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道 识道 悟道 ----51

           一则明二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之孙,在位五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受惠于黄子澄方孝孺,自幼熟读儒家经书,致力于儒家仁政思想,建立内阁机制,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象征着宪政思想的价值体系诞生,从而引发世界向中国学习浪潮,及至现在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以内阁机制为国家管理工具。建文帝实行的变革,世称建文新政。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然而,中国历史已为理学儒教所独揽,只为自己私利,无国家之大义,只宣扬朱棣穷兵黩武的私欲膨胀,不察史学之嫡传何物,更不谈国家大义,于此,建文陨没,史学陨没,中国历史陨没,文化陨没

          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的年号迟至1595年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流产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这一些都足以证明朱棣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却是要保持他自己的权力,为个人私欲而膨胀。直到清朝乾隆帝封朱允炆时,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由燕王朱棣引发的靖康之难的内战,对于明王朝所产生的结果已经超出了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不足以阻挡历史的进程,洪武帝半自治的藩王制度已经对明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当永乐帝一死,洪熙和宣德进行儒家仁政推动内阁机制进一步完成,自此内阁机制正常运作,国家和社会稳定,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明中期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虽然如此,建文的内阁机制,经永乐删存使用,是不完全内阁,人性私欲放于国家管理之下,实际上,是对内阁机制的错误理解造成的,这也是后世内阁机制的弊端所在。内阁机制,只有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运行,才是有效和良性的,而永乐之逆行,毁内阁制大业于私欲之下,正如法治者人也,而治于人,这是法治,严法之根本;而明洪武帝设立藩王机制,排异姓而独留藩王,是明王朝产生内乱之祸端,建文之明察,而策略有异,造成靖康之难,非人力之所为,实则人之私欲之所为。

     《明史》----“建文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以王道论建文,则为圣主,非庸才,而永乐帝,非圣主之才,实则为穷兵黩武之暴君之列,非世传之有道。历史之明鉴,社会之发展,人之私欲,困于后世宣扬武力而为君之歪理之下,不以王道论之,则失国家之礼,为人之私欲作祟,理学儒教下,何言他论,一言弊之,为患远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的明朝到底有多强?
“削藩”的悲与喜
被“三杨”光环掩盖的五朝元老——夏维喆
明清史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三大原因促成这一壮举
全宝堂:从铜权中看历史
深度解析:靖难之役是谋逆叛举,还是大治序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