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发展与创新
userphoto

2011.08.30

关注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13日
编者按:
主题班会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这是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老师永恒探索的一个课题。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导、学生演的预设性班会课,上海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的窦广娟老师两堂原生态的班会课让我们耳目一新,也引发我们思考:她的课没有那么多的预设,学生主持过程中也不断跑题或走偏,但为什么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什么课后学生会有那么多发自肺腑的感言?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马兰霞老师把这样的课称之为“生成性主题班会”,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把功运在“真实”二字上。
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的主题,由班主任和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真理并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不断探索的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谈认识、交流思想、介绍经验,开展表扬与批评。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将对学生思想的进步、优良品行的形成和良好班风的建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从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题班会的操作策略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研究。无论在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目标的确定,还是在教育内容的组织、操作方式方法的选择方面,似乎都是教师设下“圈套”让学生钻,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
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主题班会活动的操作也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育内容的组织、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操作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教育活动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得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操作模式。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德育观上,许多老师仍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约束人、规范人,而非引导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进其内在德性与道德精神的生长。二是在学生观上,仍把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图画,没有把他们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建构者。三是在德育目标上,完成认知性目标,成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活动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其它的,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未呈整合态。四是在德育内容上,有些内容离现实太远,缺乏与当代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些内容空泛、抽象甚至是教条的;活动内容的呈现大多是预设性的反复演练过的表演方式。五是在教育活动操作方法上,形式单一,大多体现为灌输式的道德教育。老师一味地把教条的、空洞的道德知识、规范、德目灌输给学生,不把它们还原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不把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而学生只是作为“美德袋”机械被动地接纳老师传递的道德知识。在此过程中,道德知识作为死的知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并没有被新的生活世界所解释,没有以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去促成人的精神提升,即使有预设的情景创设,也是草草了事,过早地把道德知识呈现出来;老师重视的是传递,而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不考虑学生究竟改变了多少;老师较少关注教育内容之外的对学生道德人格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自身道德素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影响因素。完全是按照预设好的目标、内容、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本忽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思辩。
但是,从教育的核心看,“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学生的主动发展、健康发展是教育之核心。“新基础教育”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也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要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并能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体现这一价值。
从学习的过程看,当前诸多教学理论流派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内容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情景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的过程;他们提倡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并主张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还指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从学科的要求看,《德育课程标准》提出新的德育课程观,即德育课程不再是一套外在于师生的强制性的价值规范体系,也不再是老师向学生灌输这些价值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在逐渐创生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的过程,由此不断建构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德性共同成长。这种新的德育课程观将给现实的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策略的思考,不仅是对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本身的操作策略思考,还将对与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策略密不可分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作深入的思考。
思考之一: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需要全新的教育目的观全新的教育目的观,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在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中努力培养儿童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
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与义务等)。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个人利己主义、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等)。
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
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
思考之二: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需要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师总是习惯将目标固定化,主题班会能按规定路线去实现这些目标。实践证明,如果给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做的、想的都一样,就不可能有生成。这样的目标定位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有意义的主题班会目标必须是定位准确的,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这是由新教育观和新的教育理念所决定的。在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中,生成性目标的预设应超越传统的目标,有利于课堂的生成。
1.从三个维度确立生成性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中要兼顾到认知、情感、能力和方法等。
2.设定有序化、差异性的目标,要同时考虑到不同道德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能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3.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思考之三: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需要选择生成性的教育内容
1.构建结构化的教育内容。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已有的道德认知、经验走进课堂的。所谓结构化的教育,就是德育目标与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相统一的教育,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教育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标。
2.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育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拓宽教育空间的视野,把教育的视野从课堂拓宽到课前和课后。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和课外的全过程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状态沟通起来。要更多更深入地去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想,使主题班会的德育产生最佳效益。
3.把握教育内容中的生成点。在教育内容看似矛盾处,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思想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思考之四: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需要组织生成性的教育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主题班会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生成性教育方式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师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才能更好理解的教育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
2.质疑式。“质疑式”是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活动教育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主题班会的教育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促使道德情感的激发。
3.体验式。体验性教育是重视教育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4.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与探讨,以求得道德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生成。
思考之五: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操作需要胸有应对生成资源的策略
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应对生成性资源的根本策略。
教育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但往往表现为教师面对教学情境瞬间的反应。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育情境都能审慎考察、正确行动的人。要增加教育智慧,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而且十分注意自身的发展,且对自我完善的追求永无止境、不知满足。因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不可能全部预设的。在主题班会教育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也就是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育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育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1.能对生成的信息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育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要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标;二是符合德育规律;三是符合教育内容、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的,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2.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整合。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横向整合。在同一教育阶段,老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二是纵向整合。在教育过程的结束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3.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提炼。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这些信息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想感受,然后再让全体同学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激发正确的道德情感,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育实践活动课辅导讲座(王少洁转)
德育实践活动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张丽娟 省德育研究课题申报表
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理论知识练习题(五)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模式
2010-04-05 | 宜良县第二中学德育教育材料汇编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