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王蒙在首届鲁班文化节传统文化高端讲座上的报告摘录

 

我今天要讲的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近年来,我们整个国家对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强国、发挥文化凝聚力等,都非常有热情。尤其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穿上古装朗诵《三字经》,到让新招收的工人学习《弟子规》,再到各种讲坛、论坛都非常活跃。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觉得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似乎也没有定论。有些文化的具体方面,我们觉得很亲切,也就不存在什么理解上的问题。比如中餐,就很容易接受,不需要仔细研究,虽然在有些宴会上也上点牛排、鹅肝等,但做法和用料也与国外的有所不同。再比如中医,目前许多传媒上谈论的养生、防治疾病等方面的道理,深受人们欢迎。但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文化,它的基本精神、基本追求、基本特点是什么,包括我在内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有的强调孔孟、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但是有的也不这么认为;有的强调阴阳五行,或者认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渊源。

  我听曾任国家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说过,他和几个对文化比较有研究的学者一起出国,就碰到过这样的现象:我们的教授一再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外国听众就说能不能给介绍一下为什么博大精深、怎么个博大精深,教授们就说没法讲,因为太博大精深了。这样就让人稍微感到为难——已经博大精深到了无法传达、无法叙述、无法交流、无法传授、无法讲授的程度。这让人无法接受。

  今天,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追求、基本特色,也就是中华文化和欧美文明,尤其是在世界上占有强势的基督教文明的区别;一个是中华文化具有特点的一些方法和思路。这些问题太大,没有定论,我的说法也不是定论。

 

  中华文化的基本追求

 

  第一点,我想谈谈中华文化的基本追求。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对我们的这种道德观,有各种说法。比如,仁义道德;比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最简单的仁、义,或者是加上道、德。还有一种说法是“四维”: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是“五德”:仁、义、礼、智、信。前几年有一些政协委员和教育界专家,特别提倡仁、义、礼、智、信,上书中央,希望强调。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的国民政府,对中国文化的道德追求,也有自己的概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所以,现在到台北市可以看到有一些大街叫忠孝大街、仁爱大街等。

  京剧也有自己的说法,表达的是“忠、孝、节、义”。但是它和“礼义廉耻”不同。“礼义廉耻”说的更多的是指国家的臣子和士人(即读书人、候补官员);“忠孝节义”更倾向于民间的一种说法,民间要忠孝、有节操、讲义气。我在咱们山东的一些宣扬儒家学说的刊物上看到,说中华是“礼义之邦”。所谓“礼”,不是单纯指讲礼貌,主要还是讲尊卑长幼的秩序,就是说这个社会是有秩序的社会。“义”,也不是指义气,而是当道理讲,就是讲秩序、讲道理才是“礼义之邦”。但是,现在许多地方都写成“礼仪之邦”,这是大错特错了。“礼仪”仅仅是指表面的程序。为此,我曾在《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上都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这就看出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追求确实需要很深的理解。

  我想用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不是靠一个一个的字,而是稍微讲一点它的内容的语言,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追求。

  主要有十六个字。第一个方面,我们的文化讲求“敬天积善、古道热肠”。敬天,就是指我们最讲究尊卑、长幼、上下。“天”是最靠上、最大的,本身是一切美德的源泉,这就有一种信仰主义,是可以说得通的。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因为“天”就是有最好的道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表明人们都承认天和地是有最高道德的表率,以至于我们把天的道德,作为古代中国权力系统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据,提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以德治国”等等,所以要敬天、积善。老百姓心中也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样一种朴素的观念。我认为,这种观念不完全是从佛教的“报应循环”中得出来的,从儒家等各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

  “古道热肠”是很多人形容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古道”,是指我们相信在远古时期,我们曾经有过最高的道德典范。中国是敬老、敬祖先、敬三皇五帝的国度。按庄子的说法,我们要敬到神农氏、敬到炎帝为止。在《庄子》外篇和杂篇中,庄子不断地批评皇帝,因为皇帝是争出来的皇帝,而神农氏这些人,不是靠争出来的,而是靠对人们的教化成为皇帝。当然,这些说法带有某种乌托邦的性质,但是属于化育人民。皇帝、权力系统、士人、读书人、社会精英等等,都有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化育人民。

  强调教化的结果,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力求把权力的运作“文化化”和“道德化”,尽管权力的“武化化”特征非常明显。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权力就是阶级、社会工具,组成国家机器的就是法庭、监狱、军队、警察,这是“武化化”的特点。我们看中国文化呢,强调“武化化”的也有,比如法家,但更多的强调“文化化”。为什么君王能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你是奉天承运,你的道德可以和天相媲美,这就是强调“文化化”。强调“文化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哪怕是君王的权力运作,也要接受文化、道德和秩序的监督。

  这种“敬天积善、古道热肠”的文化,有着它的亲切之处。“热肠是指什么意思呢?我们最反对、最不赞成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态度,崇尚重视历史、重视情面。这样的文化,实际上是有争议的。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真正做到了仁政,甚至也做到了无为而治的,只有汉文帝和汉景帝,其它时候,宫廷斗争经常是腥风血雨、阴谋诡计,也就是认为靠仁义道德来治国平天下是靠不住的。鲁迅甚至提出来,中国文化是拿起书来一看,是仁义道德,然后仔细一看,字里行间里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但是,我们又要看到另一面,那就是仁义道德的教导已经深入人心。“礼失求诸野”。皇帝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仁义道德,但是仍然受仁义道德教导的约束。老百姓盼望你仁义道德,以道德教化作为权力运作的基础,让人们听着很舒服,也很容易接受。

  改革开放以来,大约在12年前,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出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说法。前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国”。所以,我们对道德教化,以及对权力的“道德化”和“文化化”要有所重视。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有道德就是有权力,那就把这个事情看简单了。或者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小孩念念《三字经》《弟子规》,就可以天下太平了,这是在冒傻气。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的追求、愿望,就会脱离群众,脱离我们的这块土地。

  第二个方面,我们的文化讲求“尊老崇贤,崇文尚礼”。尊老,就是珍惜已有的东西、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文化成果,以及已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的文化讲求“忠厚仁义,太平中庸;勤俭重农,乐生进取”。现在老百姓最喜欢说的,还是“忠厚仁义、天下太平”。过去,我到过一些城市、农村的中等水平的人家,大门上的对联有两副写得最多。一副是“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这是指对自我的要求,就像保护一块玉一样,不要让它肮脏,不要让它被污染;而给子孙后代不是留下金银财产,而是留下做过的好事和德行。另外一副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的是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讲究家风遗训文化传承,才能传家继世。在以前,中国孩子写“红模子”的时候,有两套写得最多。其中一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再一个就是“天下太平”。不仅是因为“天下太平”对横竖撇捺都有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还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

  说到中庸,孔子是很强调的。“中”并不一定是正中间,而是准确的意思,“庸”指的是正常,合起来就是指人做事情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不做过头的事。为什么中国特别强调中庸呢?西方的政治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性恶论”上的,最强调对权力的多元制衡。我们中国并没有这样一个多元制衡的传统,但这不等于政治上没有平衡,这个平衡表现在时间纵轴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中华民族形成了这样一种政治道德,就是不搞极端、毋为己甚、适可而止、留有余地。就像是林语堂说的,“中国人提倡的道德,是比较老成的道德,不希望表现年轻,甚至幼稚”。

  勤俭、乐生、进取,正是中华文化能够和现代化目标接轨的基础。我们并不是消极的文化,因为我们讲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是讲进取、勤劳、艰苦的,讲自强不息的。但是,我们的文化和西洋文化又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我们不是无条件提倡竞争。很多地方,我们认为控制、管制、弱化竞争,是创造一个舒服、美好社会的必要措施和条件。当然这并不完全对,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方面都很缓慢,封建社会曾走过长期停滞的道路,这是一个教训。竞争也有很多负面的东西,这就反映了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一种预见,对竞争的一种适当管控。所以,这种掌控竞争的思想,既有非常可爱的地方,也有延缓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地方。另外,我们注重美善,胜于注重真实,《红楼梦》中所讲的“王夫人丢失玫瑰露”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人的思想方法

 

第二点,我想谈谈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思想,求“大”、求“一”、求“变”。其中,“大”是指我们相信大道理管着小道理,越大就越高,越高就越大,越高大就越重要。中国人相信,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能归结成一个最高的、唯一的道理。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贞。”“一”就是最后要找到的唯一的根源,“一”统治着一切、代表着一切。老子又称“一”为“道”,一曰道,二曰远,三曰反。这是道的特点,大的无所不包,“远”是永恒的和持久的,“反”就是不断地变化,会向着反的方向发展。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把道认为是一个比生命还要终极、还要重要的一个东西。

  正因为我们从“一”、从万物的共同性上考虑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们要寻找这个最高的词。我们汉字的信息量比较大,要在其中寻找一个最高词希望它都包括。就好比讲这个“一”和“道”,庄子讲“通”,孔子讲“道”、“仁”,而孟子讲“义”。中国人的有些说法和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比如说,中国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外国人就无法理解,因为两者完全不通。但是,中国人为什么会认为良相和良医是相通的呢?因为中国人认为,良相和良医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仁心仁术、仁者爱人。当良相的目的,是为了爱人民,为了给人民谋福利;当良医的目的一样是为了给人民谋福利,减少人民的痛苦。

  中国人关于政治上的很多说法,就又牵扯到一面是统一,一面却是分裂、分割、矛盾、对立。表面上看来矛盾的东西,中国人看是统一的。中国读书人最提倡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孔子在《论语》里表示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就是从这里来的,实际意思恰恰与现在普遍认为的意思相反,是说一个人该傻就傻,该精就精,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起作用就起作用,该低头不语就低头不语。这种说法,也是全世界少有的。古人还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像这样一类的说法,都是国外的思想很难接受的。我们是在特别强调,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东西,其实是一致的。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水满则溢”,就是说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过、太盛,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物壮则老”。所以,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强调谦恭、强调后发制人、强调含蓄的文化。这样一个文化虽然不是绝对,但是我们有无数这方面的故事、经验,这就形成了我们文化的一些特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太久长了,人口又极其众多。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很多相互成为悖论的地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强调都是要规规矩矩做人,民间却也有许多相反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庞杂,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庞杂,它才有了自己的生命。这与欧美文化是不同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实,我们很多文化追求并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如果无视这种文化,就等于自绝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只能增加工作的难度和生活的难度。相反,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中找根据,可以使我们很多事做得顺当、取得成功。另外,中国文化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也可以说非常庞杂。对此,我们要有所理解、有所选择。理解是选择的前提,选择是弘扬的前提。如果既没有理解又没有选择,是不可取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忘记“五四”精神。

  谈到文化问题,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仍然是正确的,是不可以一日一时忘记的。我们追求的,是中华文化最美好的东西、最优秀的东西和奔向现代化所做努力的整合与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取此舍彼。

  特约记者李同霖 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传承与文化担当
中华文脉 千年的欣喜与沉醉
“汉服热”彰显传统文化之精深
儒家文化是春风吹又生
寻根传统文化,当今时代的呼唤
骨子里的中国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