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节 玉服饰器


第七节  玉服饰器

作为服饰器具的玉器比较多,按照佩带的位置,依次分为发饰、冠饰、耳饰、颈饰、胸饰、臂饰、手饰、腰饰及杂佩饰。

一、发饰

中国古代的玉发饰主要有玉笄(ji)、梳、发箍、戚璧等。

1、玉笄

古人的头发是披散在脑后的,很不方便,特别是到了夏天,会使人感受到太热,于是就把头发挽起来,盘成一个发髻,但这个髻如果没有一个东西把它绾住,就会散开来,最初,古人可能用一根树枝,一块兽骨,后来把这些树枝、兽骨经过一定的刮磨、雕刻,再来使用,这就是最早的笄。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中仅发现有骨笄,以及石笄、玉笄。

玉笄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常常有较多出土,如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有玉笄4枚,其中方柱锥形的1件,圆锥柱体的3件;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锥形器4件,发掘报告上称:“器身做方柱形,一端磨成钝尖,另一端磨细作圆柱形短柄,其中两件短柄下有穿孔”;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锥形饰有70余件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是玉笄。商代殷墟妇好墓也出土了28件玉笄,分成三式:第一式2件,笄头琢作龙形,目雷纹的眼,短尾上卷,一足,杆是扁长条形;第二式7件,顶上有圆柱形榫,下有圆孔眼,可以插在榫上,顶部雕跪坐侧身人形图案,顶端有穿;第三式19件,平顶,圆形或扁圆形杆。笄以后演变为簪。

2、玉梳

梳的形状,下面是“齿”,齿上是“背”。齿有疏密之分,疏的一般是梳理头发的器具,就叫做“梳”;密的起剔出头发里污垢的作用,叫做“蓖”。究竟是梳是蓖,只要观察齿与齿之间的距离,便可以分辨出来。

制作梳的材料目前所知的主要有牙、骨、木、玉等。山东泰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梳,中间凸起,两旁下随,如瓦状。有十六齿,齿的长度仅及全器的三分之一。背上的纹饰,由平行的三道条孔组成一“8”字形纹,其中还填上两个“T”字。界框也是由条孔组成,顶上有三个圆孔。商代的玉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两件,一件有齿15枚,梳背上雕双鹦鹉,头相向,作站立状;另一件为8齿,两面雕兽面纹,顶上有一长方形突出,宽而低。商代的玉梳,在背的上缘,弧度不大,近乎平直,在每件背上正中都有一个突起之物。战国的玉梳,背的上缘是弧形,也没有这个突起。

二、玉头饰

1、冠饰

由于古代的冠服很少能够遗存至今的,因此有关冠饰的式样只能在其他人物形象上得到借鉴。玉的冠饰则更加罕见。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出土的一件璜形玉饰,“内周呈圆形,向上弯曲,正合于发边的弧度。此玉冠饰不能单独地戴在头上,必须联在帽上,其上的透孔,即作联缀之用”。

2、额箍

玉额箍是装饰在额上的成组头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成串的大理石质地、石质地的头饰出土,应该属于额箍。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号为376的玉人,头上戴着一个圈形的箍,也像是额箍。

三、玉耳饰

玉耳饰主要是玦、瑱两种。

1、玉玦

对玉玦是耳饰的认识主要是依据考古出土所在的位置,玉玦常常被发现于尸骨的耳旁。玉玦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片状体,另一种是柱状体。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就被发现。

2、玉瑱

玉瑱不仅仅是耳饰,还是丧葬器物中的“塞耳”之物。瑱是耳饰,垂于冠旁,正当耳孔之际,或是直接垂在耳上。

四、玉颈饰

颈饰的普遍形式是把一件件比较小的东西,例如珠形器、管形器等,穿成一串,成为一圈,可以挂在颈上,就是俗称项链的东西。它的长度有的刚好绕颈一圈,有的长可及胸,更有的可以绕颈两三圈。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均出土有用骨珠、绿松石片、大理石珠串成的颈饰,良渚文化墓葬中更常见有玉颈饰。

河南郑州铭功路西侧的商代墓葬中,出土有约千余枚蚌珠,出土时并列六串,佩带于人骨架上部;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商代晚期墓葬中发现有用琥珀、松石、玉、骨制成的珠18粒,形状有珠状、管状、圆盘状及梅花状,置于死者颈部及胸部。此后,在历代墓葬和遗址中均有各种形状和质地的颈饰发现。至今仍是重要的人体装饰品。

由项链演变出另外一种新的器物是“念珠”,或叫“数珠”。它不是装饰的物品,最初的用途是诵经人所持,每念一声佛,就把手里拿的念珠推过一珠,把一串珠推完,他就知道自己已经诵佛号108次了,因为念珠上的珠子数都是108颗。珠大小相等,质料相同。在清代,把念珠上面增加了一些配件,定为官服的一项重要饰物,成为“朝珠”。朝珠的珠数仍是108粒,每粒质料相同,另做大珠4颗,质料与其它珠不同,尺寸也要比其它珠大些,叫做“佛头”,把108颗珠分成四份,每两份之间夹入一个佛头,四个佛头中的一个,上面附一个类似小葫芦形的“佛头塔”,质料要与佛头一样,上下有穿。由佛头塔联一根细带出来,这个细带的末端,悬一块宝石,叫做“坠角”或“坠脚”,佛头与坠角之间有一块玉或宝石,外面圈上金属的框,叫做“背云”。

五、玉胸饰

胸饰是把佩饰物挂在胸前。它与颈饰的不同在于上面饰件的穿法,如果在一条绳索上面所穿的珠、玉布满在这条绳索上,也就是说,把它戴在颈上,颈部也有珠玉的存在,那就是颈饰;如果在颈间只有穿系用的绳子,玉石完全垂到胸间,那就是胸饰了。山东诸城呈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有2件“石胸环”便是胸饰。

六、玉臂饰

玉臂饰是臂上的饰物,是指套在臂上或腕间的饰物,主要有镯与臂甲两种。

1、玉镯

玉镯的造型源于石器时代古人创作的“环状石斧”。根据推测,在原始时期的狩猎活动中,石块是常用的投掷武器,但石块不是随处都有,当看到野兽时再去捡石块时,就来不及了,更何况临时找到的石块并不合用,于是古人根据经验预先找好石块,磨成扁圆形,中间凿一个圆孔,把它套在手臂上,当遇到野兽时可以随时从手臂上脱下来投掷出去,这就是所谓的“环状石斧”。当弓箭发明后,这一笨重的武器逐渐被淘汰,但人们已经带惯这些武器,于是就演变成了佩饰的镯。

玉镯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址中发现,造型多样,宽窄不一,既有素面的,也有刻饰兽面纹样的。进入阶级社会后,玉镯仍然是常见的臂饰。

2、臂甲

关于臂甲的造型和用途说法不一,一般被认为是腕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玉臂甲。

七、玉手饰

手饰指的是手上的佩饰器物,有指环和韘两种。

1、指环

指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在玉石器上打孔难度较大,因此,当时常见的指环是动物的骨管制成的。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墓葬(M44)中,就发现了一个骨管,是套在尸骨的手指上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M38)出土有一个骨雕筒,可能也是指环。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M25)还出土了淡绿色玉指环。进入阶级社会后,制作指环的材料除了原有的骨、石、玉外,还有玛瑙、金、银、铜等质地的。

2、韘

古代射箭的人带在右手的拇指上。佩戴一个“韘”,用来钩弦。韘的形状是筒形,一边宽而长,一边窄而短,有点像靴子。后来这个筒状造型演变成一般粗细,不再是靴子形,钩也不见了,就叫做“扳指”。

八、玉腰饰

腰间的佩饰比较多,主要有带钩、觹、刚卯、严卯、翁仲及各种佩饰。

1、玉带钩

玉带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瑶山祭坛遗址中就有发现,造型一端是弯钩形,一端有孔,可以穿绳连结,正面弧凸,背面平整。

带钩的用途有以下四种,即安装在腰带上供悬挂东西用;套结于腰带一端,用钩挂着另外一端,作为束腰之用;作为衣襟的挂钩;作为马鞍上的装饰物等。

2、玉觹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现古人用兽牙作为佩饰,如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就用兽类的犬齿,穿孔后作为佩饰。古人为何要佩带兽牙的原因可能与现代战争中,胜利者要把失败者“缴械”的含义相近。兽类攻击人的武器主要是爪和牙,在打死一只野兽后,把它的武器取下来,便是一种胜利的表现,佩在身上,庆祝胜利,或留做纪念。但当佩带兽牙成为一种风气后,真的兽牙便不够使用了,于是用各种材料仿制的牙就产生了。这种仿制的牙形器就是“觹”。觹的造型与真牙相比自然免不了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一端宽厚、一端尖锐的特征并没有改变。江苏吴县张陵山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玉觹,雕成一位高冠人像,镂空刻、琢细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的玉觹,后段是柄,俯视是一个牛头,侧视是牛张着口衔一锥形器,柄上厚下薄,甯端近下缘处,横穿一小孔。

3、玉刚卯

刚卯是一种方柱形的小玉件,长不过寸许,自顶至底,中间有通心穿孔,没有纹饰,但四面有铭文,是古人佩在身上用以厌胜之物。刚卯的造型源于桃符。古人认为桃树枝具有驱邪的作用。刚卯的每一个面上,琢四言诗两句,共8个字,四面合计是32个字,也有34字的,则第一面就要琢10个字。刚卯上的字体是“殳书”,是秦书八体之一。这种字体在汉以后便已失传。制作刚卯所用材料,《汉书》记载“或用金,或用玉,或用桃”。

严卯与刚卯在形状和用途上没有区别,只是铭文内容不同而已。

4、玉翁仲

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秦始皇看他这样高大,派他带兵守临洮,声威震慑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用铜铸了他的形象,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

后来的人们认为翁仲既然有守护宫门的威力,用他来守护坟墓也必称职,因而就有人雕石翁仲,请他来守护坟墓;又有人认为,翁仲能守护宫门、守护坟墓,是因为他具有辟邪的能力,并不以制作的像的大小为准,只要是他的像,就可以驱除邪魔,因此就有人用玉雕为小小之形,佩在身上,随时能得到他的保护,于是就有了玉翁仲。

翁仲的形象,帽子前低后高,脸上只刻三刀,表示出两只眼睛、一张嘴,而没有鼻子。头下有三角形的胡子,宽衣大袖,两手交于腹前。穿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头到足心,琢一个上下通心穿孔;另一种是自头顶向下凿,到胸腹之间,各自由袖口出来。

5、各种佩饰

其它佩饰主要有系璧、玦形佩、璜形佩、韘形佩、长方形佩、佩蝉、椭圆佩、杂佩等。系璧是小型的玉璧,战国时代较流行,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长方形佩最盛行于明清时期。明代著名琢玉高手陆子冈擅长琢这种长方形佩,用羊脂白玉琢浅浮雕纹饰,山水、人物、亭台、树木题材之外,还配以铭识,清雅绝俗,被称之“子冈牌”。

玉制的蝉有三种用途:供人佩带的叫“佩蝉”;放入死人嘴里的叫“含蝉”;缝在帽子上的叫“冠蝉”或“貂蝉”。这三种蝉在形状上并没有大的区别,但穿孔的部位不同,用途自然就有区别。没有穿孔的是含蝉,放在死人嘴里,用不着穿绳,也就不用打孔;冠蝉的孔打在背面,约在中部胸、腹之间的位置,可以直立;佩蝉的孔在顶端,有时在顶部有一个象鼻穿孔,有的在顶端琢一前后的孔,孔的琢法虽不同,却都是琢在顶端。




因图片太多,有需求的朋友可联系饕餮盛宴古玉爱好者之家群主索取,群主联系方式:微信号:TTSY-001,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古玉这篇就够了:龙山、卑南、大溪、凌家滩文化玉器的鉴定特征
汉朝古玉的特点
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饰玉!(上)
小红书
浅谈中国春秋战国服饰-首饰和佩饰_著名民居_传统文化_中华论坛_中华五千年网
历代首饰和配饰(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