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userphoto

2022.09.20 四川

关注
拥有太极智慧与力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术、养生术和具有极强技击性的武术气功。
一、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
太极拳起源于我国古代道家武术,相传由张三丰所创立。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建了陈式太极拳。经过数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等一系列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太极拳运动重新焕发了青春,得到很大的发展。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为太极拳题词“太极拳好”,不仅为太极拳本身下了最好的定义,证明太极拳不愧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为太极拳普及、推广、发展、提高指明了方向。当前太极拳主要分为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七大流派,当然还有其他分支。其中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皆由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形成,河北保定孙氏太极拳源于武氏太极拳,此外还有赵堡太极拳的分支和式太极拳。1957年以来,国家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式四十六式太极拳。太极拳功法本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种形式:一种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传统套路。这些套路,较多地保留了各式太极拳的原生态的东西。第二种是根据竞赛需要改编的竞赛套路。这些套路比较讲究动作的规范性,注重外在的欣赏价值。第三种是以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改编的各种艺术套路。第四种是为了方便学习,为初学者提供的简化套路。这些太极拳运动发展主流是好的、健康的,大多数分支是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的,成千上万的练功者通过太极拳习练重新获得了健康。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亦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人打着太极拳的旗号宣扬迷信和特异功能,有的用歪理邪说来蛊惑人心,还有一些人练功出了偏差,甚至走火入魔。诸如此类,对太极拳的发展是不利的。
其一,从宏观管理上看,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发展出现良好的趋势。太极拳运动发展已进入政府的管理范畴。1996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正式把气功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列入了政府的管理范围。为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委的《通知》精神,1998年2月22日,国家体委发布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和《健身气功师技术等级评审办法(试行)》。201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武术字[2011]88号),201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发布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出版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2008 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太极拳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眼球。我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也特别提出了大力普及太极拳(剑),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太极拳运动发展,并对之加强管理,促使太极拳运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管理轨道。加强对太极拳运动的管理,不仅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更是气功事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宏观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从组织上看,当前中国太极拳运动主要分为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多种流派,各流派在组织方面是较好的,没有流派偏见,能与人为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但还存在一些流派的分支偏见十分严重,譬如学了该流派就不能再练其他的功法,甚至达到要断绝与社会正常联系的地步。
其二、从理论上看,太极拳运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明朝万历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根据《周易》和道家学说,著有《太极拳论》一书,依此理论而演化成拳,由此确定了太极拳之名。陈鑫的《太极拳经谱》和《太极拳拳谱》、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对太极理论进行了阐述。今人郑曼青、陈微明、唐豪、徐震、严翰秀、二水居士等也为太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我国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主要是由道家理论、中医理论(“气”理论、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及经络学说等)和物理学中杠杆理论、电磁理论等一些假说构成。为了解释太极拳运动的一些现象,这些年来《中华武术》、《武魂》、《少林与太极》、《武当》等武术气功界的核心刊物发表了一些文章,研究学者或大师们借用一些现代科学和心理学的术语,提出理论和假说,但这只是人们对太极拳运动未知现象的猜想,尚未得到科学的证实。总之,太极拳运动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欠缺科学的实证精神,一些假说只停留在假想阶段,同时亦有少数小流派的理论是在宣扬迷信,如宣扬特异功能、宿命论等。
其三、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的文化标志有待升华。进入21世纪后,作为东方文化代表之一的太极拳,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融合时期,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目前太极拳在全球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太极拳拥有人口数量的剧增,已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瑞典、英国、墨西哥、芬兰等国家为中心,并向南美洲、中东、非洲、中美洲、中亚等国家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修炼太极拳人口已达4至5亿左右。太极拳在全球已开始发力流行,并成功进入许多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良好生活习惯之一,将来会逐步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
其四、从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来看,太极拳运动发挥着巨大的正能量作用。太极拳界大多数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且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文化建设、社会和谐和大众身心健康中发挥巨大的正能量作用。但仍有个别流派分支在做着反社会、反政府的勾当。有的个别分支看重金钱,学费高,甚至偷税漏税。太极拳运动教学与医疗的收费标准不明确,是我国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一批年轻太极拳师的出现,太极拳运动教学队伍正朝着学历化、年轻化方发展,这是十分个可喜的现象。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太极拳师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特别是各门各派“大师”、“宗师”纷纷抛头露面,有的夸大其辞,神化渲染;有的为了惑众敛财,到处招摇撞骗。加上大量“杂技魔术人员”涌入太极拳界,使人感到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所有这些,极大地败坏了太极拳的声誉,也给太极拳的科学化调协了重要障碍。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比较少。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很难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们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却又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
其五,从各派互动来看,各派交流和竞赛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太极拳分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七大流派。在国家政策鼓励下, 各门派均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但这些组织很少相互学习,交流拳艺。即使在一起交流拳艺,也只是各门派拳师带各家弟子表演而已。比如“全国太极拳竞标赛”,“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郑州太极拳锦标赛”,“国际太极邀请赛”等等。各流派之间在公开场合互相交流不多,特别是名师之间的交流,怕交手有所闪失,影响门派的名声或结下恩怨,都是点到为止。目前太极拳比赛是各流派公开交流的主要途径,除拳、械、套路比赛,还有推手比赛。由于各流派的套路不同,因此真正起到交流切磋的作用最后只是推手比赛而已。但目前我国推手比赛水平较低,流于形式,真正能运用太极拳技法的不多,其观赏性和实战性不高,社会影响力也不大。这也影响了太极拳运动成为奥运会项目。
二、如何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一)太极拳功法本身的完善和提升。
就太极拳的功法本身而言,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各式太极拳,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比如陈式包含了刚劲(强烈的打击)和急速的旋转、跳跃等技巧。杨式具有“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的特点。武式具有“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特点。吴式具有“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特点。孙式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具有“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特点。各流派太极拳虽然已非常优秀,但从功法本身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还是要进一步提升、完善和发展的。
1、完善太极拳的两条道路。太极拳功法的完善和提升,本身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武当太极拳到陈式,再到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和简化太极拳,以及数不清的各分支流派。这些各分支流派,都是历代太极宗师在前贤创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练功体会和实际需要,对之前动作和练习方法的“扬弃”和发展,都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在将来的太极拳完善和提升中,要分不同对象,善于走好两条道路。
一是健身优先,兼顾技击。在练习太极拳时,追求健身和追求技击性是辩证统一的。太极拳的大部分动作,都具有健身和技击的双重作用。但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为追求发力、发劲和技击的准确性,对健康也是有损伤,是不利于健身的。特别是一味的追求搏击,不断增强练功次数,对健康非常不利。对于这一个矛盾,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历史上很多太极大师晚年时双腿坏掉,以至于走路困难或不能走路,就是这个原因。特别是练习太极拳不大正确是时,对膝的损伤特别大。因为,膝的作用在太极拳术中应用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膝在拳套中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像弓步,虚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长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练拳时,膝关节在反复屈伸、扭转,关节面在不断地撞击、摩擦,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磨损性损伤。髌骨,就是俗称的膝盖骨。有研究说,膝关节在半屈时,髌骨面上受的力可以达到体重的7倍。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正确处理好健身与技击的矛盾。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是第一位的,是练拳的根本目的。为此,对于普世之众,就应当按照健身优先,兼顾技击的原则对功法进行完善和提升,删除一些因练功不当易造成膝关节或身体其他部位损伤的招式和动作。这是大道。以杨式太极拳为例,当年的杨无敌、杨班侯都是打出来的天下,现在杨式太极拳大多数是杨澄甫先生定型并传下来的。杨澄甫定型拳架与第一、二代杨家拳是不同的,降低了几个难度大的动作。如老谱中“进步栽锤”后接“翻身撇身垂”再接“二起脚”接“左右打虎”。二起脚用“搬栏锤”和“右蹬脚”代替。大师杨澄甫为什么要这样改?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民众健身优先的需要,适应太极拳普及和推广的需要。
二是技击优先,兼顾健身。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一门功夫,它创建之时的最终目标是克敌制胜,技击性也是其的本质属性。虽然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太极拳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中华拳术,我们不能丢掉其技击本意。特别是对于一些太极宗师、专业研究武术人士、运动员、散打者来说,要努力提高和完善太极拳技击性,要从少林拳、咏春拳、八极拳等其他中华武术优秀拳种,或者从柔道、泰拳、拳击、、跆拳道等全球优秀拳术吸收有益成分、使之更加符合格博杀的武术本质。同时,由于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积极的攻防含义,我们可以不追求让每个人都练出传统太极拳那种寓劲于静缓之中,发劲与瞬间的那种速度和爆发力,但是必须将技击的攻防理念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的习练过程,用这种理念指导套路的练习。
2、太极拳的标准化。1947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这个全球性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成为人类标准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在2013年全力推进“武术标准化” 工作,不断推进武术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国际化建设。太极拳的完善和提升,要顺应武术标准化的发展潮流。太极拳的每个分支,都应当有相当符合科学的标准规范。每个套路,每个招势,都应在国家层面建立更加完善完美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推进标准化过程,就个体练习而言,为了健身和技击需要,也不应排斥一些个性化的有效发挥和应用。
3、加强太极文化的研究。要实现太极拳的完善和提升,就应当加强对太极拳文化性的研究。太极拳是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一体创编的拳术,同时与军事、医学、民俗等文化理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在太极拳极大发展的当今,在各大体育院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太极拳理论体系,所以建立起太极拳的理论学科体系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要成立太极文化研究机构或组织专门研究队伍,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来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并加强与知识界的合作,吸引大量的知识分子参加太极拳的研究工作,把太极拳与哲学、医学、易经、导引吐纳、力学、数学、美学、兵法、音乐、管理、调和人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关系阐述清楚,将太极拳这一东方神秘文化中寓含的“哲理”,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认识她、热爱她。
(二)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1、强化太极拳运动的大局观。太极拳是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良好的政治环境能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真正的太极拳运动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的团结。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树立大局观,就是太极拳练习者要以大局为生,用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与中央保持一致,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太极拳中存在许多神奇之处,也存在一些现代科学仍无法解释的效果,因而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不能因此而宣扬有神论。有神论属于封建迷信,而太极拳是身体锻炼方法和高深武术,二者是不相同的。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的观念,只有这样,太极拳才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建立太极拳国际组织。现在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数以万计的太极拳组织。许多国家的太极拳组织都呼吁,要求以中国为核心,成立国际太极拳联盟组织,使之成为世界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最高决策机构。通过国际太极拳联盟,建立全球性太极拳传播网络,使太极拳更加全面完整,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科学化;加强纵向指导与横向联合,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太极拳传播网络遍及世界各国。要有组织地做好太极拳专家、教练的国际交流工作,在太极拳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际太极拳运动水平。
3、加强太极拳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太极拳普及和范围的不断加快扩大,出现高水平太极拳师资相对匮乏现象。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太极拳师资队伍,来适应当前太地极拳发展的需要,是太极拳走向普及的关键。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太极拳界的高度重视,太极拳界要相互支持,精诚团结,注意选拨、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具有组织教学能力和社会经验的,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彻底改变过去人们对习武者的偏见,以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造就太极拳传播者全新的社会形象。同时,要改革传授方式,筹建国际性的太极拳高等学府,将传统授徒模式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培养高素质太极拳人才速度,把一大批能适应国际太极拳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向国际舞台。
4、加强太极品牌建设。太极拳数百余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成功发展经验证明,任何事物离开了政府的重视,离开了媒体的宣传,将很难成事。为此,一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太极拳传播速度。将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容,全面系统地进行整理后,通过国际互联网,让太极拳品牌通过电脑网络遍迹全球各个角落。二是继续加强图书、音像、光盘的编辑翻译、出版工作。三是拍出一批高质量的反映太极拳的影视作品,掀起新的太极拳热。四是要通过在各国建立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和功夫学校,大力宣传和推广太极拳品牌。
5、推进太极拳的产业化。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上升空间巨大。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太极拳运动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我们可以借鉴全国散打擂台赛成功的经验,举办全国太极推手擂台赛,修改竞赛规则,提高太极推手比赛观赏性和技击性。要充分利用社会吸引力进行创收,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及社会土壤。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符合当今国际社会所倡导的人文、环保、运动三大主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整合和注入更多的人、财、物、资金、信息等核心要素,做好太极拳文化的整理、挖掘、开发和弘扬工作,让太极拳实现由文化向资源的转变、资源向产品的转变、产品向品牌的转变,最终让使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出成果、见效益、有影响,从根本上实现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6、努力推进学拳年轻化。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需要青年人去继承和发展。太极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相当程度上代表中华文化。没有一定青年人的加入,是不利于太极拳的传承和创新的。练习太极拳不应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太极拳,应在普通大中小学体育课中以太极拳为主推广普及中华武术。特别是在基层武术学校和少年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中要高度重视太极拳教学,重点培养太极拳接班人才。练功惜取少年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赋
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内涵
值得收藏!太极拳修炼之用功指要(二)
太极拳养生文化考
真正的中国武术不但能打实战能力强而且历史悠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