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 代 的 神 童

宋 代 的 神 童

    作者:青 丝

  现代家庭对于小孩的教育都极为重视,从学区房到各种课外培训班,或聘请名师家教一对一进行辅导。很多父母竭尽人力物力,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成龙成凤,实现阶层跨越。这种现象在宋代也曾经出现过,在出人头地的高期望值下,教育焦虑一直都存在,具有悠久的实践历史。

  宋代为了囊括天下英才,激发读书人的参政热情,于科举制度上有很特殊的设计,除了成年人能够参加科考,还有专为儿童设立的选拔渠道。年龄在15岁以下的人,只要熟读儒经,成绩优异,经地方举荐,即可录入太学,成为吃皇粮的监生。后来朝廷又进一步把选拔年龄下降到10岁。从全国各地录取来的早慧天才,经过太学、宰相、皇帝的层层考核,便可进入仕途,获授相应的品职待遇,成为官僚阶层,时人称之为“神童举”。

  “神童举”虽然在录取标准和人数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完全是看朝廷的需要和皇帝的心情,但也为千千万万期望改变自身命运的寒门庶族子弟,提供了一个提前突破阶层壁垒的途径,其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可想而知。而且,人们也得以亲眼目睹了好些一步登天的例子。如北宋“西昆体”诗人杨亿,7岁时就因聪慧能文,受到宋太宗的优待重用,赐进士出身,后来成为翰林学士。另一个苏州籍神童刘少逸,13岁被举荐入汴京,宋太宗御试其诗赋,大为称赏,当即授予他美官校书郎一职。还有名满天下的晏殊,7岁就已非常出名,14岁时经“神童举”入荐朝廷,宋真宗赐其进士出身,后来晏殊出任宰相,成为仁宗朝的鼎鼐之臣。

  这种“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榜样效应,在民间各地激起了热烈反响,早教、优教之风空前高涨。当时江西的读书风气很盛,出过不少神童。宋神宗年间,江西饶州出了个神童朱天锡,11岁即获授官职,进入仕途,更是对那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形成了强烈刺激,引发了一场教育比赛。很多家长就像扑火的飞蛾一样,根本不管自家孩子的资质如何,有没有读书的天赋,从小孩五六岁起,就严厉督促苦读儒家五经。有些小孩生性活泼爱动,成熟度又不够,过早读书,很难集中精力,容易走神开小差。望子成龙的家长,就把小孩放进一个竹编的大篮子,用绳子高高悬挂到树上,隔绝小孩与身边环境的接触,期望令其心思和精神完全集中到书本上面,培养出专心致志的毅力。

  家长对早教、优教的重视,又促进了培训市场的繁荣,出色的师资成为了稀缺资源,人才紧俏。那些具有耀眼履历的老师,都是名声在外,成为了抢手货,家长想要聘用,双方须事先谈妥价格,一对一地教会一本书给多少钱,报酬与所授学业的成绩挂钩,以此保障教学能力与高薪相匹配,完全是一边倒的卖方市场。然而,站在小孩的角度,枯燥繁重的学业,以及被寄望成为神童的巨大压力,导致很多人的天性被抑制,且时常被家长和老师责罚,无法陈述抗争,内心苦闷抑郁,加上昼夜读书的辛苦,致使许多人未成年即夭折。即使坚持下来但未能成为神童入仕的人,也留下了永久性的心灵创伤,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成为了悲剧性人物。

  不论古今,教育都是人学,即根据人的天分、爱好、智力发展倾向,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出受教育人的卓越禀赋,崭然见头角。但人的资质各有高低,也是客观上的事实。能够理性地接受平凡,并且因这种平凡普通的人生而同样感受到快乐,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反之,若为了硬求达到目标而无视常情规律,拔苗助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里的北宋神童仲永,最后泯然众人,即为活生生的例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别折腾了!你自己就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线
初中文言文促读三百篇之何梅谷之妻(34)
造神不如修仙
中国“神童”的后来
还给幼儿一个快乐的世界
疯子骗子,痴迷造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