟火、造饧大麦粥、吃麻油馓子:曾经的清明习俗,你还记得哪个?
宋朝清明节:放假七天,全城人去踏青野餐、观看龙舟比赛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被人遗忘的寒食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