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悲愤的人学会诠释悲愤,悲剧才真正成为悲剧

本文导读:

《1944》虽然出自波罗的海沿岸小国爱沙尼亚,却靠着珍贵的客观、稀缺的平实,把不堪回首的历史倾泻在银幕上,换回了观众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随着“二战”硝烟离我们越来越远,从不同角度解构这场浩劫的电影越来越多,加入反思行列试图建立文化自信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部电影,由欧洲小国爱沙尼亚拍摄的《1944》,就是其中一部饱含悲情的成功悲剧片。


虽然都是主打悲情牌,都是追忆“二战”往事,悲剧片也有成功与不成功之分。不成功的悲剧片多种多样,有矫枉过正全盘推翻历史的,有粉饰美化自己让别人背锅的,也有过分雕琢细节卖惨喋喋不休犹如“祥林嫂”的,这些片子不仅不会招来同情好感,反而显得倒霉活该。相比之下,成功的悲剧片往往只靠一种策略,那就是客观平实。《1944》虽然出自波罗的海沿岸小国爱沙尼亚,却靠着珍贵的客观、稀缺的平实,把不堪回首的历史倾泻在银幕上,换回了观众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夏天,驻守在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的德国党卫军构筑起坚固的防线,希望借此阻挡日益逼近的苏联红军。令人悲哀的是,对峙搏杀的两军当中,有多达十余万爱沙尼亚年轻人。“两个兄弟为了别人的战争而短兵相接”,这就是羸弱小国爱沙尼亚在“二战”当中最大的不幸。

影片从党卫军士兵卡尔的画外音开始。卡尔和自己骁勇善战的战友们在隐蔽部中躲避苏军炮火,心中默默想念被苏联当局关押流放的父母家人。在随之而来的激烈战斗中,满怀仇恨的卡尔顽强地扫射,击退了敌人。战后被嘉奖的卡尔拒不接受上司奖励的“元首”签名照片,因为“那是德国人,跟爱沙尼亚没关系”。

在撤退过程中,卡尔从敌机疯狂的轰炸中救下一位小姑娘。他深情地看着孩子,眼睛闪烁着许久未见的温情。他想家了,想念生离死别的父母,也想念自己的妹妹。

为了掩护平民的撤退,卡尔和战友们决定在路口掘壕据守,阻击追赶的苏军。激烈的战斗打响了,苏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时间伤亡惨重,但凭着武器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渐渐占据了主动。卡尔部队的指挥官面对不利局面大声呼喊,招呼士兵向后撤退。当他响亮的爱沙尼亚乡音响彻战场之际,枪声突然停了,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一片沉寂,一位苏军指挥官大胆从隐蔽处站了起来。

原来,穿着党卫军制服拼死防守的,和身着苏军制服拼命进攻的,都是爱沙尼亚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苏军士兵低下枪口,眼睁睁看着对手撤离了战场。而英勇作战的卡尔,已经在战场上阵亡。结束卡尔生命的,是苏军士兵尤里。

尤里轻轻为卡尔合上眼睛,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写给妹妹的家信。尤里和战友埋葬了战斗中牺牲的双方士兵遗体,跟随部队进入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他没有选择和战友们狂欢庆祝收复塔林的胜利,而是独自一人循着卡尔家信上的地址,找到了卡尔的妹妹。

面对美丽善良的姑娘,尤里的内心更加矛盾。他为自己杀死卡尔而自责,也为自己爱上这位姑娘而感到幸福。短暂的相聚后,尤里重新投入战场。作为一名战斗领袖,他既要时刻提防德军的枪林弹雨,也要提防背后内务部军官的盘问审查。

一天,屡立战功的尤里和战友们在森林中抓获了几名德军逃兵,尽管他们都是被迫穿上德军制服的少年,但冷酷的内务部军官勒令尤里马上处决他们,因为他们为敌人效力。尤里拒绝了,“我不能,他们还是孩子。”一声枪响!尤里被军官当场处决杀一儆百。看着周围愤怒震惊的士兵们,军官冷冷地说:“苏联的权威就是这样令人恐惧!”不料他的话音刚落,又是一声枪响,尤里的战友打死了军官,少年们得救了。

影片结尾,在和煦的阳光中,那位替尤里报仇的战友拿着尤里写给卡尔妹妹的信,循着地址找到了她,把信放在了桌上。伴随姑娘美丽的微笑,传来尤里的画外音,“我向你隐瞒了一个真相,是我打死了你的哥哥卡尔。但是,你会原谅我吗?

这是一个像岁月长河静静流淌一般悲伤的故事,却通篇看不到刻意而为的悲伤,因为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围绕“同室操戈”这个主题在展开剧情,通过一个又一个平实的细节诠释着悲伤。面对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无论卡尔还是尤里,脸上没有悲愤,只有无奈,只有被命运操控着一路下滑,走近自己的人生终点。

为了诠释出悲愤的主题,影片令人眼前一亮地使用了一前一后两位男主角,卡尔和尤里。两人身处不同阵营,穿着不同的制服,却走向同一种横死的命运。在那场道路阻击战之后,尤里击毙卡尔、埋葬卡尔,带着卡尔的信走向自己的终点。至此,电影被工整地分为两段,卡尔悲伤的命运结束了,但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悲伤却不会结束,注定还要由其他人继续演绎、承受。《1944》的最大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去讨论意识形态,也没有去区分好人坏人,只是站在中立的立场,重现那段迄今都无法解释清楚的悲剧历史。

被迫穿上党卫军制服的年轻人一如卡尔,并不认同纳粹的洗脑,只是凭借对家乡的爱与外敌作战;同样被迫穿上红军制服的年轻人一如尤里,也深恶痛绝内务部军官的监视逼迫,只是为了回到家乡。

一部充满悲愤的电影,无需赘述自己的悲愤,只需要掌握抒发悲愤的技巧,剩下的就交给感情细腻的观众。《1944》抒发悲愤的技巧,除了开创新地设立两位承前启后的主人公,还在于大量使用了类比。

效忠于德国的爱沙尼亚人反感纳粹的洗脑,与效忠于苏联的爱沙尼亚人反感内务部的监视,构成类比,诠释为敌人卖命同室操戈的无奈;尤里为卡尔送信与战友最后为尤里送信构成类比,象征这个民族迟早要坦诚相待,面对自己的历史;出现在道路阻击战前后,先后为德军和苏军两次送食物的农民夫妇也是类比,正是他们懵懂迷惑的眼神折射出了这个弱小民族在强敌环伺下的无助苍白;而道路阻击战本身也是一场类比,两军以命相搏的战斗随着一阵爱沙尼亚语的高呼戛然而止,两军士兵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对视,再加上精到感人的配乐,足以令所有旁观者为之落泪!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啊,真的太需要理解和同情了。

影片还有一处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卡尔在撤退途中救下的小女孩儿,在被送进塔林的孤儿院后竟然遇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卡尔的妹妹!在影片的结尾,一大一小两位可爱的姑娘在温暖的光线下嬉戏玩耍。生活还会继续,生活还会在众多牺牲者的祝愿下一路前行。

只有经过了彻底的反思,只有经过了痛彻心扉的自省,才会选择重现这样一个无助无解又无语的悲剧故事,而只有真正掌握了叙事的技巧,才会如此巧妙地将悲愤之情倾泻在一个多小时的胶片中。因为充满悲愤的人通过漫长的煎熬和领悟中找到了抒发悲愤的方式,这才有了《1944》这部成功的悲剧。

END



温馨提示

自2020年10月12日起,“爸鼻马迷”更名为“铭语铭言”。

借由铭宇同学之缘相聚于此所有朋友的所思所感,都可称为铭语铭言

铭语铭言,大家的聚会,大家的舞台!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沙尼亚电影《1944》观影指南以及影评
爱沙尼亚的历史悲怆——电影《1944》(爱沙尼亚)
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抚顺老照片
为什么他们主动加入党卫军却不受审判?揭秘波罗的海的纳粹德国志愿兵
二战德国党卫军“爱沙尼亚第一”师的成因与结局
1945年一队德国士兵失踪,2005年一组老照片里发现了他们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