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民以革命——略论新文化运动

1.立宪与新民、革命与保种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革命与立宪之论争如火如荼。革命派主张排满革命,立宪派则主张君主立宪。君主立宪以保皇为前提,则尤与排满革命相悖。[1]但梁启超主张立宪,在于新民。“于近学界上有二说焉,为一般学子所闻,而于一切思想界上有影响焉,则新民氏之新民说,与夫东游者所称道之立宪说是也。”[2]

梁启超之新民说,承继严复之论,基于进化论。严复具述“物竞天择”之理,进而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3]梁启超承继严复之论,作《新民说》以申论之。[4]“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5],“以今日列国并立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之时代……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6]。

新民既为根本,则革命并不可行。“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7]“今日之中国万不能行共和立宪制;而所以下此断案者,曰,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8]

革命既不可行,则与排满革命相悖。新民基于进化论,进化中的古与今,今必胜古,隐含了进步与革新的期望;但新民却以君主立宪为前提,君主立宪则恐妨碍新民。排满革命,反对君主立宪,主张共和,但却面临民权发生之难题。“虽然,有至难解之问题焉。民权非能骤然发生者也,其发生也有由来,而其进也以渐。”[9]

排满革命,鼓吹排满仇满。梁启超引述“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10],新民基于“国民主义”,排满革命则基于种族上的“民族主义”。“夫国民主义从政治上之观念而发生,民族主义从种族上之观念而发生……吾愿我民族实行民族主义,以一民族为一国民。”[11]

与“国民主义”相对,“以一民族为一国民”的“民族主义”,称为“国族主义 [12]。国民主义与国族主义,国民主义强调国民之同,国族主义则强调民族之异。国民主义强调国民之同,主张民族共同体[13];国族主义强调民族之异,注重“保存族粹”[14]。

与新民相对,国族主义注重“保存族粹”,亦即“保种”。新民与保种,新民指向革新与民权,但却以君主立宪为前提;保种指向排满革命,反对君主立宪,主张共和,但却妨碍新民,并阻碍民权之发生

立宪与革命、国民主义与国族主义、新民与保种,分歧所在,不只是政治制度之变革,还在于民权之发生。梁启超以立宪为“第一义”,却也以革命为“第二义”。“吾中国而果能行第一义也,则今日其行之矣!而竟不能,则吾所谓第二义者遂终不可免。”[15]

革命终不可免!排满革命,颠覆君主政体。“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6]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五族共和。“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7]君主之桎梏,既已摆脱,则新民是无羁绊。于民权之发生,保种日见保守,新民则继续革命

立宪与新民、革命与保种,于推翻帝制,立宪为保守、革命为进步;于民权之发生,新民为进步、保种为保守。民国鼎革,承继新民,继续革命,促进民权;新民以革命,明道以救世

2.新民以革命

晚清以降,内忧外患,士人思以救治,明道以救世。“总括之:《格致汇编》也,命之曰制造;《经世文续编》也,命之曰洋务;《盛世危言》也,命之曰时务;《时务报》也,命之曰变法;《清议报》也,命之曰保皇;《新民丛报》也,命之曰立宪(此语似强)。”[18]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立宪与革命之论争如火如荼。立宪与新民、革命与保种,于推翻帝制,立宪为保守、革命为进步;于民权之发生,新民为进步、保种为保守。辛亥革命,革命竟成!新民得以摆脱帝制之桎梏,保种则成为促进民权之障碍。承继新民,继续革命,以促进民权;民国鼎革,新民以革命,蔚为风潮

新民以革命,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造就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承继新民之“道德革命”[19]。“道德革命”之新文化,承接子学复兴与西学东渐,打倒“孔家店”[20],反对“孔教”[21],主张子学与西学。

新文化运动,自思想而政治[22],新民以革命,推动“国民运动”,实行自下而上之革命。党派运动,自上而下;国民运动,自下而上。“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自一九一六年始。”[2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4]陈独秀与李大钊欢呼“庶民的胜利”[25],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张,通过阶级斗争达成庶民的胜利,契合新民以革命的革命道路,也就是自下而上的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

新民以革命,发动新文化运动,造就新青年;推动国民运动,实行自下而上之革命。五四运动,是新青年觉醒的标志;五四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唤起民众”,实行阶级斗争,实现自下而上的人民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契合新民以革命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了革命行动的指南。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则源于中国的墨学传统。蔡和森致信毛泽东:“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26]


[1] 康有为主张立宪,“坚守保皇会义”,“一旦归政,天子当阳,焕然维新,以上定立宪之良法,下与民权之自由”。(《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1版,第490页。)按:于“保皇”与“仇满”,康有为与章太炎是两个极端的代表;在康、章之间而较为温和者,则有梁启超与孙中山

[2] 飞生(蒋百里)《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516页。

[3] “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达尔文曰:'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亦如是也。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此舍本言标者之所以为无当也。”(《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6、26-27页。)

[4] “今而知天下之爱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第1册《饮冰室文集之一》,第106-107页。又见《严复集》第1566页。)

[5] 《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118页。

[6] 《新民说·释新民之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122-123页。

[7] 《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118页。

[8] 梁启超《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第240页。

[9] 汪精卫《民族的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第111页。

[10] “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国民者……据有有机之国家以为其体……有国民即有国家,无国家亦无国民。……民族者……当其未联合以创一国之时……只能谓之民族,不能谓之国民。”“民族者……是固建国之阶梯也……或持之过偏,以谓民族为建国独一无二之源泉。……不以民族主义为建国独一无二之法门。诚以国家所最渴需者,为国民资格;而所以得此国民资格者,各应于时势而甚多其途也。”(《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论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饮冰室合集》第2册《饮冰室文集之十三》,第71-74页。)

[11] 汪精卫《民族的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第97、100页。“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蒋百里《民族主义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486页。)

[12] “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自秦汉以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第590页。)

[13] 民族共同体,基于国民之同,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对国外而言,是“大民族主义”;就国内而言,种族上的民族主义,是“小民族主义”。“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论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饮冰室合集》第2册《饮冰室文集之十三》,第75-76页。)

[14] 以“国族主义”立国,“当以保存族粹为第一义,凡祖宗传来一切制度,苟非有妨害于国家之发育者,不可妄事破坏”。(《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论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饮冰室合集》第2册《饮冰室文集之十三》,第72页。)

[15] 《新民说·论进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154页。

[16]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孙中山选集》,第75页。按:中国传统之所谓“民主”,为“民之主”;西学东渐之所谓“民主”,为“民主之”。民主立宪,亦即共和制度,较之君主立宪,排除了君主,是更为彻底的民主制度

[17]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孙中山选集》,第82页。

[18] 《近四十年世风之变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743页。

[19] 梁启超主张新民,有“道德革命”之论。“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今日正当过渡时代,青黄不接……老师宿儒,或忧之,劬劬焉欲持宋元之余论以遏其流,岂知优胜劣败,固无可逃……道德革命之论,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吾所不惧,吾所不辞。”(《新民说·论公德》。《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127页。)陈独秀在1902年3月“于安庆创设藏书楼,组织'励志学社’,传播新知,牖启民智,宣传爱国,鼓吹革命”;在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即有打倒孔家店与新文化运动之萌芽。(《陈独秀年谱》,唐宝林、林茂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20-21、32页。)

[20]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吴虞文录》,黄山书社,2008年5月第1版,序第4页。)胡适打倒“孔家店”,在于破斥经学观念,夷孔子于诸子之列。蔡元培《中国哲学史大纲序》云:“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陈平原编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页。)

[21] “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宪法与孔教》。《独秀文存》,第79页。)

[22] “洎夫民国创建,而政象杌陧,国运依然,乃进而谋社会文化思想道德之革新,以蕲夫一切之改造;始专意为西方思想之输入。此则民五以来所谓'新文化运动’者是也。……而新文化运动之自身,亦自改进社会文化思想道德方面,仍转而入于政治之途。”(《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7月第1版,第333、339页。)

[23]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独秀文存》,第35-36页。

[24]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1471页。

[25] “民主主义战胜,就是庶民的胜利。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三联书店,1959年7月第1版,第176页。)

[26] 《蔡林彬给毛泽东(一九一八年八月)》。《蔡和森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上册,第16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民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思想解放史录】——辛亥革命
每日考点|必知!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论战
五四运动时期的民主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