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的一个藏族村庄,还传承着两千年历史的民间技艺

距离云南香格里拉30公里处,

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

隶属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

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这里不仅保留有古朴的藏族民风,

还传承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黑陶制作工艺

尼西汤堆村

黑陶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

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陶瓷工艺品,

也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

黑陶最大的特点是黑、薄、光,

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出紫、靛、银等色泽,

故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

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

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

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

考古学家曾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黑陶器皿。

藏族黑陶制品使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陶土,

用三种原料混合而成:

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白色黏土和红色黏土。

调合好的陶土需要不断地捏、锤、敲、打使之成型,

最后架起松柴点火烧30分钟左右,

再于木渣堆里闷上30分钟,

黄褐色的泥土就会魔术般地变成黑色。

几千年来,

藏族人民始终秉承着最传统的制作工艺,

一把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雕笔、木刮刀和几片圆中带方的木板,

便是制作黑陶器皿的全部工具。

藏族黑陶做工精细,造型别致,

散发着古朴神秘的艺术美。

一件黑陶作品的制作完成,

需经过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陶、渗炭、防裂等12道工艺流程。

制陶一般在藏民自己家中进行,

制作时多席地盘腿而坐,

制陶的案子是一块条形木板,铺在地板上。

因地处高原,室内阴冷,

即使是夏天,也需穿着毛衣,腿上盖着棉毯。

制作陶坯均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

首先取来揉拌均匀的陶土,

用木拍拍打成条状后置于基座上,

再根据需要用手捏制成大致轮廓,

紧接着磨光内外器壁和沿口,

镶嵌白瓷片,雕刻图案,

然后进行高温烧制处理。

黑陶烧制方式也较为传统,

不需要在窑炉里烧制,

而是在天晴无雨的时候,

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

把晒干的泥胚放进火里,

直到器皿烧制到通红。

从火中取出后,

用锯末和炭灰覆盖,

就变为质朴的黑色。

成品色泽的好坏取决于陶胚堆放的技巧以及时间和火候的掌握。

每一件黑陶经匠人的手工打造后,

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一件黑陶器皿虽然造型相似,

但经手工成型后的器皿,

其纹样、线条、比例、尺度却是不尽相同的。

在最后堆烧的工艺过程中,

也必然导致黑陶色彩不均,光泽不一的结果。

《舌尖上的中国》中“厨房的秘密”一集中,

介绍到尼西美食的烹饪工具,

正是来自尼西藏族黑陶,

它与新鲜的食材相辅相成,

将土鸡原始的鲜味诠释到了极致。

两千多年来,

藏族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黑陶文化,

倾注毕生的心血与热情。

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

尽全身之力,守千年手艺。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的还是喜欢工匠作品的,都推荐你添加:非遗世家,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给我们评论提出,匠粉期待你宝贵的意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诺七林大师,香格里拉最美器物——尼西黑陶
揭秘尼西黑陶制作工艺
源自黑的美——香格里拉尼西土陶
静态展示项目(国内篇)——青海藏族黑陶
看见·黑陶茶盘 | 八千年光阴上的造物新生
打开香格里拉最正确的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