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孩子未来发展尤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我们把它丢在了哪儿

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把它丢在了哪里?对于这些问题,青少年这样说——


分数之外,没人在乎我们是否愿意

大一学生  望枢  四川成都

虽然已经读大学了,但我始终无法和初中的一段经历和解。那时,班主任特意制作了一个《积分手册》,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员们每周在各方面的表现,有加分也有扣分。大家为此铆足了劲,尽可能多地为小组积分。这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学习就是为了得分。

至今我还记得那段灰暗的日子,激烈的竞争氛围压得同学们喘不过气。初二时,和我关系特别好的3个闺蜜每次英语考试都能在140分以上,而我总是138或139。其实只差一两分而已,放到现在我压根儿不在意,可那时就是很难过,觉得天都塌了。好像我和她们就因为140这条分数线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大多数人不会质疑班主任做法的合理性,因为知道她是为了我们好。她是一名军嫂,常年独自带孩子,本身就很辛苦,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成绩,又奉献了很多。她教英语,每天会进行单词听写、背诵检查,还自己出题,掏钱印刷题目给我们做,她备课仔细,每次上完课,我们当堂就能记住很多。我很爱她,所以努力学英语,但我很讨厌这种竞争氛围,也因此从心底非常排斥英语,进入高中后,几乎再也没碰过这门学科。我们组有个男孩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有些题即便能答对也不写,以交白卷的做法对抗。这导致我们小组总会被扣很多分,也因此引发了同学间的人际问题。

我能理解班主任的初衷,但她没有意识到一些人会因此陷入痛苦,也没有及时调整管理方式。毕业多年后,我问起初中闺蜜,她说那时她也常因为那种竞争氛围感到窒息,而她是年级第一。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我们能为了加分而努力,但也仅仅是为了分数,而难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孩子可能会像那个男孩一样走向自暴自弃。

你听说过“知识的诅咒”吗

硕士研究生  俞德霖  福建

我第一次听说非智力因素是在高中,当时班主任在月考后跟我们强调:“你们的很多失误都是因为非智力因素。你们不是不会,而是不够认真、习惯不好,总在计算时掉以轻心,或是打草稿很凌乱导致抄错答案。”如今读心理学的我回想起来,其实老师提到的注意力、思维力等很多心理因素恰恰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

比如学习动机。老师们默认高中生必然具有学习动机:“你既然决定参加高考,那一定是想进入理想的大学,每天的学习自然该有动力。”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即便是一个向上的学生,也有想摆烂、偷懒的时候,需要经常提振精神,找到继续努力的理由。但大部分老师只看到了外在的长期动机,没有重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比如学习兴趣。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知识的诅咒”,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就很难真正地理解那些尚未学会这一知识的人。在我看来,大多数老师在学生时期就很喜爱自己执教的学科,从教后就更难体会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的学生是什么感受,难以做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

我不认为该去责怪学科老师,因为心理老师一般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学科教师本身的工作已十分繁重,让他们在教好本学科知识的情况下再去研修心理学知识,认真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的要求未免有些苛刻。缺少动机和兴趣的培养,会使一些人很难产生对某门学科真正的喜爱;缺少情感能力的培养,会使一些人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比如我虽然能与同性别同伴有着良好的交往,但至今仍然不懂该如何与异性相处,这也曾给我带来不小的困扰。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留给心理老师的课程时间太少。本科毕业前我曾去高中实习了一个学期,硕士期间也会去中学开展教育实践,这期间作为实习心理老师,我上得最多的课是自习。据我观察,学校每学期一般只有1~2次专门的心理课,安排在高考的百日誓师大会之际,目的是为学生们缓解压力。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这一两次的课程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辛治洋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家庭教育:
尊重、放手、为生命负责

《教育家》:当前,部分家长尚未给予非智力因素足够的重视,加剧了孩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失衡。在您看来,家长应如何正确看待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辛治洋:非智力因素的价值,是相对智力因素的价值缺陷提出来的。家长应当看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它们共同构成孩子成长“完全的美”。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无用之心”,带他们走一条“长远的路”。

与非智力因素相比,智力因素的价值更容易化作可量化的信息,被家长看到,比如孩子一天能熟记多少单词,背下来几首古诗,成绩提高了几分。他们是否优秀,被这种可见的外在机制衡量着。我们需要看到:做社会调研、亲近大自然……这些也属于学习范畴学习的目的可以只是孩子喜欢学,从不懂到懂的过程磨炼意志、感受充实生活的快乐。在那些确定的、可量化的信息之外,人生有很多不可见的、模糊的事情,恰恰主要借助非智力因素得以支撑和体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的本体性和独特性首先需要得到尊重,例如,看到外面下雪,孩子的本能反应可能是要去玩雪或是多睡一会儿,而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则是让孩子快去写一篇雪景的作文。但其实,比写作文更重要的,是孩子最初看到雪时的惊喜,是孩子觉得今年的雪和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是他们通过看雪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感……这些内容对于眼前的学业竞争而言虽然“不能当分数”,但这些看似无用的因素,可能才是我们世代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家》: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贯穿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在您看来,是否存在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期?家长应怎样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更好地培育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辛治洋:关于非智力因素培育的关键期,儿童发展心理学有详细的实验研究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道德与法治》也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关键期做了实践回应。不同的非智力因素对应不同的发展关键期,更为持久和稳定的非智力因素迎来发展关键期的时间会相对晚一些,但大多在成人前定型。总体而言,高中阶段最为关键,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容易被部分家长忽略。

“重要”不等于吃药,更不能下猛药,因此我更希望家长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与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中自然养成非智力因素。有时,反而是家长过于敏感,喜欢用成人视角思考问题,担心孩子对某些问题产生特殊的想法,甚至还有家长不仅告诉孩子需要达成哪些目标,而且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教授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孩子会慢慢懂得应该做什么,怎样进行自我改造,甚至规劝、影响家长的行为。

当然,家长依然需要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特点,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如果家庭生活和谐,各成员之间不会轻易发生大的冲突,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就利于孩子自然生成非智力因素。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位家长都要为了“培育孩子”这个共同目标,来协调自己的行为。离婚后的家长各自分工后,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也能配合得很好。如果家长工作很忙,也要加强亲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家长是在为经营家庭而努力。同时,家长也可以借助身边亲人的力量共同带娃,促进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生成。例如,家长假期带孩子外出游玩,可以一起约上亲戚的儿女和孩子的同学,给他们创造更多与同龄人沟通的机会,让孩子在共同体中养成非智力因素。因为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考虑,与去哪个景点玩相比,和谁一起玩更重要。

此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树立“社会独立人”的概念,帮助孩子守好自己的本位;告诉他们在社会中遇到事情不能只做“吃瓜群众”,要在当时的情境下换位思考,如果对方是上级或者长辈,我们就需要站在他的角度以更高的视角考虑问题(上位);当明确的制度安排难以解决问题,或是当他人凭一己之力难以做到某件事时,我们可以伸出援手(补位),但也要注意帮助的力度,不能越过他人的本职工作(不越位)。这些都是亲子沟通时应该体现的站位思想。

贺华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物理教师、全国知名班主任

班级建设:
爱、关注、创造、激发自我成长

《教育家》:您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并担任了25年班主任。您如何看待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贺华义: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细水长流的。在我看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恰恰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可作为的空间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中途接班总是不可避免。这是对班主任的一次考验和挑战,也是一次培养和提高班级建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机会。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由于成绩落后、性格孤僻或行为违规等因素而被主流学生群体和教师所忽视的被边缘化的学生,他们与班集体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离心力。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总是找机会多多给予关注。

比如,在班里看自习时,我常向学生借红笔批改作业。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教师会习惯地跟距离讲台最近的学生借,这时我就多了一个想法,走到那个被边缘化的学生跟前,顺手拿起他的红笔说:“你这支笔不错,能借我用用吗?”有时,我还刻意安排他做一些事,比如拿取实验器材之类的。一来二去,他觉察出我的关注,也发觉到自己的价值,就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

再如,有一年我带高一,入学军训时,我发现有一名女生先天性身体变形,再怎么努力训练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军训会演前一天,她找到我说:“老师,我不想参加军训会演了,我的身体会影响班级总分的。”我就跟她讲:“你不也是我们班的一分子吗?而且,评委们也不一定会因为你身体的原因而扣我们的分,或许你的认真和努力还会成为我们的加分项呢。”这件事对于她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班级的促进都非常有益。

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要用最大的善意、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温暖,哪怕他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教育家》:您有一个教育主张:“教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帮助他们自己。”作为班主任,如何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请您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贺华义: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爱,包括对学生个体的爱和对班集体的爱;一个是关注,心有所念,就会激发教师思考与实践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是创造,这种创造未必要产生新东西,也可以是一种迁移和转化,比如引导学生将为班级做事的认真态度转化到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包括他们的眼神,这种“捕捉”加上与他们的互动,能够帮助教师真正走近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月我都会跟班里所有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单独交流。我曾经遇到一名学生,在一对一交流的过程中,他的眼神总是在躲闪,这时我就提醒他看着我,从他偶尔坚定和闪光的眼神里去捕捉可能影响他的讯息,然后进一步加以引导。

我们的教育行动一定要朝向激发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听到语文老师说:“今天×××读课文声音很洪亮。”我就会及时把这种表扬在班里传达出去。曾经有一名学生,他的问题是容易受干扰,所以学业成绩不太好,但他做事情很认真、有条理,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我经常借机肯定和表扬他,从我接手班级以来,他一直在进步,容易受干扰的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重新焕发了自信。其实,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有一个好的发展,中途换班主任对于一些被贴了“标签”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次逆袭的机会。

班级,是一个巨大的“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给予每个人以关怀和力量。班级文化是基于学生特点的积极行动和价值认同,是可加开掘的班本德育课程,是一个班级的精神底色。我提出一个目标——建设有生命力的班集体,通过文化推进、价值引领,将硬管理和软建设有机融合,构筑积极的文化场、生命场、生活场、心理场,在人与人、人与教室之间构筑起绿色通道,唤醒并帮助儿童自我教育、自我激发和“伙伴式发展”。

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创始人
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

课堂教学维度:
情感教学心理学、以情优教、知情互促

《教育家》:您提出“以情优教”“知情互促”的理念,并指出“能否乐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如何操作?

卢家楣:“以情优教”是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诱发—陶冶—激励—调控”的教学模式。

诱发,指的是诱发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的兴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特征性兴趣,是个体在长期的时间跨度内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兴趣。另一类是情境性兴趣,是个体对于某个特定情境或环境的兴趣,可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教师难以通过某节课就让学生产生稳定的个人特征性兴趣,但可以通过一些策略调动学生的情境性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重点采用超出预期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超出学生预期,引发学生的惊奇类情绪,进而激发其情境性兴趣,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促使其学习动机的产生。

比如在高中的“等比数列求和”教学中,传统教学中可能是介绍等比数列的定义,用几道题演示求解方式,请学生做题练习,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怎么让学生听懂,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而很少重视对他们兴趣的调动。而要想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先设置超出学生预期的问题。一节课上,某教师在课程初始提问:“同学们,最近上海因为受到台风影响,崇明岛上的信号丢失,人们无法通过电子通信传递信息。假设崇明岛上有60万人,岛上的每个人都能够以每分钟告诉两个人的速度将一条消息传递给其他人。想将某条消息传递给岛上所有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这时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一天,有人说两天,此时教师宣布答案“20分钟”。很多学生感到震惊,认为不可能会这么快,于是急于了解求解过程。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专注而认真。

陶冶,指的是在积极推进认知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类情感。在高校,这被称作课程思政,在中小学一般叫作学科育人。情感教育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培养他们两层次、六大类、二十九种情感,如爱国感、正义感等。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的情感、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师生交往构成的情感场。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高尚情感的陶冶,同时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特别是情绪的理解、表达、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激励,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胜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后续动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即便起初因为“诱发”产生了情景性兴趣,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感到疲劳。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动机会因受到愉快的正向情感体验而增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另外,可采用竞争互助策略,适当组织知识小问答。学生由此生发的持续动力可以使其相对久地保持情境性兴趣,因为这种兴趣而坚持学习,从而利于意志力的增强。

调控,指的是使学生的情绪在整个教学过程里始终处于有利于学习活动的状态中。教师调控情绪的行为应面向整个班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意多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或是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如引入课堂小游戏、笑话、有趣的故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

情感能够优化教学,而情感本身又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意识运用情感的教学一般由“诱发”开始,伴随认知信息的传递“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状态给出“激励”,而“调控”环节应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当然,教师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情绪智力,有助于将这一教学模式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3月刊第2期,原标题为《非智力因素,究竟丢在哪里》
《多维求解,为孩子找回缺失的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贵在关爱引导 教学重在激情培育
2008.11.1【引用】谈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引起孩子厌学的原因?你认为应采取何对策?
教师转化后进生措施
班主任教育中等生的艺术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参考系列——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差生物理学习的成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