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21特辑】父亲节‖ 怀念父亲 河北 张纪增



怀念父亲(节选) 河北 张纪增

我们的家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是一个远离城镇的村庄。

父母勤俭持家,简单而认真的抚养他们的六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家是三兄弟三姊妹,依次是大姐、二姐、我和二弟、小妹、还有小弟。

父亲虽然是农民,却拥有一手高超的泥瓦匠技术,无论是砌砖还是抹灰,那手艺在本地都堪称一流!父亲常年在天津北京做工挣钱养家,而当年的村里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生产队种地挣工分,年底时我们家花钱“买工分”,乡邻们一致认为我父亲就是“摇钱树”!

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是父亲30岁上的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亲的训斥,也没有挨过父亲一巴掌……在我年幼的眼睛里,父亲不怒自威,简直就是一个英雄好汉,他护佑着家人一直生活在幸福(那时的幸福很简单)之中,我一直都是仰视自己的父亲,有时幻想着父亲就是一位将军……

小时候,我们姐弟六个最欣喜的时刻,是父亲从天津或北京回来,那种感觉那种心情现在想想就是一个字:美!父亲首先有爷爷奶奶的二锅头和细果子(点心),然后是我们的一些“好吃的”,虽说量不大,但足以让儿女们记住了那种神圣的父爱!

为了多挣钱多攒钱,平时父亲舍不得在家里闲住,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就是在京津做工,那时的工厂机关医院部队也总有干不完的土建工程,父亲一直有他城市里的朋友和亲戚帮助他找活干,总闲不着。无论哪个时代,城市里都离不开砌砖的抹灰的泥瓦匠。所以父亲在六十多岁之前,不是亲力亲为干活,就是当个小包工头……老人家的口头禅是“闲着又花钱又不挣,里外得相差多少啊……”

每到年前父亲回家,是我们姐弟最兴高采烈的时候!那时家里有一个长方炕桌(北方农家火炕专用),众姐弟就在冬天的一大早围坐在父母身边,围坐在俺家热炕头上的桌前,各自捧着一个烫手的蓝花粗瓷碗,享用着热气腾腾的山芋粥,主食是红高粱或黄玉米饼子,仅有的一盘菜总是咸萝条。这是那个年代标准的粗茶淡饭,父母能保障我们天天有吃有喝,从无受过饥饿威胁,在村上也许是最好的!我常常感恩自己勤俭持家的父母,常常跟自己的孩子们说这个话题。

大姐比我大十岁,二姐比我大五岁,姐姐们从小就帮母亲做任何所有的家务活,不读多少书就到生产队挣工分。我至今不会做饭做家务,就是小时候被姐姐们宠惯出来的。

有时炕桌摆好了,锅里的饭还需等“住住火”,我和弟弟妹妹则围在炕桌前听老爸唱他的《河北梆子》选段,他一边唱一边用手指头敲击着桌面当鼓点,有板有眼的陶醉在他的戏文里,那样子真是幸福极了……

记忆中常常看到乡邻因手头紧求助于父母“接短儿”,我父母从不让人家空手而去,即使手上不便,也要再向亲戚开口拆兑几天,先给借钱人送到家,再想办法还上亲戚。

有时候村上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任何人不许出村挣现钱了,社员们就推举我父亲当生产队长当村干部,农闲时间父亲就经常受人邀请组织起“盖房班”,给乡亲们免费盖房子。到今天我仍然很自豪的是,父亲曾是方圆几十里出类拔萃的“瓦匠头儿”!那时村里人盖房俗成“助工”习惯,只管饭不要钱,遇到特别困难的人家,我父亲就当众拍板,只让他家提供开水泡点便宜茶叶,到了吃饭时间都各回各家,乡邻们也都表态:不吃他家的饭照样给他盖上房子!这样的事情做多了,人们便习以为常,养成了当时的一个美好的村风……

(待续)



【作者简介】张纪增,河北大城人,60后,高中毕业回村务农,后来经商,现为广西河池市防腐保温工程公司法人代表。二十多岁成为廊坊作协会员,几十年都常年在外,痴迷文学,想念家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我被推荐上大学,故乡的村庄,给我留下了多年的不解和波折
​父亲节的回忆 ||大油简单一生(河北沙河)
历程原创丨我的母亲(散文)
散文||老 屋
父亲去世,母亲再婚,42岁的我突然发现,我竟成了亲戚中的万人嫌
为啥父母走了,兄弟姐妹连亲戚也做不成?59岁阿姨道出扎心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