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梦辰,别催了!”

前段时间沈梦辰又上热搜了,还是因为恋情。

在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里,沈梦辰隔空催婚杜海涛。一语道出了两人关系现在面对的紧迫压力:360°全方位被催婚, “但海涛根本催不动,连龙卷风都催不动”。

图源:综艺节目截图
当事人杜海涛,后续在另一档节目中隔空回应,大意就是:两个人按部就班,按照计划进行,其他顺其自然就好,请大家关注作品。

图源:综艺节目截图
虽然后续两人各自在微博表明:“我们好着呢”,但网友对于这种打太极的回应,显然不买账:你说你回了,我看你是回了个寂寞。

于是这次的“催婚热搜”,还带来了几个后续的连锁热搜:

第一集:沈梦辰 催婚根本催不动海涛

第二集:杜海涛回应被沈梦辰催婚催不动

第三集:杜海涛沈梦辰否认分手

第四集:沈梦辰说跟杜海涛该结婚了

网友:好嘛,搁这演电视剧呢?

自从公布恋情以来,关于这俩人恋情的话题,真·自带热搜体质,隔三差五就会蹦出来戳一戳网友的太阳穴。

这九年的感情可以说是网友们一眼一眼看大的,真是没让冲浪吃瓜群众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作为娱乐圈的老“产糖大户”,九年里,梦辰和海涛孜孜不倦地为内娱贡献了不少甜蜜撒糖时刻。CP粉们都很上头:“星辰大海真的甜,不结婚很难收场”。

就连沈梦辰自己都说:我们还需要见证吗?我们需要的是领证。


坊间也曾传出两人曾有筹备婚礼的打算,不过后来被证实是虚晃一枪的传闻,婚礼也就不了了之。不过,因为两个人恋爱太久也没有结婚的动向,关于两人的分手传闻也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在这次热搜词条下,就有网友直言:预感两个人不会结婚。

不少网友还提到了阚清子和纪凌尘,在《亲爱的客栈》里,俩人的糖撒得那叫一个均匀细致,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直接精准投喂进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嘴里。


但两个人的爱情最后也没得善终,只给正嗑得晕头晕脑的网友留下了一句“大海的誓言”。相识于微时,恋爱八年互相扶持,最终分道扬镳,“清尘CP”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放眼整个娱乐圈,前脚刚以恩爱多年的人设为互联网制造完糖分,后脚就爆出分手为火热的世界增添冷水,这样的明星情侣属实不少。比如,信乐团的主唱苏见信,这位老·情场浪子与前女友历经了一段17年的爱情长跑,也在去年末被爆料分手。

图源:媒体报道截图
理智吃瓜如壹读君,从不以观察娱乐圈的情感作为爱情指南。再加上这几年,啥互联网大瓜田咱没见过啊,对情情爱爱的寻常戏码,更多网友的心态是:随便吧,我的心硬得像一颗石头。
但对于“情深多年又分道扬镳”这种剧情,壹读君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意难平的。
因为这多少指向了恋爱中一个非常具有普适性的世纪疑惑:恋爱时间越久,到底是更容易结婚?还是更容易分手?
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根源的概念开始着手:啥是爱情?爱情又因何而维系?

爱情是如何产生的?

爱情是激素的蜜语,坠入爱河是生物学过程

虽然每段恋爱的细节并不相同,但爱情的发展模式却大体相似,这是因为爱情关系中蕴含着一些可知的科学规律。
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给了人们探究“爱情的科学原理”的技术工具。相关的研究又多又杂,在这里壹读君就不做严肃的文献综述,给大家直接说结论吧。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爱情的生物学反应链:
首先,性激素带来了动心感。性激素与视觉刺激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类在坠入爱河的那一瞬间,多多少少都有点“见色起意”内味儿。在性激素的驱动下,恋爱主体肾上腺素飙升,出现口干舌燥、冒汗等生理反应,这种突如其来的crush瞬间就是爱欲的初始。
进而,多巴胺分泌增加。这种神经传导物质,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也主导“迷恋”。


多巴胺分子模型
陷入爱情的人们疯狂分泌多巴胺,在体感上表现出一种精力增加、睡眠和食物需要降低等亢奋状态,并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在恋爱细节中寻找快乐,持续不断地感受愉悦。
但“上头”的爱情,惊艳却短暂。大量的研究表明,爱情的“保鲜期”是18-30个月,因为在这段时间之后,多巴胺分泌水平就开始下降。
过了这段时间之后,爱情关系又是靠什么维系呢?

长时间的恋爱何以维系?

催产素产生依恋,沉没成本教人惜取眼前人

科学家曾经以单配偶草原田鼠和多配偶山地田鼠为实验对象,对照地研究动物们的“爱情”是如何能够专一而持久地维系。通过对两组田鼠的神经解剖学和转基因研究,结果显示: 单配偶的专一田鼠,其“配偶联结”系统是以荷尔蒙激素( 催产素或加压素) 为基础的。

这种效应在人类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Bartels 和 Zeki更是首次使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fMRI)证实了人类的爱情也与这两种激素相关。在观看到爱人影像时,被试者的脑岛中部、前扣带皮层,双侧尾状核和壳核等脑区被激活,这些脑区正是后叶催产素、后叶加压素被大量释放的区域。

图源:Bartels A ,  Zeki S . 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J].
另则,有大量研究证明,催产素是在性爱过程中所释放的激素,而加压素则是在性爱后释放的激素。故而进行过“深入交流”的情侣,依恋状态会更加牢固,这就是“日久情深”的科学原理咯。
当然,玩心大的海王们不在讨论范畴。
催产素和加压素这两种垂体后叶激素,主导恋爱中的“依恋效应”,壹读君愿意称之为“长相厮守激素”
长久恋爱关系的维系不仅受到激素和神经递质驱动,也蕴含着一些经济理性的考量:亲密关系里,存在“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沉没成本效应由此而来,指的是:“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简单点讲,就是一旦人们在一项投资投入了金钱、时间和努力,出于避免浪费的心态,人们更倾向于继续进行这种投入。
类比到爱情中,双方为维持一段恋情,曾经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所以在恋情告吹的时候,付出多的一方可能会暂时搁置解决问题,转而心疼自己付出那么多却没有结果,这种执念令其下意识地想尽方法来维系这段关系。
正如小王子和玫瑰的关系:“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爱情是科学又理性的过程,由激素带来依恋,又因沉没成本令人不忍放弃。那么,长时间的恋爱,是否就能自然而然导向婚姻呢?
害,哪有那么简单啊。

爱情到婚姻,是惊险的一跃

爱情更多由上头的感性意识主导,而婚姻则显露出一幅“理性经济人”的面孔。
就像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不再神圣的经济学》里写道的:“我认为任何社会行为,包括爱情,都受经济推理的支配。”
用经济学视野和工具,来看待和分析婚姻行为的理论,首创于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他在著作《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中,将微观经济学工具应用于对婚姻议题的分析,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探讨婚恋的成本—收益、家庭劳动分工等问题。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婚姻,婚姻的样貌大抵像一个商品交易过程:
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市场、需求匹配、最后达成契约的过程。结婚的动机与商品市场的供需类似。
在结婚和单身这两个选项之间,当事人分列出两者的收益和成本(当然这里的收益和成本,不仅指经济上,更是情绪价值、性价值等的集合体),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当结婚的效用大于单身的效用时,人们更会决定走入婚姻。
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婚算一门衡量成本-收益的生意
经济学的语言虽然冰冷,但是,在数字与模型的分析下,更能帮我们看清爱恨纠缠中的是是非非。


爱情起源于神经生物学本能,是“我的大脑告诉我想和TA恋爱”;而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制度,基本面是经济学,是理性经济人格冒头后的思考“我们能不能走进婚姻”。
正因为爱情和婚姻这两个概念存在绝对的分野,导致恋人们在从爱情通往婚姻这段鸿沟上,反反复复地经历“惊险的跳跃”。

合久必婚 or 合久必分?

一边,催产素的分泌给恋爱双方带来了长相厮守的依恋感,又加上长时间恋爱的沉没成本,令爱情马拉松得以持续;

但另一边,恋爱中人不仅体验着由“边际效用递减”导致的激情过后那一点倦,还因为婚姻的理性经济考量,而在婚姻的围城前反复迟疑。
那我们就回到开篇那个世纪疑惑:恋爱时间越久,到底更容易结婚?还是更容易分手?
先说一个小结论:感情最害怕的就是拖着。
很多社会学研究者都以此为议题做过分析,证明越长时间的恋爱,越不利于给爱情“修成正果”,尤其在有过几年同居关系之后。
有学者对美国2746名情侣历时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随着同居时间的加长,两人结婚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到第五年两人结婚和分手的概率基本相同

图源: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30621990
当然,数据只能作为个体行动的参考。毕竟没有哪个计量模型,能在控制所有变量之后,给每个人都计算出一个“适合结婚的时间点”。
不过,壹读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每个人在婚恋大事上都有不同的节奏,但辨明“TA暂时还不想结婚”,还是“TA没想过跟我结婚”这两者的区别,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Bartels A , Zeki S.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J]. NeuroReport, 2000, 11(17):3829.

[2]Niv, Scott, Matthias, et al. A sexually dimorphic hypothalamic circuit controls maternal care and oxytocin secretion.[J]. Nature, 2015.

[3] Saint-Paul G .Genes, Legitimacy, and Hypergamy: Another look at the economics of marriage[J]. Post-Print, 2015.

[4]Cohabitation and First Marriage in Japan,October 19, 2007 James M. Raymo 1 Miho Iwasawa 2 Larry Bumpass,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Tokyo

[5]宋烨.婚姻文化视角下的河南商丘地区乡土社会婚姻与家庭问题研究——加里·贝克尔家庭经济学分析[J].品牌,2015(10):259-260.

[6]齐良书.婚姻经济学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09):85-89.

[7]林允珊,谢香芹,胡薇.生物学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相关实验证据概述[J].生物学教学,2020,45(07):69-70.

[8]谭旭运,屈青青.爱情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建构集成——兼评《爱情心理学(最新版)》[J].心理研究,2016,9(02):92-96.

[9]罗兰·米勒 《亲密关系》

[10]张露尹.中国的初婚前同居状况及其对婚育轨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20,44(06):96-113.

[11]豆瓣日记:

https://www.douban.com/note/329007919/dt_dapp=1&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

 [12] 知乎专栏: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621990

点击进入
「哎呀我兔商店」
交易担保 哎呀我兔商店 哎呀我兔手机壳第四季 有趣不撞壳 首发七五折 小程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催产素对爱情的作用
爱的激素:催产素
幸福婚姻,不过是化学反应
爱情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爱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揭秘那些与爱情有关的激素|激素|催产素|热恋期|异性|婚姻|恋爱
《我们永远都是陌生人》 作者:以色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