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前六国破灭的经验还在耳边回响,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有果必有因,大家好,这里是史出有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国的苏洵就在他的《六国论》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味的退让换来的绝对不是和平,最后得到的一定是覆灭的结局。

两千多年前的战果是这样,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是这样,七十年前的二战前是这样,到了现在依旧还是这样。也许对象会发生改变,但是历史总是这样“碰巧”的重复着这个过程。

绥靖政策

二战前,英国政府一直奉行着“绥靖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退让、妥协来安抚对手,避免战争的做法。

当时英国首相是张伯伦,所以后来包括现在很多人都把绥靖政策的问题一股脑的扔到了张伯伦身上。至于是否有失公允,我们暂且不表,这部分内容我有专门的文章,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管张伯伦当时的目的、想法、动机是什么,但是造成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德国先是扩军备战,其兵力远远超过了《凡尔赛合约》所规定的“陆军规模不得超过10万人”;随后德国更是进军莱茵河非军事区,兵不血刃的把莱茵河东岸收回自己手里;眼睁睁的看着奥地利“自愿”的并入了德国,让德国的实力进一步膨胀;甚至自己出面,以强国威压弱国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地地区;最后更是在西线的工事中眼睁睁的看着波兰被苏联和德国瓜分。

英国的这种不战、畏战、避战的方针,以及同时奉行的绥靖政策虽说有英国政府自己的利益考量在里面。但是,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了我们,一味的退让换来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希望的和平。

英国当时的做法,完全就是如同《六国论》中六国对秦国的做法一样。英国的绥靖政策就像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不断的妥协和退让,表面上获得了和平,但是这份和平并不会长久。

这种不断的退让和妥协,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而历史也告诉了我们,这种“预言”是正确的。除了最后英国没有覆灭以外,其他的走向完全就是“六国”的真实写照。

退让是野心的催化剂

我们翻看历史就会知道,希特勒虽然是一个有野心的战争狂人,但是他也不是傻子。他明白他刚刚接手的德国不管是面对法国还是英国都是没有抵抗之力的。

所以,希特勒他征服世界的野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希特勒最开始给德国人民的承诺只是“拿回原本属于德国的东西”,但是到了后来希特勒的口号就变成了“让全世界都知道德意志民族的优秀”。

这其中固然有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战争狂的原因,但是导致希特勒能不加掩饰的展现他野心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英法绥靖政策的不断妥协和退让。

希特勒刚刚接手德国时,德国依旧处在《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之下,希特勒再有野心也不敢直接违反。因为仅凭借当时德国10万没有重武器的军队,仅仅抵挡法国就根本不可能,更不要说还有一个英国了。

所以希特勒一开始也只能钻条约空子、大打擦边球,不停的在违反合约的边界疯狂试探,以此探查英法的底线在哪里。并且努力保持在不激怒英法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的扩充德国的实力,而希特勒最先做的就是扩大军队规模,把德国军队从10万人扩充到50万人。直到这个时候希特勒都还是小心翼翼,只能慢慢扩军,不敢直接进入备战状态。

但是英法的视而不见就让希特勒的胆子大了起来,既然扩军英法不管,那就再越界一点看看英法的状态。

然后希特勒组建起了重武器部队(包括但不限于坦克部队、大口径火炮)和空军,然而英法依旧无动于衷。英法的不断退让,让希特勒心中的野心不断增大,欲望的火焰悄然升起。

在希特勒自己说过,在进军莱茵的48个小时里是他最煎熬的时刻。1936年,3万全副武装的德军士兵进入了莱茵河非军事区,公然违背了《凡尔赛合约》和《洛迦诺公约》。而对于德国的这种军事行动,英法两国只是进行了口头上的抗议,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措施。

希特勒在下令进军莱茵前就告诉过军队,“如果遭遇法国人的攻击,不要还击,立刻撤退。”英法两国的这一步退让,彻底点燃了希特勒的野心。德军进军莱茵的行动,说简单一点就是一场赌博,用一部影视带台词来说就是“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事实证明我赌对了。”

在这次行动中,英法两国哪怕是表现得强硬一点,也能有效的遏制希特勒的野心。虽然不至于说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绝对会让希特勒不敢如此疯狂。

历史的车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人能阻止它的前进。但是我们却能从过往的历史当中总结和借鉴一些经验。

苏洵写《六国论》的时候正是我国的宋朝时期,而宋朝的情况我想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是知道的。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虽然非常强盛,但是在对外事务上的表现堪称中国历代最弱。宋朝有钱,所以一出现冲突想的首先就是用钱解决问题,而不是展现一个国家应该有的气节。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时期还好,赵匡胤军人出身,对外事物上还显得强硬,没有出现“以地事秦”的情况。但是到了他之后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总想着靠着“以地事秦”的方法或一时之安稳。

赵匡胤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就是想以战国中六国的经历来告诫宋朝皇帝,“以地事秦”不可取,最后只能“引火烧身”。

这一幕放到二战前的英国身上也是何其相似。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过一战之后国力大降,但是依旧是世界上顶尖的强国,面对刚刚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中走出来的德国完全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是为了求一夕安稳,不断的退让妥协,一直保持着绥靖政策。这副姿态完全就是“六国”的缩影。而波兰在战争中,完全扮演起了六国中“燕赵”的角色,“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全程战斗。欧陆第一陆军的法国在德国面前抵抗了42天,而装备落后、人员稀缺而且还是在被突袭和两面夹击下的波兰都抵抗了38天,这其中的耐人寻味,还需要各位读者自己品读。

结语

退让和妥协,只能是对于讲道理、明是非的对象才能使用的。不然退让就只会有一次和无数次,你能退让一次,那么你就能退到底线。这和“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道理一模一样。

希望现在的人们在生活中都能明白这个道理,退让和妥协的对象只能是能退、能让的。不然到最后,得到的可能就只有一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了。

有果必有因,这里是史出有因,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前期,英法为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仅仅是考虑祸水东移么?
德国毁约扩张、步步紧逼,西欧各国为何还要'纵容',助长其气焰?
为了躲避战争却养大了恶魔,祸害了全世界的绥靖政策
希特勒的成长经历(三)
所谓的绥靖政策,本质并不是牺牲小国换取和平,而是英法的斗争
英法的什么政策使法西斯更加猖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