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越:被流放的侠客,在宁古塔依然活成一代儒商、大先生

余秋雨在他的散文《宁古塔》里,曾经提到康熙朝诗人丁介的两句诗: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他因此感叹道,这里该包含着多少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

宁古塔,是清朝著名的流放地,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一句话,可是这句话的份量却很少有人知道。

有清以来,发配到宁古塔为奴的人数高达150万之多,这都是些什么人啊!大多是关内名士、文人,和他们的家属。

宁古塔是一个什么地方?大清的发祥之地,龙兴之地。

但是那里却也是一个离京七八千里,一路猛兽纵横,艰难险阻不尽,到了又重冰积雪,非复人间的苦寒之地。

能活着到达的已经不多,能在那活下来的就更加不多。

所以当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大儒方拱乾就曾说了这样一句: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路也不怕了。”

环境已经如此艰难,可他们还要做工、为奴,受尽践踏,这又是另一种非复人间。

原本都是身份高贵,心灵高贵,生活比较优裕的文士、世家子弟、官员,如今真有罪假有罪都得背井离乡到此为奴,就连娇滴滴的妻子儿女也都跟着受罪,这不但是人身的践踏,也是心灵情感的践踏,这种悲剧怎敢细想?

所以余秋雨就对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高贵的生命姿态做了至高的礼赞,只可惜,他对流人杨越,却只是聊聊数笔。

相对于那些著名文人,杨越这个流放的囚犯才最值得礼赞,因为他才是人类生命的绝唱,一种最高贵的生命姿态。

他更是一位侠之大者,远过于金庸笔下的那种爱国爱民,远过于他笔下的那种传奇。

1

杨越,原名杨春华,浙江山阴人,父亲杨蕃早年弃笔从戎,曾在明末做到京口副总兵。

杨越从小受父亲影响,也是文武双全,他还比父亲多了一个侠字。

他少年时慷慨任侠,长大后好交游,重气节,朋友众多,名头响亮,在明末清初,那绝对是一方豪杰。

他被流放到宁古塔,却是因为这样一件事。

顺治时代,明朝灭亡,但反清大旗却一直不倒,那时候的杨越也曾散尽家产,联络四方,与好友魏耕,一直跟郑成功往来不断。

他们那时候除了为郑成功传递情报,宣传呼号,就是秘密结社,或公然聚会。

他们常常饮酒作诗,高谈阔论,有时候面对生客也无所顾忌,甚至会放声大哭,弄得邻里骇然失色。

1659年,郑成功曾经在他们的情报下出兵过长江,直奔南京,这让清廷大为震惊。此战后,清廷以“通海”罪名大肆搜捕,于是魏耕、祁理孙、祁班孙等人相继被捕。

曾告诉郑成功海道极易,南风三日,可直抵京口的魏耕,自然是搜捕重点,其他人都是为保护他一起被捕的。

清廷大刑伺候,非常惨毒,一定要找出另一个主犯杨越的下落,但是始终没人招供,不料杨越却自己跑来自首了。

他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只怕让朋友们因他遭罪。

一场大案终于了结,杨越等人,却就是这样被发配到宁古塔的。此时已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

2

杨越一行是在年初被押往宁古塔的,到第二年春才到。

曾经在宁古塔流放达20多年的吴兆骞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但这还只是其一。

一路上到处是乱石穿空的山路,到处是仰不见天的森林,到处是断冰结连的河流,到处是驰突咆哮的猛兽,冰天雪地的宁古塔旧城还吃穿住用一概没有,一切都得自己重头再来。

一百多人的队伍,男女老幼都有,死去的留在荒野,活着的在挣扎、哭号,这其中,只有杨越依旧生气勃勃。

杨越人称大个头,瘦长身,黑脸盘,长胡须,大眼睛,大嗓门,这是铁面虬髯的那一种。

他目光如电,在这样一个处境下,依然见险关要塞就提笔画下,还时常长啸吟诗,谈笑风生。

一行百人都是在他的带领、鼓励、照顾下,艰难行进的,杨越在哪,到什么地步,都是一条好汉。

等到了宁古塔,杨越也绝无凄然之色,绝不怨天怨地怨人,他立刻带人进入冰天雪地的森林伐木、采石,建起了他们的家园。

初到宁古塔的杨越等人没米下锅,他就拿中原带来的物品跟满人交换,然后这位昔日放旷不羁的公子哥、侠客、诗人,为了长远,就在宁古塔街头摆起了地摊。

杨越首先是要活着,但他绝不只为自己活着,他下面的事才最为可观。

3

杨越被发配时,他的长子杨宾才13岁,次子杨宝年仅5岁,两个女儿更小。这件事唯一的好处就是,孩子们可以不用跟着去宁古塔遭罪,能够在老家奉养祖母。

杨越是带着妻子一起去的,范氏是名门之女,极其贤惠,她早先就曾日夜缝纫陪伴丈夫读书,现在则又在那苦寒之地,与丈夫携手开始了创业。

他们两个之后在宁古塔开了一家糕饼铺,那里面的糕饼正是范氏亲手做的。

山阴糕饼很快在宁古塔打开了局面,但是这对夫妻却并不藏着掖着,无论满汉,只有有人前来学艺,他们就毫无保留地倾囊传授。

杨越不只在做这个,他还曾带人进山捕貂,制作貂皮出售。然后他就去劝说当地人,跟他一样把家里的人参、貂皮等特产,拿出来贸易。

一段时间之后,市场形成,北京、盛京、乌拉等地的商人纷纷赶来,他们也带来了中原的物品,宁古塔这块边荒之地,就因此逐渐兴盛起来。

流人开的商铺,那时候占了过半的比例,他们的生意甚至做到了朝鲜。

贸易之外,杨越也积极鼓励农耕,他把中原的耕种技术也尽可能地传给了当地人。

他更曾积极劝学,免费开办私塾,传授中原文化,这一切都使宁古塔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就连两任宁古塔将军巴海和萨布素都深受他影响。

巴海因他办起了宁古塔第一所官学,龙城书院,萨布素则为扩大贸易开辟了驿站。

杨越没有地域之见,没有满汉之分,他的侠过去是为复国,现在是为兴民,他从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各方面入手,使侠,从此有了更高级的扩展。

真正的侠没有仇恨,只有慈善,那些打打杀杀,只拿战争、复仇当为国为民的所谓侠之大者,实在是太狭隘了。

满汉百姓,正是一样的人。

杨越在宁古塔的几十年里,也从来不把钱财当钱财。

他作为名士、诗人、豪杰,在宁古塔自有不同的待遇,作为能力者,自有特别的生存条件,但是大多数人却不行。

所以他就自觉承担起了扶弱济贫的责任。

在大多数人“生非生兮死非死”的境遇下,无论谁家有苦有难,有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之事,都会竭力相助。

他有时候还会发起“众筹”。

杨越发起的“众筹”情形,在历史上极其罕见,那时候只要他一发话,大家就都会争相奉献,一旦有谁稍稍表现出吝啬,大家就会纷纷指责。

你这样做,还有脸见杨玛法吗?

玛法在满语中是长者的意思,那里的满人汉人每见到杨越,总不是称他杨玛法,杨大先生,就是安城君。

山阴安城,那是杨越的故乡,出生地。

杨越在关内是侠客、豪杰,到宁古塔依旧是一条好汉,他无论到哪都是大先生。

一个发配到宁古塔为奴的人,却成了一代儒商,盘活了一方,在宁古塔树起了“以不与为耻”的风尚。

一个发配到宁古塔为奴的人,却眼中始终有大众,有天下,满汉两族都莫不敬服、亲近,就连宁古塔将军都将他尊为座上客。

这样的人,这样的心力,天下能有几个?

杨越在宁古塔的崇高地位,我们只需要看看他夫人的待遇就行了。

范氏只要上街,不管是在旧城,还是后来的新城,城里人都会争相把她拉到家中,请到炕上,摆上酒菜,谁家邀请不到,就会觉得非常耻辱。

那里的人不管谁家有了争讼,就必去找她,任何争端,都可因她一句话而定。

4

宁古塔文人、名士地位的改变,正是从杨越、吴兆骞等人到来,并逐渐赢得尊重之后。巴海和萨布素,都是难得的地方长官。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只能是少数人的幸运。

杨越早先也曾做过苦力,他还曾从1869年起,做过二年水手,那一年正是鳌拜杀死费扬古的一年。

当时大清为抗击沙俄,经常会调派流放的囚犯去做水手,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吴兆骞都曾差点不能幸免。

关于流人做水手的情况,不必详述,也只有一个悲惨二字而已,所以跟杨越同案的祁班孙,就曾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贿赂了守将,冒险跑了。

当时清廷规定,奴婢骂家长者绞死,打家长者斩首,杀家长者凌迟,流人根本算不得人,跑也是重罪,因此祁班孙跑回浙江老家后,就几乎一辈子都在东躲西藏。

宁古塔因为祁班孙的逃跑,看守尤其严格,当时杨越还有一个同案犯李兼汝,因为同来的小妾死去,自己也年老思乡,忍受不了痛苦,常常夜里哭泣,杨越随即决定,无论如何危险,也要帮他逃走。

宁古塔的绝苦无人不知,流人一旦逃跑,官府在路上其实稽查并不严格,甚至会睁一眼闭一眼,不去上报,所以李兼汝只要能离开这里就行。

这件事却只有杨越能够办到。他把李兼汝装到一个大瓮里,亲自护送,一直把他送到了杨子河口,才洒泪而别。

他总能为了别人,不顾自身。

杨越同党,到最后却只剩下他一个,他之所以不走,大概正因为他在哪都能扎根,长成一棵大树,施展他的抱负。

同时,他肯定也不想连累孩子、家人。

正常的渠道回家有多么难,这只要看看他儿子当年的作为就知道了,杨越之子杨宾,是史上少有的大孝子,他当年为父亲所做的,用一个惊心动魄来说,似乎远远不够。

5

杨宾作为家中长子,早先曾为了谋生,带着弟弟妹妹去上海军中,投奔了叔叔。而后叔叔去世,这才返乡。

杨宾严遵父训,决不做官,有次巡抚征召,他闻风而逃,最终,他肯做的只有幕僚。

他也跟父亲一样正直、性烈,好交游,一身侠气,同时文才、济世之才,也都是一流。

杨越之所以到宁古塔后改名,为的就是明志,不忘越地,他当然也是想家的,何况他家中还有老母。

杨越思念故乡,思念老母,杨宾也思念他的父母,所以他在1689年,就做出了这样一件事。

那年康熙南巡,到了苏州,杨宾带着弟弟杨宝竟跑去行在叩见,一再要求允许他兄弟二人代替父母流放。

他们兄弟两个倒是见到了康熙,但康熙一听说是谋叛重案,决不通融,于是杨宾、杨宝两个就直追了御船达数百里。

御林军鞭打两兄弟几乎致死,但他们两个就是一再抗辩。

康熙不准,这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拿白金二千两来赎,可是这岂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杨越听说后,就写信告诉杨宾,你能负担我的重任,好好侍奉我母,十倍于事我!

杨宾无奈,只好先打发弟弟杨宝远赴宁古塔,陪着父母住了一年,而后,他自己也来了。

杨宾对自己万里单骑去宁古塔的记述非常详细,那文字一看就能把人惊倒,太难了,太苦了。

杨宾文采飞扬,地理、物产、经济、天文、风俗等等各学无不精通,也所幸他来这一趟,为世人留下了一部辉煌著作,《柳边纪略》。

仅仅住了三个月而已,若没有天纵之才,怎写得了这么厚重丰富的文章?

杨越死于康熙三十年(1691),由于流人不得返乡归葬,杨宾为此又曾大忙一场。

他竟身穿孝服赶到京城,在刑部、兵部衙门跪哭了455天,以致最终变得骨瘦如柴。那时候他也已经40多岁了。

这事最后幸亏得到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帮助,才得以破例解决。

杨宾万里省亲,九死一生,又使骨肉团聚,父亲遗骸得以归葬,此正如天下人所叹:“非纯孝格天,何以能是!”

而杨越之死,也让宁古塔人悲痛莫名。

他的灵柩返乡之时,满汉各族都来相送,哭声盈途,一路之上,还不断有人设祭,就跟送自己的亲人一样。

杨越在儿子杨宝来的那年,曾经在自己的画像上题字说道:“是我非我,是尔非尔。形同影随,完颜城里。”

这句话正可作为他一生注脚。

宁古塔30年已为一生,我是谁?你是谁?杨越好一个“形同影随”!

杨越恍惚却是有的,但安城杨越,和完颜城里的杨越,肯定是同一个人。

他不但打不垮,也打不死,因为他心中始终充沛着中国侠者、儒家的一种高华,和人类生命的一种蓬勃活力。

文 九鸦

图 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差点被康熙打死的杨宾,与父亲共同写就了宁古塔传奇
清朝人为何谈起宁古塔都色变,“人间地狱”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流放宁古塔 --黑龙江省海林市
宁古塔——清代流人文化与东北开发的见证者
清朝题材电视剧,常把犯人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皇帝: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在哪,披甲人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