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晓苏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健康课程新思路

心理学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运用,最常见的是心理咨询。有不少学校会动辄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建一间或十几间心理咨询室。在这里,心理学的功用常常指向有焦虑、有抑郁、有躁狂、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这是一种以心理问题为核心的心理学。对有心理问题影响的学生辅以心理咨询,以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学习压力是必要的。但事实上,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那么,这群人的人生发展需不需要心理学的支持?什么样的心理学能给予这群正常人心理成长的营养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性。朱永新先生也说:“其实到最后就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完整的人,让孩子不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更好的人。”学校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具有幸福能力的人。那么,学校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获得既能在当下又能在未来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一、积极心理学: 

  一门呈现幸福的科学  

(一)从习得无助到习得乐观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伴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动物实验: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后所表现出来的被动性。这就是著名的动物的习得性无助研究。之后,研究者在人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被动性。塞利格曼发现,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就会变得抑郁和无助。正因为这一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成果,塞利格曼获得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授予的终生成就奖。

有趣的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塞利格曼却是一位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怎样的原因使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从研究习得性无助到研究习得性乐观,从研究人类负面心理出名的学者,转身成为世界推崇积极心理学的大师呢?这源于塞利格曼在准备就职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演讲稿过程中,在自家花园与女儿的一段对话。他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写道:“女儿妮基的一句话正中我的要害,要教育好妮基可是不能够通过矫正她的缺点来做的。她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只要她肯下决心。我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她的优势,依据她表现出来的优势,去引导和启发她,而不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弥补她的短板上。”

在《塞利格曼自传》一书中,他这样说:“我悟到了今后激励自己的信念,在构建美好生活方面,心理学应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现行的心理学科学和理论实践还不够成熟,心理学始于这样一个前提:'没做错’等于'做得对’,可是,如果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除世间所有的弊病,那么人类的生活理当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弊病的消除并不等于幸福的降临,心理学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用于化解悲伤和忧愁的学科,还应该是一门呈现幸福和快乐的学科。

积极心理学朝向对幸福这个古老话题的科学探索与实践,着重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积极的个人特质(个体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和整个社会)。三大类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路径的具体体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善良、优秀的种子,而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去总结这些美好的特质要怎样才能培育,培育后又要怎样固化,最终找到我们怎样才能过上一个幸福的人生。积极心理学就是幸福的科学。

(二)教出乐观幸福的孩子

教育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以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之外,还要有自己的操作性基础,而心理学研究就应该是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操作性基础。

对于学生的不成功,教育的、社会的舆论都归咎于教师、学校、家长或周围的环境,唯独没有思考这个孩子自身存在的性格倾向,没有想办法从一开始就培育孩子的品格优势与美德。

积极心理学家想要知道,是什么让一些人跌倒了七次却仍然有第八次爬起来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些人不畏挫折,努力不辍,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培育品格优势与美德要以人外显和内隐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要在人的最佳发展区和潜力发展区培育优秀品格,要以增强人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以培养人的积极人格为目标。积极心理学将视野和实践探索扩展学校教育领域,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现实紧密结合,诞生了“积极教育”。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积极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致力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投入、构建意义等核心能力,以帮助学生构建有幸福感、价值感的人生。

塞利格曼的学生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致力于积极教育的实践。2011年,他与不丹教育部共同开发GNH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向七至十二年级的学生,为期十五个月,目标是教会孩子十种生活技能。十五个月后,来自实验组学校的孩子比那些在对照组的孩子,幸福感和标准化考试成绩都要高出很多。这再一次证明,该课程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和学习成绩。学生的投入和毅力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二、幸福教育: 

  一场课程重构的实践  

(一)我们的幸福教育

办一所教授学生持续幸福的学校,是我们的办学目标。从办学理念到校训,再到育人目标,勾画出的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未来为出发点而教的学校。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能力;幸福不仅可以感知,还可以学习。幸福是可以教授的。学校应该教授学生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幸福和幸福地学习。

为学生搭建一座幸福成长的房子,这座房子:“端庄礼让,乐学有才,知恩报国”的育人目标是“地基”,支撑这座房子的四根柱子则是“微笑、问候、积极”——学生幸福的样子;“成就、获得、意义”——教师幸福的样子;“踮起脚,跳起来摘桃子”——学生学习幸福的源动力;“导学、悟学、辨学”——教师教授幸福的范式。房子的屋顶是“学校看见课程,课堂看见学生,活动看见成长”。

积极心理学即幸福的科学,落实在学校就是幸福教育。我们致力于幸福教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构建起横向通达、纵向通透的“T”型幸福教育“1 ”课程体系,“1”为国家课程,是学生学习力的基础,“ ”为拓展课程,拓展课分为必修与选修,与许多学校不同的是,我们把积极心理学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幸福的教育实践。

(二)幸福教育课程立意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是201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由此说来,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育乐观心态和积极品质是为了给孩子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既有分数,也能赢得未来大考”不是一道无解之题。

积极心理学主张将人的积极力量、善端与美德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情况下的人们学会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科学、系统、深入地实践“积极教育”理念,帮助教师学会幸福的方法,自身成为幸福的人。影响并教授每一位学生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的人生。一个拥有幸福能力的教师,一所善于发现学生品格优势的学校,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自小培养出具有品格优势、善于身心调节、具有幸福能力的个体,将有助于建构蓬勃人生,创造幸福家庭,助力发展和谐社会。

(三)幸福教育课程框架

我们在幸福教育“1 ”课程中加入积极教育心理学课,依据积极心理的六大理论支柱(PERMA)和两套系统(心理调整,品格美德培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智发展特点,实践积极心理学原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

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执教的积极教育课程,在一到九年级,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实施,每个学期进行一个模块的教学。三年一个循环,但每个循环较之上一个循环的课程安排会有所不同。

(四)幸福教育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极心理学基础培训

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层都经过系统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培训,学习相应的理念、知识及应用技能。

2016年1月,中国积极心理学推广人彭凯平教授来到学校,为幸福教育支招。连续三年,学校举办教师“幸福教育高端研修班”,均由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亲自授课,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三年的不断实践与丰富,学校形成了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幸福教育“1 ”课程、三生德育、三学课堂、五星服务为载体,以教师成长共同体为助力的幸福教育体系。

第二阶段:学生课的备课上课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老师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积极教育的相应知识以及技能,也从内心深处认同了积极教育的理论以及功效,并产生了信心。

从2020年9月开始,积极心理正式进入课堂。在一、四、七三个学段起始年级开设积极教育课程。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授课,每个年级都录制了自己的示范课,并组建了专家与小组的信息交流以增强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一节积极教育学生课的微观发展进程,由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流程组成。课堂教学通过游戏、体验的形式开展,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自身的品格优势和美德,增强学生应对逆境的坚韧力以及受挫折后的复原力,提升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能力。我们现已完成积极关系和积极情绪模块的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实践和理解积极情绪模块当中“三件好事”课程,2021年寒假,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变注意力焦点的方法;关注美好事情;增加幸福感的积极干预方法,一个月后,通过检测和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假期的整体状态较之以前要有明显提升。

第三阶段:幸福校园文化建设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学校进入构建全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阶段。其中包括打造全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培育百名教师千名家长共读一本书、同上一堂课、“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校共振育人文化。构建专家、校长、教师三者同备课、共研讨、齐落实的工作机制。银杏广场悬挂学生的自绘画,戏剧社“幸福传递”的话剧表演,体育俱乐部“花式篮球”的训练,搭建起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各年级“四时读书乐”的读书角;跳蚤市场的物物交换;福利院帮助他人的行为,搭建起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社交空间。《成长蓝皮书》则成为学生的“幸福日记”。

(五)幸福教育课程成效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这种主观上的幸福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情绪,学会投入,体验成就,获得人生意义。在课堂上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心理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享受而放松的,在学习处理问题的小技巧的同时,他们也能获得自我的感悟与成长。同时,心理课也是拉近同学之间距离,处理彼此矛盾的一个有效场所。

经过积极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对各类关系的处理有了更明确有效的方法,对关系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提升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行动力。同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能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在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里,学生整个学习与生活都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1/5「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文 / 高晓苏

特级教师

湖南省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校长

湖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

责任编辑 | 余孟孟

微信编辑 | 王慧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访谈张鹏:积极教育,做事而已
钟启泉|学力目标与课堂转型——试析“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作为
英国TESOL专业,推荐以下这些学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课程化倾向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整理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