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名家明师身上话太极真松与刚劲

从名家明师身上话太极真松与刚劲



   太极名家郑曼青接受采访时记者提问:“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他老人家还说:“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

陈雄拳照

    很多人都在谈松,但真能松了的却没几个,松有真松假松之别。晚年的太极名师董虎岭因糖尿病而腿部截肢,半闭双眼显得油灯耗尽的样子,董虎岭先生听说要动手立刻来了精神,他一个发劲将黄建成(马来西亚的太极拳爱好者)打出丈远。此乃真松!太极名师王壮弘,王壮弘曾有一阵中风,半边麻木,但王壮弘证明用意不用力是真的,就是用不能动的手将黄建成打出去.曾半边偏瘫,为了证明用意不用力是真的,用他那肢因偏瘫不能动的手把来访者打飞,亦乃真松!有个国内的太极拳爱好者,到香港拜见了王壮弘先生,被王壮弘一个发劲贴到墙上。后来有拳友问他:王壮弘有没有用力?他说:把我的胸都拍痛了,怎么不用力?所以认识太极拳松功的柔与刚,确实是个实际问题。

    太极拳是一种通过意念指引,气息、形体、力量、神识高度统一的运动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含肌肉、皮肤、骨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充分放松,所以说松的质量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太极拳中的松,是理解文字容易而体悟身知难。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和太极拳家有不同的体认与练法。

    太极拳这种放松用意、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如表现在技击方面有五点好处:
    1.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以后,气血周流无滞,气行于骨节隙缝之中,能加强节节贯串的作用。
    2.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动作上的顺遂和圆活性都能获得高度的发展。
    3.全身骨节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发展了下肢的支撑力,胸背、肋骨节节松下,外向前合,有助于沉气,稳定重心。
    4.能够发展力量和速度。因为全身处处放松了力量,才能毫无阻碍地、圆活地加快速度。
    5.放松用意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技术,提高人的情绪,增强人的自信心和力量。

    松从何来?一是练出来,要有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多练才能达到。初习者先练关节松,进而肌肉松,最后达到整体上下内外皆松。郑曼青先生说:“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肌体顺着以地心引力为主的这两种争力有序放松,血脉流通了,就有气感了。哪里有气的流动感,说明是放松了;哪里没有气的流动感,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放松。

    二是比较得来,通过推手,遇上高手就知自己不够松。有人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松柔很松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被人打出去。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别人比你更松,因为松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松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再说松是有层次的,太极拳明师张志明说:“应当把‘以心行气’理解为‘以心行松’,把‘以气运身’理解为‘以松运身’,松意走到哪里,那里就产生相应的运动。常说‘意到、气到、劲到’,实际是‘意到、松到、劲到’;‘气为劲体、劲为气用’,实际是‘松为劲体,劲为松用’。说到底,气是松出来的感觉,劲是松出来的动力,肢体动作是松出来的可见形象。”

    有太极前辈认为,无刚劲者假太极也,太阴也,非太极拳,奇能百巧无力不中。当然刚劲是一种整体上的刚劲,是一种由柔变刚的瞬间爆发性掷抛和击打。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刚”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没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柔”的理解上。

    太极拳明师张志明说:“太极拳也要刚,但不要刚铁性质的刚,而是要水势性质的刚。太极拳也要刚柔相济,但不要又硬又软、半硬关软的刚柔相济,而是要像水因势虚实变化的刚柔相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其形状像水一样,有时澎湃,有时倾泻,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湍急的河水鼓荡奔腾’(李琏)。学水因至柔善流而起波浪的刚柔相济是我们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水是至柔之物,‘涓涓细流’,随器成形,避高就低,刀劈斧砍不留痕。水又是至刚之物,‘澎湃、倾泻、鼓荡、奔腾’,甚至像山洪,如海啸,迅猛异常,所向无敌。值得我们留心借鉴的是,水即使在刚猛无比的时候,它仍然是水,而不是钢铁,不是坚石,没有火药的爆炸力,它的每一部位都仍然是大柔大软,而不会丝毫变硬。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如一地具备着至柔善流的性质,所以,第一,才能聚散自如,避高就低,才能刀劈斧砍不留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才能有向低处流的共同方向,才能聚众多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形成广大深厚的潜在力量;第三,才能使它自身的各个部位相互贯通,集小力成大力,成趋势,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力量;第四,才能凭着自身的整体重量,顺着落差和位移,借到更强大的地心引力,发挥出无坚不摧的威力。水本身是不会生力的,它只有重量,没有力量;水的力量来自它的自身重量和至柔善流的性质。与水相比,我们练拳人同样有自身重量,但因为缺乏至柔善流的体能而不能将自身重量开发成行拳的动力。这正是练太极拳强调松柔的理由。”

    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太极拳的刚劲是通过松柔练出来的,随着松沉劲的逐渐练出,刚劲也就慢慢的显现,练出整体的松沉劲,刚劲才完整。整体松沉劲练出来了,柔自然会,刚也就出现了,刚柔并济自然上身。太极拳首要以阴阳之理来行功,但练拳不可一味的求刚或求柔。太极名家吴文翰说:“推手时,无非是刚柔两个劲的运用,而刚柔两劲的变化要忽隐忽现。”
      
    当年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先生柔软之极的刚劲,动之之激,发之之聚,未见其动,腾空而跌,独步一时。堪称神力,一直令后辈人激动而神往。

    从以下轶闻可以看出太极拳技击刚劲的真功夫:
    余永堂在《德艺双馨,武术风范》一文中说:“我们都感觉他(太极明师刘慎五先生)手如钢钩、臂如铁担,听劲极为灵敏,可以用身体任何部位攻击我们,如果谁想用招去攻击他,招来的一定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太极名家牛春明进入杨家门墙后,深受杨氏父子器重,倾囊相授太极功夫,加上他自己勤学苦练,功夫进步很快。健侯师祖晚年,又把秘传的点穴功夫传授给他,牛春明的肩臂肘腕和手指已练到相当功力,手指特别强健,内劲直透指梢。有一次野餐,忘了带开罐头的刀子,牛春明以手指代刀点开了罐头盒,而手指却毫无损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雄聊太极拳 45】 从名家明师身上话说真松与刚的真功
王壮弘水性太极拳
水性太极拳《王壮弘》
林清智:陶炳祥师兄谈掤劲、踩浪花等拳理
邓注太极拳论
太极身法、心法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