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杏坛智慧】“颜渊季路侍……”和“吾与回言终日……”

我们

        于丹教授说:《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那么,关于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本语录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示呢?

        我先抄一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勿伐善、勿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几句简单对话,子路的率真豪爽,颜渊的务实谦恭,使人如耳闻其声,目睹其状。孔子仁、爱、秩序——人人各得其所的社会理想更是使人肃然起敬。但是,今天我们姑不谈这些,只把它看作是孔子教学活动的一个片段。而且,在《论语》中,这样的片段很多。有一篇比较长,比较完整,叫“侍坐”,记载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一起畅谈理想。学生的理想有大有小,态度有倨有恭。孔子一般不打断学生发言,也不轻易评价,学生曾皙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这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但他并不全部赞同。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流露出一点不屑,对曾皙的发言表示了赞同“吾与点也”(曾皙名点)。

        我从这么多的片段中发现:一、孔子的教学方式多是谈话法,师生各抒已见,平等对话。用现在最时兴的话说就是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呢?孔子思想得以流传并大有发扬光大之势就足以显见;二、在《论语》中没有发现“教科书”。我想书是要读的,要读“诗”、“书”、“礼”、“易”、“典”。但在《论语》中记录的都是“现时”生成的教学素材。这对我们也有启发,我们要完成“课标”规定的任务,“教材”只是任务的载体(当然是主要载体)。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现时生成的教学素材。不是有一种说法,叫做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非常赞同“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提法,赞同“以学论教”的评价原则,赞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语文为例,不管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不管是道德教化、哲理启示和情感愉悦,都是以文章(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为载体的,天下好文章讲不完,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只不过是“例文”,象理科教材中的例题一样。语文教学是要通过这些“例文”,使学生学会赏析,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充实文化涵养。试想,老师单向的讲解,能完成这么厚重的任务吗?老师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也只不过是越俎代庖,代替了学生赏析、思考、感悟。所以老师一定要与学生共欣赏、相与析。在一起赏析中学会赏析。这就要与学生对话。

       对话,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大家有均等的机会谈话,教师可以是首席发言者,但不是最终裁判者。孔子在对话中鼓励学生不要有所顾忌——“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平等对话的理念。我们的课堂上,有些老师生怕放开了收不住。总想把学生早点引入自己预设的“瓮”中,以致扼杀了一些独立见解,使对话止于浅层,甚至流于形式。

      对话,应该是多重的。这在《论语》中见不到。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切磋,抑或辩论。老师要善于领进,善于抓住文眼,提弦撮要,然后让学生达到自我阅读状态,这是一种内省辨识活动。课堂上完全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大的阅读、吟咏的空间。不要随便打断学生。有些老师,明白如话的文章也要这儿抽出一句,那儿抽出一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其实,定向式的启发会限制学生思维,填空式的启发会割裂学生思维,过细的铺垫式的启发会限制学生主动思维。学生与文本对话,老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香菱学诗,林老师话语不多,只是领进门而已,香菱自己读诗,与诗人对话,不是也读得如醉如痴么。

       分组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对话的一种形式。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但现在的课堂上,又被滥用了。一节公开课,似乎必须有讨论的环节。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不值得讨论。有的虽然有价值,但随便分组,两分钟的讨论时间,怎么可以深入?每个学生个人还未及深入思考,怎么可以在组内发言,然后再代表小组发言?有的还把抢答、计分比赛引进课堂。我以为,在低年级如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偶尔为之,也无不可。但争相效法,认为这就是新理念,实在荒唐之至。

        对话的方式应是平和的,反思的,有根有据说理的。与文本对话,静下心来好读书。与人对话,说自己的看法,还要思考别人的看法,这都要平和。“正反方辩论”的模式现在也被引进了课堂,唇枪舌剑,以势夺人。学生被随意指定为正方或反方,不是学生自己的见解,而是强加的命题。我也认为不适合课堂。

        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绝对反对接受式学习。有时候老师的讲授也是必要的,杨振宁甚至说注入式也未必都不好,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但至少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不要绝对化。谈到这儿,我想起了《论语》中的另一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若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门生三千,贤者七十。其最贤者当是颜回了。孔子多处高度赞扬他。这里,孔子说,我和颜回讲了一天,他连一点异议都提不出,象傻子一样。下去观察他,发现他足以能够发挥我所讲的道理。颜回,不傻呀!“言终日”不就是“讲了一天吗?”可见,孔子提倡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有单向传输呀。也就是说,要看对象,看环境,看教材。

       老师仍然要练就一张铁嘴,练好讲的基本功。

河南省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退休高级物理教师   王书义

教育大家庭
“教育大家庭”,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探讨"三育"各自的规律,研究"三育"之间的关系,整合"三育"合作的资源,交流"三育"合作经验。在这里,听教育大家声音,聚教育大家族智慧,为"生命成长"助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不在师生问答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感恩教师节----反思论语的教学
国学网——国学文库——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王春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