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定要和孩子这样做!浓浓的年味会陪他一辈子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

放鞭炮、穿新衣、贴春联、挂灯笼、办年货、祭灶王、拜祖先、吃团圆饭、守岁、逛庙会、舞龙舞狮、发压岁钱……春节一直都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然而,时代的急速变迁,使得春节的诸多老习俗已不再延续,年味也淡了许多。爸爸妈妈们不妨趁着节日和孩子讲讲自己儿时过年的那些趣事,再和孩子一起经历些跟春节习俗有关的事情。或许孩子将来也可以把这些讲给他们的孩子听。文化,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隆重的节日,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感慨着年味变淡时,我们儿时记忆中浓浓的年味都一直在脑海中飘散不去。为了让孩子长大后的记忆里也有浓浓的年味,大家春节就和孩子这样做,增加生活的仪式感,把这些风俗习惯传承下去。


一、教孩子唱唱这几首过年歌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二、给孩子讲讲年的传说


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这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为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时,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三、和孩子一起做做这几件事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许有些过年的风俗不再适用,但是一定要在春节期间和孩子做做这些事,增加生活的仪式感,显出对春节的尊重,让浓浓年味扑鼻而来,萦绕脑海。


1.腊月二十三,和孩子一起吃灶糖,讲讲祭灶的来由和传统的风俗


也许不能像以前那样送灶神,但是和孩子一起去买灶糖,吃上一两根,讲讲灶神的故事也别有一番趣味。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他,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2.和孩子一起来次卫生大扫除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一年了,刚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来次卫生大扫除。和孩子一起打扫房子、拆洗被子、整理东西。可以给家里部分小家具变更一下位置,增加或者更换一些小饰品,收拾一下孩子的衣服、玩具、书本等,进行分类、送人、收纳等等。


东西清爽了,家里干净了,心情自然会轻松很多。若干年后,孩子肯定会怀念那些年底和父母一起整理的日子。




3.和孩子一起去采办年货


“二十八,把面发”。传统中二十八就要打糕蒸馍了。现在不用打糕蒸馍,父母们可以带上孩子一起采办年货。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考虑孩子在采购年货方面参与度的不同。从购物计划的拟定,到商品的挑选,到排队结账、回家后的分类整理等等都让孩子参与,从而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锻炼统筹、理财、条理性等各种能力,明白春节不仅仅意味着吃喝玩乐,还有父母付出的艰辛劳动。


4.和孩子一起贴春联


有些地方风俗是“二十八,贴花花”。有些地方风俗是“三十,贴对子”。不管是哪一天,一定要和孩子贴贴年画、春联、窗花等。给孩子讲讲春联的来历、张贴春联的讲究等等。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写写春联、剪剪窗花。红红的春联贴起来,祥和的年味自然来。




5.和孩子一起包饺子或者让孩子参与年夜饭的准备


北方过年吃饺子,南方过年吃年夜饭。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即使孩子帮不上大忙,让TA在旁边帮忙递递东西也是极好的,重要的是参与感。无论多少年后,孩子们吃饺子和年夜饭时都会觉得满满的载着爱和思念的味道。




6.给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绝对是年味回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体现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可以在孩子拜完年后当面给,也可以在孩子睡着后悄悄放在枕头边。哈,拿到压岁钱那份满足感,足以乐上一阵子。




7.和孩子一起放鞭炮或者烟花


春节热闹的气氛总少不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但是放鞭炮毕竟有安全隐患,所以要和孩子一起放鞭炮或者烟花,既感受到过年的氛围,又保护到孩子的安全。


8.带孩子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借此机会可以带孩子跟亲戚朋友熟络一下感情,还可以让孩子懂得一些社交礼仪,锻炼一下交际能力。




四、让孩子懂得这些讲究


春节期间,有很多讲究。这些讲究和迷信无关,只是图个好彩头,所以,这些讲究要给孩子传承下去,增加年味。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一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十二至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做到这些,一个祥和而又年味浓浓的春节就来了,并且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将至,能提升“年味”的4件家务活,快让孩子行动起来吧
【诗生活】每周同题112期 ‖ 年味
原汁原味的春节
如何原滋原味过春节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习俗里那些浓浓的年味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