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理解“物”与“气”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的养生锻炼方法大致可分为:道家功法、医家功法、儒家功法、道教功法、佛教功法等五个大类,直至近代才有武术、内功、外功、气功、站桩等功法之分。

传统的看法认为,老子(公元前571:471)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它与作为古代哲学思想流派的道家并非一宗。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崇庆境内),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教”,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尊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为主要经典,影响面较大。

其实老子之学说并非宗教。大约早于老子一百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已经记载了关于“道”与“德”以及“物”与“气”的学说。但是,历史上的学者们对于“道”与“德”和“气”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物”的研究较少;从哲学方面的解释较多,而从养生锻炼方面的解释较少;本身无“物”、也没有见过“物”的学者著作较多,本身有“物”的学者著作较少;用传统的宗教词语解释者有之,而用现代医学科学术语解释者缺乏。因此,对“物“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道即物,物即道”。“道”是抽象的理论、道理、方法,而“物”则是专指“道”在人体上的具体动作表现神态,并非统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广义的“万物”。物与气的关系中,“气”是练功初级阶段身体内在的自我感觉,凡练功者人人都能感觉到;“物”则是练功达到高级阶段时动作神态之外在表现,不经过专门学习、刻苦训练不易掌握。

学“拳”即是掌“道”,目的是为了求“物”,“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已身,永无是处”是王芗斋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意拳(大成拳)学说的核心。因此,我认为从养生锻炼的角度来说,要正确理解《老子》著作中的“道”,首先要从认识“物”这个东西开始,只有练功达到高级阶段,身上有了“物”这个东西的人,如《老子》所说“善为道者”、“孔德之容”、“善摄生者”之表演,并且进行过比较对照,才能正确理解“道”与“德”和“物”与“气”的真正面目,才能正确认识道家功法的本质。从而才能对老子《道德经》五千文的某些章节从养生锻炼方面作出新的注解。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着很大的作用。不识字或识字极少的人,一般称之为“文盲”。那么,不识“物”或识“物”极少的人,是否可称之为“武盲”或“道盲”呢?

因为,文字是代表语言的书写符号,不经过学习是看不懂和读不出来的,尤其是中国的古文,即使能认识其字,有时却难理解其真正的本义。例如:对“物”字的认识就是一例,实际上,“物”是代表“道”与“德”具体动作的神态符号。

“物”的本身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表演完毕“复归于无物”。它是人类所共有的潜能,“自古至今,其名不去”。它对人类的身心修养、健康长寿、开发智能起很大的作用。它也是区别“独立不改”的站桩练功这一古老的东方道家健身方法与近代西方竞技体育运动不同的根本所在。同样,它不经过专门学习,不坚持较长时期刻苦训练是得不到和表现不出来的。如同书法家所写的字与一般人写的字迥然不同一样。但是,文字、语言根据各个民族与国家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前“物”这个神态符号,则是没有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它只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凡是人类经过“独立不改”专门训练者,其对“物”的表现神态完全一致,只有造诣程度上的深浅与高低之不同而已。

但是,关于“物”的记录方法问题,在古代只能用文字来形容,无法保留其具体形象与神态的原貌。因此,没有实践经验者,身上无“物”的人,和没有亲自看见过“物”的人,很难理解经过艺术加工夸张描述的言词,而现在可利用照片、录像、录音、电影摄制等记录手段,永久保存下来,供人们比较对照。观摩欣赏,研究提高。

(于永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应该是庄子的踵息
张陵想尔功之劝功法和练功法
道家的睡方与睡功
张祖仁论道家功
金丹大道修行入门方法
什么是儒释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