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需要怎样的仪式?

周益民

近年来, “仪式”成了一个热词。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为追求“仪式感”,组织者常常绞尽脑汁,使尽招数。每每此时,我便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年,我参加工作后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毕业典礼上,走了一番程序之后,主持人把我们六年级全体任课教师请上台,并邀请其中最资深的严老师讲话。严老师是位中年女教师,教语文,是来自上海的“知青”。

严老师缓缓走到台前,静静地朝台下每一个方位甚至每一个角落看了一眼。这时,全场一片安静,所有孩子都抬起了头,目光一起投向了舞台上的严老师。严老师讲话了:

“同学们,六年来,在这个校园,你们上了很多很多的课,度过了很多很多个40分钟。今天,你们就要离开这个度过很多很多个40分钟的校园,请允许老师们给你们上最后一课。这节课很短,只有14秒!” 

在大家的讶异中,动人的一幕出现了。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严老师用手势示意台上的教师一起向学生问好。

“老师,您好!”学生们的问候声格外整齐、响亮,在大教室里回荡。 

严老师仍旧站在台前,她的目光似乎要看向每一个学生。过了好久,她像终于下定了决心似的,一字一字地说:“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老师,不说再见!” 

“老师,我们的心在一起!” 

………… 

原本一次简单的讲话,成了一个仪式,何其动人,又何其简朴!同现在的很多仪式相比,它没有豪华的装饰布置,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没有刺激的声光电,没有反复的排练磨合,却自然默契,直击人心,扣人心弦。这么多年来,我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的仪式已难以计数,但那一幕一直无法忘怀。 

这是为什么?

人们常常引用《小王子》中的名言:“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换一种说法,仪式就是要赋予某个时刻以特别的意义。仪式的设计与举行,实质是对意义的探问。

那次毕业典礼上的“最后一课”,高度浓缩了师生在校六年的课堂交往场景。一句问好,一声道别,包含千言万语,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舍、 期待、祝福,溢于言表。这是师生之情的自然流露、真诚表达,必然唤起所有亲历者的记忆。在那一刻,大家的心理与情感受到强烈撞击,情动而辞发。

真诚的情感,是仪式意义的核心。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仪式,并不只诞生在舞台上,也不只存在于计划中的重要活动中。只要我们真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会发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契机,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仪式。仪式考验着我们的教育观、价值观。

另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仪式,发生在六年前的台湾。

苏澳小学的校园里,一棵百年苦楝树枯死了。“大树爷爷去天堂了。”师生非常不舍。学校特意在穿堂放置了一棵纸制的追思树,让学生系上感念苦楝树的祈福小卡;并且在校庆时举办老树追思活动,感谢老树百年来对几代师生的陪伴。

我相信,“一棵老树的追思”将会给这些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庄严、肃穆的追思中,他们回忆在老树下的快乐时光,想象老树生命的成长过程,思考老树与他们的关系。他们从中感悟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感恩,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的仪式,会给亲历者带来一种叫作“回味”的体验,产生久远的影响。这种真实情境中的仪式,比舞台上煞有介事的说教、夸张浮华的表演 要有力量得多,因而也有意义得多。

我们需要怎样的仪式?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周益民,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2100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叙事|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武宏钧:我的语文梦
课任教师如何管好课堂纪律
德育案例分析
永威学校师生课堂规则(转发)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3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