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页书单】 课程和教学设计书单

这几年零星阅读了一些跟课程和教学设计有关的理论书,我试着把它们梳理在这篇文里,算是一个阅读历程的小结,也试图想建立课程设计书籍的简单关联,并让它们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阅读课程的探索者,从阅读中获取想要的东西实在是太自然不过了!

#1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美] 戴维·珀金斯 著

重读了这本书,且把它放在这个书单的最前面,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不论教的是什么学科,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并选择此类学习去建构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为教育的目的而进行的,这样的知识才能在学习未来的生活中发挥价值。

在这个辨别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去思考哪些知识是学过之后能够透彻理解的。作者戴维·铂金斯提出了“全局性理解”这个词语,并点明与其并驾齐驱的“开放性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全局性理解的四个判断标准分别是:深刻见解方面、行动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和机会方面。用这样的维度去判断课程设计是否带来了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也是非常好用的。

真正的学习是怎样的?学习是理解,是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学习是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学习是感兴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学习是融会贯通,是学习者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第二版》

[美] 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 著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圣经一样的存在。


值得骄傲的是,在没有读过任何课程设计相关书籍的情况下,之前的儿童读书会带领方案或阅读课设计方案我其实走了一条正确的路。结合孩子的实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来选择书籍和阅读策略的带入,这其实就是以始为终的逆向设计啊!

这本书就是讲先确定预期结果(这个当然要结合课程学习者),再确定定合适的评估方案后,来设计学习体验。而不是根据上课者或老师认为自己可以教什么(对学校老师来说是课程大纲要求教什么)来设计课程。以始为终的逆向设计有点像企业中常说的“结果导向”。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带给学生。

书中告诉你利用大概念和基本问题来明确目标,然后从理解的6个侧面真正阐释了理解的含义: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些内容明确后再来进行评估的考量。使用理解6侧面来作为评估蓝图,利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再用WHERETO要素细化和实践,从为理解而教的态度来设计教学体验应该才能更为清晰。

圣经要成为圣经,非要多读然后多用才能理解透彻。

#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美] 泰勒 著

这本书的作者泰勒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最为触动我的其实是第一个问题: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泰勒分别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心理学选择目标5个来源来考量。也就是被提到了泰勒的筛子,除却学习者和校外生活两个方向的研究外,学科专家、哲学和心理学分别可以筛出来那些并不是目标的部分。


有了目标之后,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也是接下来必做的步骤,第四个问题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也说明了评估对目标的影响,说明目标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调整的过程。

虽然本书内容已经被广泛挑战,但是对我来说,指导作用却非同小可。先实践后在理论中印证,然后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最迅速的。

#4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减缩本)

[英] 安德森 著

之所以如此认真地敲出书名的副标题,是想提醒一下:这是减缩本!估计还是相对容易读一些的!

老早就知道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大概内容。我最开始带读儿童读书会的时候就是使用这个分类法从认知的维度来设计阅读小任务的。

终于读到这本书后,才深刻感受到分类学的这个框架表格带来思路上的清晰。横向是认知过程维度,共6个: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纵向是知识维度:共4个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性知识,这样设置的教学和评估都目标可以放在这个框架内进行梳理,可以很清晰地判断是否兼顾了不同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

理论框架如何被运用到课堂实践,本书开发了6个教学具体案例设计,涉及到健康、英国文学、数学、历史、科学和语言艺术,对学校老师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5

《深度教学: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

Think Like Socrates:Using questions to invite wonder and empathy into classroom

[美] 莎娜·皮普斯 著

必须要把英文书名敲出来的原因是:请仔细看看原书名表达的意思。中文书名传递出来的彻底的“术”的味道真的是这本书作者特别表达的吗?用这本书里的方法真的会帮助到教师的“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吗 ?也许未必。

本书作者莎娜·皮普斯是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获奖者,这本书可以看到她深受《教学勇气》一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本书核心指向的还是教师对自己职业定位的真正思考。只有真正放下教学中“失去掌控”的恐慌,构建鼓励提问的课堂文化,全心倾听学生的提问,并把这些问题应用到写作、科学、数学、艺术等各个学科中,才有可能帮助学习成为一个好的人,而不是考试通关者。

对我来说,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从自己的问题开始帮助学生提问,再利用学生的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苏格拉底圈讨论式教学法值得一试),鼓励学生探究,而这完全基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培养,同理心和信任的建立。

提问在各个学科的应用部分有启发但是如何落地应用到国内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但非常有启发的是:无论在学校内还是学校外,任何一个社群都可以自问:我们有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看到周围人的聪明才智之时。

#6

《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

SMALL TEACHING :Everyday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美] 詹姆斯· M. 朗 著

从英文书名可知,这本书强调的是基于认知科学的轻教学,而中文书名更强调的是课堂的设计,对翻译书名的不满看样子要长期持续下去了。

这本书结构清晰明确,就是从知识记忆、知识理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个部分来阐述的。每个部分都从认知科学角度给出一些轻教学的方式,比如根据记忆提取效应的的提问、交错教学、搭建知识框架、自我解释效应下的厘清思路,还有培养成长性思维、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等。

看上去都不是大型教学的做法,但作者强调的是,有时候小的改变就会带来课堂的变化。这对于不想通大刀阔斧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引用的大量案例是面向大学生的,因为作者本身是大学的英文教授,但是一些知识学习的方式用在中学也是完全可行的。书中提到或引用的不少参考书籍都有中文版,比如《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评价技巧》,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终身成长》等。

#7

《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如何用设计思维创意教学:风靡全球的创造力培养方法》

[美] 约翰·斯宾塞 / A.J.朱利安尼 著

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对目前的教育来说完全是一个盲区。甚至于很多本来具备创造力的孩子,经过几年正式的学校教育后,完全丧失了创造力。之前我的偏见是:通过课程来培养创造力根本是荒唐的。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对创造力的固有成见。

设计思维是一种被国外教育界钟爱的创造力培养方法。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设计思维是一种学校框架,是一种不同的做事方法。创造力属于每一个人。现实世界中创造力往往来源于痛苦和矛盾。各种限制条件才能催生创造力。


设计思维分为5个步骤:同理心(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定义(分析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头脑风暴—原型制作—测试,优化解决方案。这套方法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创造力,以及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维的LAUNCH流程千万不要错失掉最为重要的发布流程,创造出成果后就此停止,可能就错失了实现真实性学习的最佳契机。而当今社会条件下,发布的渠道更丰富。

#8

《郭初阳的语文课》

郭初阳   著

这是一套公开课的课堂实录。读这样的实操案例会激发你去反思自己的课堂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设计。

之前有听过郭初阳的《动物农场》公开课,当时实在是惊艳,现在看这十堂课的记录其实也就理解了,这应该就是他的风格之一。

敢于且擅于选用普通老师根本无法驾驭的大主题材料,这个大主题,有关于国家、自由、民主的各种思辨,也有对文学作品精心设计和带领的反思。不论是选择小说还是文章,一般的老师的阅读量只能望其项背。

课堂整体的形式还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有各种形式的文本材料的提供,还会有电影片段,音乐,以及不断穿插的小组讨论。课堂上时有的幽默点评也让氛围轻松许多。应该说,这样设计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向自己预设的思考中。

当然,也许问题也在这里,预设的痕迹比较重,有时候囿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以及学生的整体状况,不得不直接点出想要带领的目标,又有何妨?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语文老师?

#9

《未来课程想象力》

徐莉  著

徐莉老师真的是很会取书名,我非常喜欢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书名。

这本书上编是“寻找未来课程的暗示”,首先是对内陆教育实践的探讨,如何超越以遵纪为基础的教与学,然后从内陆、北欧和香港三个地点教育实践进行分别分析。中编是“探索教师执业新的可能”,围绕课程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内陆课程发展的热点进行了探讨。下编“一个人的合唱”主要是介绍自己的课程观和这些年来的课程实践。

她提到课程设计的两条近路,一条路是教学观念与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另外一条就是教育观察。我认为这正是她最厉害的地方,这条看起来最没完没了,也不能有什么标新立异的路,反倒是最需要去走的路。

很多时候,课程设计者需要的不是从各种各样的“道”上寻找出路,而是依靠长期认真地与孩子相处,观察和记录课堂,不断地反思和迭代,从实践中摸索出更适合更好的课程升级之路。

写在最后

有时候想想真是不可思议,草班野路出身做了小几年的课程设计,不论大的还是小的,成系列的或不成的,都先凭直觉摸索,实践后再回到理论书阅读,根据理论修正实践方案,这也算是非科班出身的课程设计者最为有效的方法了吧!

谢谢你读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激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造力
课堂教学资料
课改中如何设计美术课堂教学
中国教师报2160127:深度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给英语老师的暑假书单,假期选本好书充充电!
给英语老师的暑假书单,假期选本好书充充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