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理解太极拳论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吴文翰:要全面地理解古典拳论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话的提出是针对打手(推手)而言的,其本意是对方进攻我左边,我的左边就是虚的,不和对方顶抗,引化对方;对方向我的右边进攻,我的右边就是虚的,虚而走化。后来,李亦畲对此进一步解释:“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意思是对方进攻我的左边,我左边虚化的同时,右边反攻对方;对方进攻我的右边,我右边引化,同时左边进攻对方。
近代一些太极拳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对这句话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比如有人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是指自己练拳时,左手重,对应的左脚就要虚;右手重,对应的右脚就要虚。这样,手和脚就能够对称平衡。不能出现左边都重,或者右边都重的现象。这些解释,我认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太极拳爱好者可以参考。但是,对这两句话最早的解释,应该是李亦畲的论述。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只是说了左边来,左边引化;右边来,右边引化,没有说“左引右进,右引左进”。李亦畲对王宗岳的拳论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不仅有引化,还有进攻。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就比较全面了。其实,王宗岳拳论之中是含有反攻的意思的,只是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比如“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里就有柔化后反攻的意思。李亦畲把王宗岳拳论解释得更加明确了,把王宗岳没有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虽然这句话是对推手(打手)而言的,但是,也可以指导我们练习套路。走架即打手,打手即走架。无论是打手和走架,都要分清虚实。“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话也是一个分清虚实的问题。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把虚实开合做好。以前,我们谈过有关虚实开合的问题,这里我再进一步讲讲。
首先,练习太极拳要从身体重心的变化上来掌握虚实开合。比如,身体重心在左腿上,左腿就是实,右腿就是虚,最明显的就是弓步动作。当然,也有人以发劲来划分虚实,比如左弓步向前发力,重心虽然偏于左腿,但是由于右腿向前蹬,所以,右腿就是实的,左腿就是虚的。但是,一般来讲,还是以重心的位置来划分虚实,重心在右边,右边为实,左边为虚;反之,重心在左,则左为实,右为虚。这是从大的方面来划分虚实。
其次,从意念上来分虚实。以手上的动作而言,注意力在哪个手,哪个手就为实,另外一只手为虚。太极拳有上手和下手、主手和次手之分,注意力不可能平均放在两只手上,所以,两只手就有了虚实的变化。比如武式太极拳“懒扎衣”,好像两只手都向前伸,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个主要手,还是分虚实的。练拳时,注意左手,左手就是实手,注意右手,右手就是实手。这是以注意力来区分虚实。
第三,除了分清虚实外,还要知道虚实是在变化的。比如“左右起脚”这个动作,起左腿时,右腿支撑地面应该为实,左腿提起为虚,可是左腿踢出,打击对方,应该为实不能为虚。这里就有一个虚实变化的问题一从支撑身体的角度来说,右腿为实,但是,在发力踢出左脚时,左脚就是实的。所以,太极拳的虚实是在无时无刻地变化着的,虚实变化越快越好,越敏捷越好。
总之,太极拳的分虚实,首先是以重心来分的,重心偏于哪一边,哪一边就是实的,另一边就是虚的;其次,以注意力来分,注意力在哪个手,哪个手就是实的,另外一只手就是虚的;第三,虚实是变化的,在发力击打时,发力的一点为实,其他的部位为虚。所以,武禹襄说:练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每一处有每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虚实变化不仅仅是外部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内部的虚实变化。内部虚实的变化,要靠意念来掌握。意念上的虚实变化,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别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内部的虚实在外部动作上表现出来,别人才能看到。所以,武派太极拳注重的是虚实的变化。这些在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论中都有所论述。虚实的变化,是内劲的变化,是意念的变化;开合是外形动作的变化。练习太极拳,要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当然,练习太极拳到这个水平,只是看书自己练习是不行的,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有关虚实的问题,又涉及到对“双重”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顶牛就是“双重”——你用力我也用力,相互顶牛,即为“双重”。这是最早对“双重”的解释。后来,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对“双重”的解释越来越多。有人说双手不能同时用力,同时用力就是“双重”。还有人说,重心不能落在两脚中间,落在中间,两脚不分虚实就是“双重”,所以,有些流派的太极拳就没有马步步型。我认为,这些都是 从外形动作上讲“双重”,比较片面。应该从虚实变化上认识 “双重”,尤其要重视内在的虚实变化。我们练拳时,尽管双手同时用力、双脚同时用力了,但是,有内在的虚实变化,就 不能说是“双重”;反之,尽管是弓步动作,重心不在两脚中 间,但是没有内在劲力的虚实变化,也仍然会出现“双重”的 弊病。总体来说,变化不灵活,迟滞、呆笨,没有虚实变化,就是“双重”。练拳时,身体任何部位不能虚灵变化,有填实、迟滞的地方,都应该归结为“双重”。
还有人认为,练习太极拳手脚的虚实要对应,比如左手为实,那么,左脚就为虚;左手为虚,左脚就为实,这样就不会出现“偏沉”的现象。这就又出现了对“偏沉”的理解。王宗岳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有人认为“偏沉”也是太极拳的一个毛病——“偏沉”了,一边轻一边重,身体就不能稳定平衡。其实,王宗岳讲的“偏沉”是指化解对方的力量时,腰就像车轮一样,双手同时用力,不分虚实,就不能旋转运化,这就是“双重”;如果双手用力有虚实之分,腰就像车轮能旋转自如,这就是“偏沉则随”。后人之所以认为“偏沉”是病,是由于仅仅从文字上解释,并没有理解王宗岳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拳论,不能钻牛角尖,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解释。如果从字面上解释,许多话就解释不通,甚至会误入歧途。学习太极拳,学习古典拳论,要全面地理解,不能抠字眼;另外,还要结合自己的练拳体会去体悟古典拳论。
张全亮:把握阴阳练太极
对“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话,从练习拳架套路上理解,我认为应该是身体上下的一种对称平衡。也就是说,练拳时,左脚虚,右手应该是实的;左脚实,右手应该是虚的。另外的手脚,其虚实也是这样对称平衡的。比如“左搂膝拗步”动作定势,左弓步打出右掌,右腿是虚腿,右手为实手;左腿弓出为实腿,左手搂化为虚掌。在练拳时,一些人做这个动作,往往是左手一搂,右手就打出,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左手着意(先为实),沉肩坠肘,随着左弓步踏实,左手变虚;右手随着腰的转动和右腿前瞪,向前打出,由虚变实。
其实,这句话主要是讲太极拳的虚实问题。练习太极拳,要虚实分清,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都有虚实。上面讲的是大的虚实——手和脚的虚实。具体到实际应用,虚实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右手实到极点时,就开始变虚了,一阳升起;左手是虚手,虚到极点时,一阴升起。一只手的阳升起,另一只手的阴就升起,总是在阴阳互变的。事物的变化都是如此,变化到极限时,物极必反,阳到极点阴升起,阴到极点阳升起。推手时,彼不动,己不动,这时双方的劲力处于萌芽状态。你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对方的劲力出来,把对方的劲力消灭于萌芽状态。另外,也可以等对方的劲力出来后,你柔化它,等劲力用到头,它自然就会回去,阳降阴升,这时,你就可以随它。
太极拳不论是练习套路还是推手实用,都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就是思想。思想本身就是虚的。力,就是实的。用力降服对方不可取,要用思想意念控制力量,支配力量,意念支配动作,这也是虚实的变化。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实际上是分清虚实,到需要有力的时候,自然就有力量了。如果不注意意念的训练,只是练习力量,在交手时就是实对实,过刚易折,结果就是力大者胜。如果能够刚柔相济,对方刚劲来,我用柔劲化;对方刚到极点,我顺势随之,就挫败了对方。所谓“伺机而动”,就是阳到一定程度,劲力就出来了;虚到一定程度,实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分清虚实阴阳的关系。外形动作的阴阳变化,实际还是意念、思想的阴阳变化的体现。思想上不明白阴阳虚实的变化,也就不可能在动作上表现出来。所以,太极拳练习的是思想,是意念。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白阴阳变易之理,然后在拳架、推手上实践,这样才能够成功。
前面说了,练习太极拳先要从大的方面分清虚实,随着练习的深入,还要分清细小之处的虚实,比如手向前运行,不是所有的部位都有力量,而是一点有力,粘住对方,从其他地方找到对方的虚处,这样才能让对方落空。练拳时出现呆滞的现象,就是在这一瞬间没有分清虚实。太极拳讲究几步功:先用腰使手,后用气使手,再用意使手。也就是先要肢体上分清阴阳虚实;然后从意气上分清阴阳虚实;最后,要能够灵活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因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阴阳虚实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所以,拳论讲:“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知道了太极阴阳的变化规律,我们练习太极拳就要练养结合,年轻时可以练一些快速的运动,中年以后,就要向养的方面发展。不明白这些,练习武术,养生上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技击上也不会有成效。不能一意孤行,不能凭自己的意志去处理事情。必须从思想上认清事物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够正确地处理事情。太极拳的拳论,语言非常简洁,但是,道理却非常深奥,内涵无限丰富,外延非常广阔。我们可以从练拳中了解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实际是一个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你掌握了这个规律,练拳的效果就会好,技击的效果也会好,用拳理指导生活,也能很好地为人处世。如果不认识阴阳变化的规律,只是盲目地苦练,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太极拳十年不出门”,就是由于你还没有掌握太极阴阳的变化规律,练习上不得法。练习太极拳要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地练习,弄清每个动作的阴阳虚实变化。只要弄清一两个式子的阴阳虚实变化,就可以掌握整个太极拳套路的阴阳虚实变化规律。这样慢慢揣摩,细心体悟,总会能成功。太极阴阳的变化是周而复始,是螺旋上升的变化运动。比如昼夜的交替,虽然总是在这样变化,但是,每一天和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练习太极拳,也是在体悟这个规律。
什么是太极?阴不是太极,阳也不是太极。太极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太极就是动静转化的那个点,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动作劲力向虚处走,走到极点,就开始转为实;实到极点,又开始转为虚。太极阴阳虚实的变化就是这样不断运行的。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研究拳论。不是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再研究拳论,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明白阴阳虚实的道理。练的时候,要明白每一个式子的虚实变化,这样就能少走弯路,早日达到目标。
总之,“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话,实际是一个把握阴阳虚实的问题。有身体上下肢的虚实,还有神意的虚实。比如手向前运动,意念应该在后手,这就是“前手打人,意念在后”。一只手也要分出阴阳,比如用手掌心打人,意念要想手背。你向前推人时,要想着后边;人家从后边推你,你要想着前边。太极拳的意念都是反着走的,这就是阴阳互助,以阴助阳,以阳助阴,然后是阴阳互变。
赵幼斌:意气转换得灵是要义
太极拳论中多处有关于“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的一些提法。这些字句若不仔细推敲,不认真实践,也实难准确领悟和把握。我个人认为,这些正正反反的说法,就是针对在练拳架和推手过程中,对腿法、身法、手法,内外心意要掌握的诀窍和一些 端的具体指导和点化。现在有人常说些心法,其实这些经典字句,也就是太极前辈们在长期拳术演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其意集中包含了三个字:如何运用“虚实”,并突出个中“灵”性。
张三丰留有太极拳歌诀二十四句,王宗岳对每句歌诀进行了解释,“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是解中的句文。歌诀中有四句是“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和“四两拨千运化良”。王宗岳用了297个字解释了这四句歌诀的含义(原文请参阅拙著《杨氏太极拳真传》)。综观全文不难看出,对“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理解,应着重于对推手和招法之虚实变化要领的感悟及正确运用(当然练拳架亦然,因为拳架是从推手和招法中来)。
简要的说,推手无非就是两人搭手,接、听、探、化、放等劲法的运用变化过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显然是说推手的听劲化劲要达到的目的是四两拨千斤,得机取胜。所以,当左手感到对方出劲我就让出左边成虚,当右手感到对方出力我就腾出右面成空,使对方左右出劲落无实处,找不到重这就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基本含义。倘若对方出力而我劲不能隐去成“虚”变“杳”,双方产生顶劲即为“双重”。“双重则滞”,有“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之嫌,甚至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因此称“双重为病”。反之“偏沉则随”,意为敛住我受重之力,“实则虚之”,将对方来力引落我之脚下,则可化重为轻、化滞为灵,化背为顺,因而称为“随”。
所谓“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是从身、手、腿等运用劲法和姿势正确与不正确两方面来点化的。这里的“重”,应理解为呆、滞等不善变化的力。中定难守,叫“干于填实”,与沉不同;“沉”字含松意,能松则能沉,能松沉则能生内力活劲。中定易守,有“自尔腾然”之势。“浮”与“轻”不同,“浮”字示无根,徒于形,“只如飘渺”,于己于人听不住劲,守不住中定,易为人制,故为病;“轻”字,粘黏之劲意,轻重缓急,神形合一,自在掌握,“天然清灵”,于己于人能听住劲,守得住中定,故不为病。
对于“双”字,要较宽泛的理解。无对不成双,无双不生力。无论是练拳架,还是推手对打,无论是用手、用身、用腿,或左右、前后、上下、内外,都存在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贯串协调的运作。运用得恰当,“双”则有利,反之则害。
比如“左重则左虚”,左手感到对方手重,我所隐去的不单是我的左手、臂、肘的劲力,还包括我左半身的腰、胯、膝、脚各部的松沉,将来力引落在我左半边的脚下。此时的感觉应当是左边的手、身、腰、腿松灵稳实,右边的手、身、腰、腿轻灵顺遂可变,右手出击亦在其时,左虚而右已去,有活似车轮之感。这种感知变化就叫“偏沉则随”、“通在单轻”。相反,以实对实,不仅左边僵滞,右边也不得变化,肩胯皆成死点,就成“滞在双重”,“双重为病”。“双重”不能理解为人体重心落在两腿之间为“双重”,如“预备式”、“云手”、“十字手”等。这里“双重”当滞讲,有多余的笨劲,与步型无关。
对于“双沉”的理解,比如对方双手推我胸前或手臂,此时不论我重心落在两腿哪里,松我两膀两胯及周身骨节,支撑接点,权称对方劲之大小长短,上下前后一气贯穿,周身一家,便能做到“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我的应对转化为至少有两种技术优势:一是可以引化卸对方来力,继而采、挒取胜;其二是堵住对方来力,挫其根而掤出。这时的“双沉”,就包括了两肩胯及周身松沉变化的概念,变不利为有利,所以“双沉不为病”。对于“偏沉”也不能理解为就是一腿实一腿虚,如提手式之类。“偏沉”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讲,虚变实,实变虚皆存于知觉灵感的变化。
所以,我认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双重”等句,都是着重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而言。克僵从柔,去顶从随,守我中定,挫对方重心不在力,在意气转换得灵,是其基本的要义。
梅墨生:对《太极拳论》的解读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整篇拳论的角度,全面地理解和把握。
对古典拳论的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古人的论述都是“要言不繁”,古人也都是能知能行。这些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先有自身的实践体悟,然后用文字总结出来。因此,这些文字都是非常简明扼要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出现在《太极拳论》的第二段,前面王宗岳先论述了什么是太极,然后论述了动和静的问题、过与不及的问题。然后,王宗岳又提出了走和粘的问题,急和缓的问题,得出结论:“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他还指出了太极拳修炼的阶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练习的过程则是逐渐修炼,豁然贯通。
下面的一段,王宗岳讲述了太极拳的锻炼要领,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要领,是他自己的体会。第一自然段除了说理外,就是概论,讲述了太极拳的重要原则。这里则是讲与人交手的要领,也是在继续阐述太极拳神明的境界,以及如何掌握太极拳这些技术。后面又讲述了练习太极拳的误区——斯技旁门甚多。最后说:“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也是掌握太极拳非常关键的东西。
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虚灵顶劲”和“立如枰准”这两段。这是在说太极拳的要领,以及要掌握的劲路。“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是相互补充,相反相成的,这两点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虚灵顶劲,是神意向上领起,是身形的要求,也是神意的要求;气沉丹田,是向下的,是身形和意气的要求。这两句是一个对句,要求虚灵顶劲的同时,要气沉丹田。下面的“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又是个对句,意思上也是相反相成 的。“不偏不倚”是讲身法的中正,正是由于立身中正,才能做到“忽隐忽现”。所谓“忽隐忽现”是指身体的重心和劲力让人摸不着,这样,就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些话都是相互照应,补充说明的。只有立身中正了,才能够灵活圆满,才能力不出峰。我的老师李经梧就强调“守中用中”,“中正圆活”。只有中正了,劲力才能达于四梢。下面就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我的理解是,当对手的劲力从左边来,我的左边要虚以对待,就是“彼刚我柔,彼强我弱”;劲力从我的右边来,我同样也是虚以对待。杳,杳然不见,忽然消失的意思。就是你摸不到我的劲力。我们在与名家老师摸手时,都能感觉到这一点。你摸不到对方的劲力变化,对方能摸清你的劲路,所以,你就处处受制。反过来,如果你的水平高,你就能够做到劲路的“忽隐忽现”,对方就处处受制。拳论中后边的话都是对这两句的进一步阐述和深化。这些都是 对达到神明阶段的太极拳劲路的描绘。最后,拳论说:“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就是说达到太极拳神明阶段,都是从这几方面达到的。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的功法要求和劲力,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这一段,是讲太极拳的心法和劲路的练习。论述的语言都是互相照应的,修辞上是对仗的,语义上是互补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讲的是闪化对方的劲力。太极拳不同于别的拳种,一般的拳种是在身形上闪避对方的进攻,是肢体上的闪避。太极拳也有肢体的闪避,但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在不仅仅是肢体上的闪避,还有劲路上的闪化。对方的拳脚进攻过来,我的身形没有闪避,接触点上的劲力却可以闪化对方的劲力。李经梧老师说:“要在接触点上说话。”就是说要在接触点上分阴阳、分虚实。所以,这里的“左虚”“右杳”不是强调身形上的闪避,而是劲路上的走化。如果是身形上的闪避,就不会用“虚”和“杳”这两个字了,而应该说“闪”和“避”。闪避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生理本能。外家拳是以快打慢,大力打小力。大的力量来了,自然要闪避。太极拳练习的不是身形上的闪避,更强调的是劲路上的走化。李经梧老师说:“接就是化,化就是打。”这是对“接触点上说话”的解释。这里的“说话”是肢体上的“说话”,是劲力的较量。李老师还说:“要哪儿接,哪儿走。哪儿接,哪儿化。哪儿接哪儿打。挨着何处,何处说话。”
王宗岳拳论中在这里论述了左右、上下、先后的走化,要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任何一点力量,我都能走化、沾黏。这就是浑身是拳,浑身是手的太极拳神明境界。
李经梧老师说,练习太极拳功夫,要分几步。先要知己,然后知彼。知己的功夫,就是要把所有的太极拳练习要领都做到,在身形、劲路、意念方面处处合乎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这样就能自己守住自己的中定——知道自己何处阴、何处阳,有多大的力,使多大的力,估量出自己的尺寸分毫。很多太极拳名家都知道自己的尺寸分毫,所以,发放人能够得心应手。先管住自己,然后才能罩住别人。武禹襄的“敷盖对吞”也是这个意思。李经梧老师讲要“吃出对方的劲路”。这里不是在身形上占便宜,而是要控制对方的劲路,在接触点上走化、发放对手。
太极拳的放人,比打人要难得多。很多人对太极拳有误解,认为太极拳只是破坏人的平衡,把人放出去,没有击打的力量,不能让敌人失去战斗力。其实,太极拳友好的发放可以不伤人,但是,如果是对敌,其力量是具有穿透力的,极具杀伤力。放人,尤其是把比自己体重大,比自己力量大的人发放出去,没有掌握高超的技巧,不知道对方的劲力和劲路,是很难做到的。高明的太极拳家放人,不是像摔跤那样,而是接住一点,让整个人腾空出去。所以,王宗岳总结“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乎壮欺弱,手快打手慢”,这些全是先天自然之本能。太极拳不靠这些,而是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靠劲路的“忽隐忽现”,你实我虚,你虚我实,你刚我柔,你来我化的阴阳虚实变化。
王宗岳还谈到“双重”之病。双重,就是不能运化。运化,是指劲路的运化,不是身形的闪化。在自己练习时不能双重,更重要的是交手时不能双重。这时的双重,就是对方用力,你也用力,互相顶牛。对方实,你也实,这就是双重。“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就是虚实、开合、吞吐,“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在接触点上,你刚我柔,你柔我刚,你进我化,你退我随,把对方和自己成为一个太极体,这时才能制人。
我感到,现在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认真地学习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没有得到这样的传授和指点,没有真正明白拳理,按照拳理来练习,这样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通观这篇拳论,王宗岳就是论述了要运用阴阳,运用虚实、开合、吞吐之理,在走化、沾黏之中,实现控制对方的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1)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注解
梅墨生:对《太极拳论》的解读
太极拳九诀全解之七:《阴阳诀》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折叠转换”
各式太极拳家论如何理解“折叠与转换”
如何做好太极拳的阴阳转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