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证的治疗 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 高辉远

一、外感发热治疗经验

高辉远老师,精研经典,师承蒲氏,擅治热病。我们随师临证,深感其治疗外感发热,详审病机,辨证细腻,有诸多学术见解,兹探析如下。

1.风寒发热

恶寒发热,头身尽痛,无汗,舌淡苔白,脉浮紧等,为风寒之邪郁闭卫表的特征。高师对仲景学说褒扬备至,宗六经之太阳发热,治用辛温解表,但并非死守古方。轻证常用杏苏散复葱豉,发散风寒,疏表泄卫,通阳发汗,协同增效,功著而不伤津。重证则 “有是证,用是法,”直投麻黄汤,取汗以开闭,但加减有则,每获捷效。高师反对一见发热即谓之 “炎症”,就滥施苦寒清热解毒。警示后学切勿片面强调 “热则寒之”,应深究辨证论治之真义,掌握严谨治疗之法度,以免铸成大错。

2.风热发热

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少津,脉浮数等,为风热之邪郁闭卫表之证。高师认为治疗首应辛凉芳淡,轻宣肺卫,开其郁闭以发之。慎误用辛温,若误用之,犹如以火济火,势必阴伤而热炽。至若夹有寒邪郁闭,亦可微辛微温发表,俟寒开热透后,则立即改用清凉,但勿太过。

“风温 (上呼吸道感染)” 案例: 男,28岁。发热微恶寒,体温38.7℃,全身酸痛,口微渴,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曾服辛温之剂三日,不解,渴反增,自汗,咳嗽,热益升高。高师会诊认为乃风温之证,给予辛凉之平剂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竹叶、花粉各10克,桔梗、杏仁、牛蒡子各6克,芦根15克,薄荷3克,甘草5克。连服2剂,热退渴止而愈。

【按】本案始宜辛凉平剂,轻宣肺卫,然反投温散,药不对证,其病反增。高师随证施治,因其经过温散,不须再用辛散,遂于银翘散中去芥穗、豆豉之辛散,加杏仁苦降、花粉之甘凉,药中病机,2剂顿奏其功。深谙方药特性,加减有则,曲尽其妙,观上案可知。

3.往来寒热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热郁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关于往来寒热,目前争论较大,有人认为概念模糊。高师认为,寒热往来,即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往来一日数次发作,这种热型临床确实存在,实为仲景辨证之独具只眼处,治应和而解之,然表里双解、寒热并用、苦辛分消、平其亢厉、补泻合施等均属和解范围,故虽名和解,实寓有汗下清补之意,临证应条理井然,周悉赅备。

“热郁少阳 (发热待查)”案例: 男,36岁。往来寒热1周余,发热数小时后,汗出而退,恶寒,体温在37.8℃~38.5℃之间,胸胁苦闷,心中烦躁,乏力纳差,舌暗苔白腻,脉弦数。西医各种检查均正常,对症等治疗无效。高师会诊析为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治用小柴胡汤化裁,施以柴胡、黄芩、太子参、苍术、赤芍、豆豉、建曲各10克,法半夏6克,生薏苡仁15克,栀子8克,炙甘草5克。服药3剂遍身;;微汗出,体温正常,未再复寒热,诸症尽除而愈。

【按】此案寒热往来,但既无明显表证,亦无明显里证,故责于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高师运用小柴胡汤化裁,药服3剂,表里双解,往来寒热尽除。由此可见高师精研仲景学说,成竹在胸,灵活运用经方,可师可法。

4.壮热不寒

恶寒已解,发热较甚,壮热恶热,为热邪入里。热入气分,高热烦渴,多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热入营血则高热,神昏谵语,抽搐,或出血,皮肤瘀斑瘀点,舌绛苔黄,脉细数。高师认为清凉透热为其治疗原则,但病有深浅,邪有轻重,体有虚实,方有大小,临床实践中必须量其证,不可拘泥。壮热之证,壮实之人,邪重病深,清凉之剂不可太微,否则邪热不除;若本体不足,邪轻病浅,清凉之剂宜少少与之,宁可不足,不可过量,必慎于微,临证时宜熟思之。

“暑热 (病毒性感冒)”案例: 女,28岁,产后适逢盛暑,恶露刚尽,发热5日。前医以产后发热用生化汤合补血汤加丹、地之类辨治。但病不解,反增剧。高时诊时,仍高热,体温39.2℃,口烦渴,汗出,头痛面赤,心烦,舌红苔黄,小便黄,大便干,脉洪数。高师曰: 此乃白虎汤证。

治以白虎汤加西洋参: 西洋参10克,生石膏20克,知母6克,甘草5克,粳米15克。共服3剂,脉平热退,体温正常,诸症悉解。

【按】观本案可知,高师不拘泥于产后宜温不宜凉,白虎辛凉重剂,为产后所禁之说。症见白虎用之无需顾虑,犹如大敌当前,若不迎头痛击,壮热灼蒸,恐津液枯竭,变证蜂起。惟产后加以西洋参扶正祛邪并行,更无所畏惧。足征高师有胆有识,当用清法,则径用之,其效立见,师表后学。

5.日晡潮热

发热有如潮水或日哺加重,面目俱赤,烦渴引饮,腹满便闭,舌苔老黄或起刺,脉沉数等,为热结肠腑所致。治应通里泻热。高师认为热病不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热闭于腑。虽有 “温病忌下”之说,乃预防其直下伤阴之意,昔贤亦有 “温病下不嫌早” 及 “急下以存阴” 的卓见,全在用之当与不当。热病并非绝对禁用下法,当下则下,惟非下证而误下,酿成内陷则属非是。

6.身热不扬

发热夹湿,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头重如裹,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腻等,为湿中蕴热郁蒸之象。高师认为湿热相合,错综复杂,治应清热除湿,不可偏治,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善治者,贵在灵活,湿热并重,宜微苦辛淡清宣,湿重者宜辛淡微温芳化,热重者宜辛淡苦降清泄,以使湿开热透,气化湿行,同时还应相其证,审其时,量其体,合宜而施,斯为善治。

二、内伤发热治疗经验

凡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所致的发热均可称为内伤发热。治疗方法不同于伤寒与温病。高辉远教授学贯诸家,知识渊博,学验俱富,临证治疗内伤发热,精思博稽,见微知著,察微知渺,颇具新识。

1.气虚发热

多由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受损,致使虚热内生,治宜甘温除热。如李东垣所云: “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高师备赞东垣所创 “劳倦内伤说” 和 “甘温除大热论”,不愧为医学史上卓越的一页。高师参学东垣,继承蒲氏,将内伤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赅括为: 内伤发热,初用手试不觉热,久放愈来愈热,手心热手背不热,头痛时作时止,四肢沉困身倦怠,恶食; 而外感发热,恶寒,得衣被不减,用手初试觉很热,久放反不觉热,手背热重,手心热轻,头痛至表解始止,身痛,四肢亦有时痛,不恶食。此鉴别要点,临床颇有实用价值。高师强调气虚发热,也似伤寒,有时有头痛,脉有时亦浮,但浮大而空,临证切勿误治,反伤其气。

2.火郁发热

高师认为先是外感,由于治疗不当,人体的阳气为外邪所遏制而不能宣通,如过用苦寒,表邪不解,郁而化火,即火郁发热。临床上有不少长期发热不退的是火郁发热。这既不能照外感治也不能照内伤治,要用挥发郁热的方法才能解决,即 “火郁发之”。有的医者往往当阴虚治,用青蒿鳖甲汤,乃差矣。高师效法蒲老应用丹溪之火郁汤治疗,并结合自己多年体会再加淡豆豉,以增加挥发郁热的作用,临证用之,常收殊效。

“火郁发热 (高热待查)” 案例: 某男,12岁,自兰州来京,高热已半年,经西医各项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应用多种西药及辛凉透邪、清热解毒中药等均无效。经人推荐来高师处就诊,仍高热,体温40℃,头痛身倦有汗,口干作渴,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高师辨为湿遏热郁,治宜挥发郁热,方用火郁汤加淡豆豉: 葛根、赤芍各15克,柴胡、防风、淡豆豉各10克,升麻6克,炙甘草5克。共服24剂,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诸症悉除,患者痊愈返回兰州。

【按】此案长期发热,应用多种中西药无效,高师妙用新定火郁汤而高屋建瓴,不到一月即愈。“挥发郁热”是否可称为治热之又一法门,后学可自行领悟参稽。

3.血虚发热

由各种原因而致失血过多,或久病损伤心、脾、肝等,而致血虚,阴血不足则无以敛阳,因而引起发热。如 《证治汇补·发热》云: “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脱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高师认为虽然贫血也是血虚,但血虚不能单纯作贫血来看。血虚发热为内实不足,外似有余,有时状似白虎,发热口渴,烦躁,面红目赤,脉大而虚,按之无力。临证应细心辨认,深入分析,去伪存真,以免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加重。

“血虚发热 (产后感冒)” 案例: 女,27岁,难产后半月,忽作发热,微恶风,体温38.7℃,心烦口渴,全身酸楚,食纳不佳,舌质淡红,苔白少津,脉浮数无力。前医曾以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入气分,给予白虎加人参汤2剂,热不解,食欲更差。高师析为产后血虚阳浮发热,治以益气养血,应用八珍汤加味: 黄芪、太子参、熟地各15克,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10克,川芎6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用药3剂,热退,诸症尽消,体温正常,病即旋愈。

【按】《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 “产后感冒者,必有表邪可辨,然不当妄事疏散。”傅氏亦云: “新产之妇,风易入而亦易出。凡有外邪之感,俱不必祛风。”观上案可窥高师刻意于前贤,领悟其真谛,补气血顾本以逐邪,此治从权也。

4.阳虚发热

阳虚一般不发热,但由于阴寒太盛,格阳于外或寒凉药攻伐太过,损伤阳气,或久病阳气衰弱,使阳虚外越,也可出现发热,治应引火归原。如 《伤寒论》云: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高师认为,阳虚发热具有真寒假热之基本属性,引火归原,以热治寒,乃属正治。但有人亦称此为反治法,是因临证中证候并无固定模式,错综复杂,假寒、假热、假虚、假实之证随时可见,故从一定意义上讲,正确应用反治法,确乎为辨证论治之最高境界,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血瘀发热

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瘀血阻滞,经脉壅遏发热。如 《灵枢·痈疽》篇所云: “营卫稽留于经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高师认为瘀血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口燥咽干而不欲多饮水,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不可寒治,不可辛散,治宜活血化瘀清热。

6.阴虚发热

温病后期邪热伤阴,或因久泻或因误汗、吐、下使阴液亏耗,或久病损阴等,致阴虚阳亢而发热,治以养阴清热。

如 《景岳全书》云: “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高师认为养阴存津,至关重要,但又不可固执养阴之说,而灭其阳火。阴虚内热,滋阴清热为其常法,临证还须另辟蹊径,重视正气,保胃存津,使阴津自充,虚阳自降,阴阳调和,虚热自清。

三、老年外感高热治疗经验

外感高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由于老年体质特点与青壮年不同,对外感病邪的反应亦不同,因此在外感高热的发生、传变等病理过程及治疗上都具有特殊性。高辉远老师长期从事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对老年外感高热的防治有独到经验与见识。现简介如下。

1.耄耋风烛易感,防胜于治

衰老是生命现象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青壮年时期,形体壮实,气血充足,阴阳调和,脏腑功能旺盛,抗邪有力,因此不易感邪,即使感邪,康复也较迅速。高师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渐衰,气血阴阳不调,精血津液不足,机体防卫功能低下,所以对病邪的易感性较强。故老年外感高热的预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经》所讲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都是人与天地相参应,与四时合序,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老年人不但要避免外在的致病因素侵犯本体,更重要的是保护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防外邪侵入。高师在多年防治老年病的过程中,总结了四句话,即: “四时有序,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运动有法”,认为是老年人防病保健的要旨,并临床运用玉屏风散加味进行药物防治,以增强老年人对外感病邪的抵抗力,在防治老年人外感高热方面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2.既病善传多变,知微杜渐

年老体弱之体,外邪侵入后,因驱邪力薄,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深入,故又善于传变,若不及时治疗,外邪即可势如破竹,深入内陷,甚至出现 “逆传心包”或深入下焦等险证。高师曾见一90岁高龄老人,虽素有一些慢性疾病,但仍精神健朗,只因偶食凉拌菜而致腹泻、低热,未予重视,很快出现高热,合并肺部感染,心、肾功能衰竭接踵而至,不到两周即与世长辞。故高师强调老年外感高热,应知微杜渐,既病防变,及早治疗,这对阻邪深入,避免传变为险恶证情,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医案 (冠心病、糖尿病伴上感): 李某,男,80岁。患冠心病、糖尿病20余年。因不慎起居,感凉受风,鼻塞流涕,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体温39℃,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舌淡苔白稍腻,脉微浮紧,两关弦、尺弱。急邀高师会诊,析为年迈加宿疾,卫阳不固,又感风寒,卫阳被郁。速投桂枝汤合二陈汤加太子参、黄芪。服药2剂,热退汗出,诸症若失。从本案可见老年外感高热,早期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3.本虚标实错综,攻补适宜

高师认为,老年外感高热时,多是老与病,宿疾与新感,虚与实交织,呈错综复杂的证候。临床上须根据体质、病邪性质、病程、症状等,分清表里、寒热、虚实与标本、主次、缓急,不能一概而论。对老年外感高热的治疗,自然离不开驱邪,但单纯驱邪则往往邪虽去而正更伤,甚或驱邪不成反致偾事,故只善驱邪,不善扶正,亦属缺憾。热病本不宜补,但对老年人补益之法又不可少,须随证而定,攻补应适宜,当补而不补不可,不当补而误补亦不可,当补而补之不得其法又不可,高师经数十年临床实践总结出四句治疗老年外感高热的原则,即: “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在临床屡获佳效。

医案 (心肌梗死、肺部感染、伪膜性肠炎、心肝肾功能不全): 剑某,男,80岁。患有心肌梗死,不慎外感后致肺部感染。西医应用多种大量抗生素治疗,某中医投以大剂苦寒清热之品,冀图速效。二月后患者出现便溏。高师指出不宜再用苦寒,否则恐将导致正愈伤而邪愈炽,一旦中阳溃败则救治不及。彼仍未采纳以为邪去正自安,然终导致五脏俱损。一致大脑失司,意识不清; 二致心阳虚微,心力衰竭;三致肺源上绝,满肺炎变,呼吸衰竭; 四致肝脏受损,出现黄疸; 五致肾竭于下,尿少浮肿,尿蛋白 (++++); 六致脾胃俱伤,上不受纳,下泄不止。患者高热不退,便培养为难辨梭状芽苞杆菌,被迫停用全部抗生素。中西医束手无策,患者危在旦夕。高师认为已处于正衰邪炽之时,若能令正气胜一分,则邪气可退一分; 反之,正气再败一分,则邪气将进一寸。高师应用中医食疗,选用上等莲子、芡实、大米 (炒黄)研成细粉为糊,少少鼻饲。又选用附子汤加茵陈,小剂缓缓救治。服药4日,初见效果。后偶加一二味药物,病情日渐改善,黄疸、浮肿消失,肺部感染吸收,心肝肾功能恢复,便培养难辨梭状菌转阴,胃已能纳,腹亦不泻。如此危重之候,用中药食疗、小剂附子汤加味缓缓施治,竞能转危为安,挽回生命,足见辨证准、立法稳、选方精、用药轻在治疗老年外感高热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儿高热治疗经验

高热是小儿常见的急症,研究掌握小儿高热病变过程和治疗特点,对提高临床疗效,维护儿童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著名老中医高辉远老师对小儿高热证治规律研究有素,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兹浅探如下。

1.小儿的体质特点

高师认为小儿与成人在体质上殊不相同,为稚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正如清代医家吴鞠通在 《温病条辨·儿科总论》 中所说: “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正处于生长阶段,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尚未成熟,脏腑柔脆,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足; 脾胃薄弱,运化功能尚未充足;并且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所以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高师认为掌握小儿的体质特点,对认识小儿高热形成的内外诸因素及辨证施治寓意深邃,不应小觑。

2.小儿高热的病理特点

由于小儿生理体质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高热症的发生、发展等病理过程中也有其特殊性。高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深切地体会到小儿高热的病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善感外邪,易伤饮食

小儿形气未充,肌肤尚嫩,藩篱疏松,卫外力弱,更因寒暖不能自调,春可伤风,夏可伤暑,秋可伤燥,冬可伤寒,极易受外邪侵袭。

又由于脏腑娇嫩,发育未充,脾胃运化功能弱,加之饮食不能自节,故临床上多见胃肠积滞,不能运化之食积发热。正如 《保赤新编》引张景岳论 “小儿方术” 中曾提到:“小儿有病非外感风寒,即内伤饮食。”

(2) 实热证多,虚寒证少

小儿热证多于寒证,实证多于虚证,临床上以寒从热化较为多见。由于小儿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盛则发热,阴盛则发寒,故小儿最易发热而少发寒,容易见出汗或口渴引饮、高热惊掣、腹痛、便秘等实热证。虽然也有寒证、虚证,但相对来讲比热证、实证少,当然少不等于无,小儿的虚寒证及真寒假热等情况更应加以注意。

(3) 迅即犯肺,热甚风动

小儿卫外功能薄弱,肺卫调节疏懈,六淫之邪肆虐,不能调节应变,外邪乘袭时虽先伤皮毛,而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可迅速入肺,而致肺失宣畅,化热生痰; 又因肺居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所以外邪也可以从口鼻而入,肺卫首当其冲,感邪后很快出现上焦肺系症状,故临床上小儿高热时常喉间辘辘有声,咳嗽、痰喘之症极为普遍。

又因小儿脏腑未充,实热壅盛时或热扰心神,上攻神明,或热熏蒸阳明,火动风生,窜扰经络,致筋脉挛急,或热甚伤津,燔灼肝经,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热极生风。故临床上小儿高热不退引起神昏谵语、抽搐亦颇为多见。

3.小儿高热的治疗特点

高师尝强调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特殊的体质,病理上具有特殊的变化,因此在治疗上就要针对这些有关因素施治,不能与成人 “一视同仁”。

(1) 祛邪为先,急用表宣清透

小儿高热,发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初始多属实热郁闭肺卫,强调表、宣、清、透四法,尽早驱邪外出,不可优柔寡断,贻误病机。表,即以汗祛邪,取辛凉发散为宜,使邪热以凉而解,从辛而散。小儿高热初起常肺卫始郁,故应兼施宣法,宣可祛壅,可得散发开郁,宣发气机之用。所谓透,就是透邪外出,并且不拘于表证,有邪郁即需透邪,使邪有外达之路,故小儿高热各个阶段均可应用透邪之法。邪郁化火,热者清之,但小儿高热宜轻清,不宜大剂苦寒,否则易冰伏外邪,变生他证。总之小儿高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早期灵活运用表、宣、清、透四法,阻热深入,为邪热开设门路,常可获效,若桴鼓之应。

(2) 消食撤热,重视和而兼通

临床上小儿食积发热较为多见,和外感发热极易混淆。

应加以区别。高师谓,小儿伤食虽亦可引起发热、头痛等症状,但脉象不浮而是滑,无身痛,但有肠胃反应,并且伤食发热来势暴,常突然发热,故不同于外感。在论治小儿食积发热时高师重视调和脾胃,流通胃气,通利腑道,来达到消导宿食撤除实热的作用。但不可消通太过,反成克伐,中病即止。绝不可一见发热,即从“炎症”考虑,频投大剂苦寒,其不良后果当不难测知。

医案 (中毒性消化不良): 杨某,女,1岁。发热不退已4天,曾屡用抗生素及退热剂,汗出较多,仍高热不退,体温40℃,时有惊惕,手足反凉,无咳嗽,亦不喘,食纳不佳,大便日两次,夹不消化物,尿少而短,渴不多饮,面黄,舌淡,苔中心秽,脉滑数,右大于左。高师断为食积发热,应用和而兼疏,消而兼通之法。处方: 柴胡2.5克,白芍3克,炒枳实3克,炙甘草1.5克,竹茹3克,焦山楂3克,建曲4.5克,麦芽4.5克,莱菔子3克,淡豆豉9克,生姜3片。服上方2剂烧退,大便日为1次,消化好转,原方去豆豉、莱菔子续服2剂,诸症悉平而愈。

本案虽屡发汗,而热不解,徒伤其表。高师谙于小儿肠胃脆弱,易虚易实的特点,内伤外感泾渭分明,迨明食积而致发热,法取和而兼通,而获捷效,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

(3) 开窍止痉,强调挫热三护

抽搐,俗称抽风。属中医 “痉证”、“瘛疭”等范畴。小儿高热时常伴此危急证候。高师论治中强调杜其风动之源。

以治其本,主张应用顿挫热势三护之法。邪热亢盛,其势甚烈,热极生风,必须审时度势,顿挫热势,热退则风自熄。

热盛煎熬津液成痰,痰热蒙蔽心包,上扰神明,而令神昏谵语,须清热开窍豁痰护脑。热邪伤津,耗液阴劫,累及肝肾,木劲动风,还应参入养阴生津之品护津。里热结实,大便秘结,神识不清,甚则抽搐,酌需逐秽通里而护肠。上述挫热三护之法,细腻引伸指示治疗,可师可法,多有殊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高热,国医大师这么治
梅国强:细说从小柴胡汤到温胆汤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中医之“发热”
中医不传之秘,辨证论治之八纲辨证
陈厚忠讲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八纲证之间的转化2019090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