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教育从艺术走向科学——罗坤谈教育50句

全文长 6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图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 ”共同体总校长罗坤

 


导 读
让教育从艺术走向科学》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总校长罗坤编写,本书讲述了罗坤校长在26年教育教学生涯中探索、总结出的课程理念以及目前独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具体行文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理论 实践的展示方式,客观呈现其育人理念、具体实践以及发展变化过程展示了罗坤校长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探究历程。以下内容为本书精彩段落摘录。



1.我们坚信教育即唤醒,教育即成长,教育是唤醒灵魂和解放心灵的过程。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应绽放生命光芒,每位教师都应收获职业幸福,每位家长都应与孩子共同成长!而课程应是孩子们成长的跑道,是滋养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2.我始终认为,课程改革是照进教育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空隙,成就了更加丰富的“我们”。用最宝贵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事情。与其悲叹课程改革难上加难,不如从基层的边缘学科开始,一字一句实践下去。

3.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学校如同土壤,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得以成长的载体;而学校离开了这三者,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蒲公英”课程提出从“我”到“我们”的理念,强调全体,又突出个体。教师从初入教育领域的“我”成长为具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的“我们”;学生从刚入学时的“我”成长为具有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的“我们”;家长从家庭教育理念的淡漠成长为与孩子共同发展的“我们”;学校因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成长而更加具有生命力。

4.一次,我走进学习支持中心,看到老师们给孩子们做个别化辅导,每一组孩子的教育课程都不一样,看着眼前的学生,我在想,教育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生命的闪光点,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支点,可以给孩子们“未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5.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卓越教师队伍为宗旨,以让教师成为“反思性研究者”为努力方向,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6.家庭教育不是一次或者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家长和学校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家校双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7.我经常嘲讽自己,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总是喜欢说一些“心灵鸡汤”给身边的人,但这也是生活中的铁律:只要心在,梦就在,成功之前总是会遭受很多的挫折,但是只要坚持做好手边的事,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学是落实这两句话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而课程则是教学内涵的体现,以好的课程为抓手,将教学转向内涵发展是陕师大实验小学的必经之路。

8.课程的实施不是“做加法”,而是针对课程间的繁、难、重等问题“做减法”,实现课程的减负增效。其次,课程的“厚度”决定了课程的温度,如何将内涵深化是教学的关键,更是课程架构的核心。

9.教学是帮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程则是载体。如何在课程中创造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需要不断地创新。要形成问题解决与答案之间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由问题解决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课程创新的亮点。

10.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传统课程相比,优化课程的焦点发生变化,学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内涵、框架、实施路径等方面都要回归育人本位。就学校来说,通过课程优化学校顶层设计,进而引发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变革和发展,把顶层设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细微之处,提高课程建设的实践合理性,实现课程的全面引领,才能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11.蒲公英课程的目的是培育一朵朵蒲公英,让孩子们像“ 蒲公英”一样生长。希望学生在“ 蒲公英”课程的助力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学会生存和飞翔的能力,做一个“ 结实”“ 皮实”“ 欢实”“ 充实”而幸福的平凡人,最终带着梦想飞向各自美好的未来。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的重任所在,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要通过发展学校和发展教师来实现的。”这也是我自始至终坚守的信念,尽管之后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直到现在我们也未曾有半丝偏离。

13.但凡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大都是极具情怀的。因为我们的教育要无愧于孩子,让孩子享受学习、快乐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样态。

14.课程要改革,最大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就是:深入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只有特色课程才能改变学校,而这个课程并不仅仅是课程群,更是课程体系的建设。

15.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命力,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抓手,只有抓好了“课程”,学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16.做课程,不能进行碎片化的教学,而是要将碎片化的课程进行系统化整合,同时将碎片化的活动系统化。因此,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严谨而缜密的顶层设计,最终形成了“三大维度、四大主体和五大领域”的“蒲公英”课程体系。对“蒲公英”课程极致化的追求,是我校发于心、成于行的自然选择。在这里,我们将课程“活化”。在我们“蒲公英”“活化”的课程中,校长是学校课程的领导者,教师是学校课程的参与者和设计者,学生家长和社区也依然是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学生在享受学习共享权力的同时,也必然成为课程的践行者与设计者。

17.蒲公英的种子靠风来传播,只借助那么小的力量就可以繁衍生息,却是唯一会飞翔的花。风轻轻一吹,像伞一样的绒花随风轻飘而去,最终,每一颗种子都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一阵风,一颗种子,便是一片蒲公英的辉煌。小学的教育目标也正是如此,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带领下由个体成长到团簇状态,待由种子发展成熟后,带着自身的梦想,随风远行,落地生根。因此将我校课程体系命名为“蒲公英”,寓意着学生在“蒲公英”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全面发展,学会生存和飞翔,最终再带着梦想徜徉天际,飞向美好未来。

18.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学校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应更加注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更加注重为不同潜质的学生培养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9.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同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特性,在必修课程之外给孩子弹性的差别化选择学习的空间。

20.教育的理想是成人之美,即滋养人的生命,提升人的境界,进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而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应该满足人的生命需求,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人既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所要实现的最高目标。“蒲公英”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和过程。呵护生命成长、丰富生命精神、拓展生命范围。

21.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的感情是脆弱的,更是有所偏重的。就像对于学生的热爱,有种无缘由的钟情,仿若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抚摸成长,以至于在后来推行的过程中,虽然阻力重重,但我们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倔强”与耐心。

22.在从教的27年里,从班主任、语文教师到数学教师,最后到学校的管理者,一直从事着学生的管理工作,这期间遇到了各种家长和孩子,当时凭借经验也知道他们是学困生或者说是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但却没有科学办法让这些学生达到我们心中的'样子’,于是说我们尽力了,然后学生的问题一直伴随到中学、甚至更后面,对于学生未来长成什么样子,我们全然不知,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内心的痛点。对于学校来说,看似这个学生就是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绝对是100%。如果能够通过专业知识,有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这个孩子走向正路,或者说让他能够阳光健康的成长,这可能就是教育的真意。

23.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美育课程以“育人”为中心,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能力,让孩子释放天性。相较于传统美术课程偏重美术技法的教授,美育课程则是让学生们先感受这个世界。

24.在这个教育公平的时代召唤中,陕师大实小始终憧憬着一种课程结构秩序的重生,希望亲手加筑每一块砖瓦。因为,每一节课堂,每一名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他的生命和记忆,每一分每一秒都诉说着乃至歌唱着课程改革上妙不可言的变迁。而生长在城市文脉的陕师大实验小学也就具有了超越本身的意义,那些延续文脉基因而茁壮成长的课程,与土地一起共同穿越岁月的洗涤,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25.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将“人性化”关怀放到了首要位置。

26.无论课程的形式如何千变万化,灵魂终归在于学生本身,“蒲公英”课程亦是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我始终认为,只要顺着“无边界课程”这根主线,以孩子为中心,我们的小小“蒲公英”就一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27.建设和发展好学校,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提高领导班子抢抓机遇和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增强办学实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投身学校改革发展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体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8.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目标与理想。

29.“蒲公英”课程,旨在用蒲公英精神把平凡的小草扎根在原野上,让每个孩子像蒲公英一样带着梦想去飞翔,让每个教师像蒲公英一样把自己的理想撒在教育的大地上。

30.课程是一门编织的艺术,取决于我们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家长,我们都得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之列。从学习内容、学习时空、组织形式、学习方式都进行了变革,有长短课的尝试、有课程整合。所有的课程最终要促进生命的发展,这里面涵盖了所有教师的发展,孩子的发展,家长的发展,最后达到对学校的发展,我相信课程的发展必将引领我们学校走得更远更好,我希望全市能够有更多的学校进行课程建设这样的探索,希望未来西安市的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能够走向全国前列。

31.审辩式阅读是什么?审辩式阅读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思维是一个主动的、经过审慎考虑的,利用知识、证据来评估和判断其假设的过程。审辩式阅读是在基础阅读之上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通过五个阅读策略:信息提取、分析推理、整合诠释、反思评价及创意产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审辩式思维。

32.爱是教育的前提,陕师大实小的美育课程建设是一项真正植根于每一个孩子心灵的创新型课程。我们不拘泥于技术,更多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美”的源泉,发现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感受,用美术的视觉语言来说出自己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去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美。

33.真正的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真正的美育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更能够为我校“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做好支撑与服务。正如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前三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任务渗透在前三育之中。”

34.小学阶段美育课程主题就是“爱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小学生从个人生活经历和已有视觉经验出发,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家庭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向内部挖掘自我,鼓励肯定个体的自我价值,一方面向外部探究自己与世界、他人的关系,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去审视和思考如何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最终达到完善自我人格的目的,这也是开设美育课程的最终目的。

35.美育中的“育”除了育人外,还包含更多的教育,有教也有育,这需要家校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受益。因此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理念,支持学校对一个“边缘学科”进行重拳打造,明白孩子真正想说的那些话,就要通过每一次课堂的评价、及时反馈来实现。

36.小学美术教育应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变革,让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在美育课堂上,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正确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真正实现美育育人的目的。

37.美无处不在,人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呢?原因之一是丑也到处存在,并与美混杂在一起,人们难以辨认、区分,有时还以丑为美。因此,教师就需要运用美育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辨别美、发现美、欣赏美。

38.美的追求根本在于创造一个美的世界。在这样的追求与创造过程中,自己的生命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最自由的展现,因此才是自己最美的人生。总之,教师只有掌握了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理论,具有美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才可能是专业的美育教师,在美育活动中才可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39.“好玩”的体育课,离不开孩子们喜欢的体育竞赛。“好玩”的体育课,离不开孩子们喜欢的体育竞赛。“好玩”的体育课,离不开孩子们喜欢的体育游戏。

40.让学生参加比赛是对其运动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比赛有输赢,学生知道了努力的结果;比赛有团队,学生懂得了友谊和付出;比赛有困难,学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勇气;比赛有情绪,学生释放了最真实的自己;比赛有运气,学生能了解生活的真相。

41.评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由于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多样,体育课程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办法,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体育态度、体育意识、社会适应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评价,以师评、他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42.体育与教育巧妙融合,让体育发挥了不一样的功能,也让教育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一方面,体育德育渗透,提升学生能力。体育健康包括了心理健康、意志磨炼、人格形成等。另一方面,体育教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需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43.我们深刻地思考,当下真实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事实上,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做中学、学中做”,让孩子站在语文课堂的中央,自己去感受、体验,积累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阅读、语言表达、写作的能力,发展反思、审辨、质疑、探究的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44.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不仅涉及知识、方法的学习,还有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从最基础的拼音字词向阅读、写作逐渐过渡,各学段的学习重点各不相同,循序渐进,形成序列。

45.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从语文、从阅读中获得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语文核心素养最后落脚之处是思维的发展。在小学基础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审辩式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46.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教育的一大问题,帮助学困生获得学习成功和发展,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好学生挑战难度小,好学生不用教也能获得成功,而经过教育帮助一个学困生获得成功,才是教育真正的智慧所在。

47.在成长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看似单一的实践蕴含着有序提升,看似多样的主题有其明确目标,看似纷繁的活动有其内在逻辑,真正让孩子的成长“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成长课程,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48.在我们学校里,人人都是“小主人”,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我们学校里,“成长”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走进社会,主动服务社会,更有责任感”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日常素养。在我们学校里,自信、乐学、阳光、向上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名片”,学校、家庭与社会,成为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

49.随着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在基础教育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和课程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也是每一位基础教育者应下功夫解决的核心问题。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而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向上的潜能得到发展则是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

50.每个孩子对于学校来讲,是百分之一,但是,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每个孩子都有学习潜力、学习能力,作为教育者,要敏锐地发现他们的特别教育需求,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要,让这些孩子在集体中得到关怀,重拾自信,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快乐享受学校生活。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帮助和指导,长此以往就有可能成为学校生活的失败者,对身心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也会对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作者简介

罗 坤   高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 ”共同体总校长,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校一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追逐梦想
戏曲进校园,要跨过哪些坎儿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目中有人”的学校丨一周精读
美育在“扩容”
专家建议正视网络游戏;杭州某小学要求女教师化妆;安徽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